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中華白海豚為何會受困擱淺?泉州相關救助力量怎麽樣?走進海洋野生動物的「120」

2024-09-07動物

擱淺的南瓶鼻海豚在救助站接受救治

泉州網9月4日訊(融媒體記者 許鈸鈸 實習生 吳錚雯/文 受訪者/供圖)近日,經過十余天的治療,在南安水頭海邊灘塗擱淺的中華白海豚終於能夠自主進食,各項身體指標也逐漸好轉,讓一直擔心其傷勢的市民們終於放下心來。成功救助擱淺的中華白海豚,這在福建省尚屬首次。人們救助受困海洋生物的訊息不時見諸媒體,為何海洋生物會受困擱淺?泉州目前救治擱淺珍稀海洋生物的力量如何?我們該如何更好地保護海洋生物?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昨日走進泉州海洋野生動物的「120」探尋答案。

水生野生動物「120」救助齒瘤喙鯨

不懂潮汐規律 幼年海豚更易擱淺

「成年的海豚不容易擱淺,擱淺更容易在幼體身上發生。」福建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誌願者委員會主任委員吳軻朝告訴記者,以中華白海豚為例,幼年白海豚一般會跟在母親身邊3年左右,然後才離開母親單獨覓食。因此,3~5歲剛剛脫離母親的幼年白海豚,經常還不懂潮汐規律,容易在覓食時擱淺。泉州剛剛救助成功的這只中華白海豚,就是年約四五歲的幼年白海豚,今年6月還在廈門海域出現過,7月才在泉州海域被記錄。「這說明它這兩個月才剛到泉州來,對這邊的海域還不太熟悉,泉州海域內晉江圍頭、南安水頭一帶有兩三個白海豚族群,它還沒辦法合群。」

吳軻朝介紹,白海豚一般在海深12米以上的近海區域覓食,它們會在漲潮潮水將小魚小蝦帶到近海,食物鏈更為豐富時,出來覓食。但近海也是人類活動較為頻繁的區域,基建、海岸線爆破、人為的拉網、種植、養殖等,都可能會導致白海豚受傷擱淺。聰明的海豚覓食時,還有一個「喜好」,它們常常會選擇跟在漁船撒下的漁網後面,「撿漏」漏網之魚,但這也更容易導致它們被漁船船槳和漁網所傷。

「白海豚的年齡、外傷、自身的導航系統,誤食的異物,航道的改變和近海的基建等,都可能導致海豚受傷擱淺。」救助站主任成林說。

獲救的綠海龜在救助站得到妥善安置

特殊的「120」 守護海洋野生動物

2022年10月,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批復,在台商投資區設立我市首個省級部門批復的水生野生動物救助站。這之後,海洋野生動物們有了自己的「120」,我市海洋野生動物的救助能力得到了增強。

「曾經有一只南瓶鼻海豚在莆田海域擱淺,漁民發現它一直在莆田海域周邊轉悠,兩三天後發現它沒辦法活動了,趕緊通知我們趕過去救援。」成林回憶,救助人員在礁石上發現了這只已難以動彈的南瓶鼻海豚,將它帶回了救助站。但由於年紀大、嗆水後呼吸道感染病情嚴重,救助站前後花了12天時間救治,最後仍沒有辦法留住它的生命。

今年7月份,惠安縣農業農村局與救助站聯系,其轄區內有愛心人士日前救助了一只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綠海龜。這是一只雌性綠海龜,足足有5公斤重,看起來精神狀態良好,但體型偏瘦,遊動時多漂浮,無下潛行為,進食時尾部上翹,救助人員初步考慮存在消化不良病癥,將其接回救助站進行全面檢查與治療。目前,綠海龜仍暫養在救助站內,待評估其健康狀態和野化訓練後,並經專家組評估其適合野外水域生存,再將其放歸大海。

南瓶鼻海豚、江豚、鱟、柏氏中喙鯨、綠海龜、抹香鯨……自救助站成立以來,多種珍稀海洋生物在受困時得到了幫助。記者了解到,為更好地救助受困、受傷的水生野生動物,泉州、福州、廈門6家救助站成立了福建省水生野生保護動物救護聯盟。「我們主要負責泉州、莆田海域範圍內的救助,包括大型鯨豚類和海洋哺乳動物等,有時候也會協助其他救助站處理一些救助情況。」成林介紹。

提醒

海濱遊玩時隨手帶走垃圾

發現海洋生物受困及時報警

保護海洋環境,才能更好地保護海洋生物。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執法支隊漁政漁港執法大隊副大隊長吳江峰介紹,海洋垃圾不僅破壞海洋生態景觀,造成視覺汙染,還可能威脅航行安全,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甚至會影響海洋生態系健康及人類健康安全。

吳江峰說,廢棄的漁線漁網經常會纏繞海洋生物,造成海洋生物受傷或影響其活動,影響進食和呼吸功能。海洋垃圾還容易被海洋生物誤食,尤其是塑膠制品在生物體內無法消化和分解,會損害消化道或刺激胃腸組織產生飽脹感而停止進食,導致生物死亡。

他建議,我們應減少塑膠制品使用,不亂丟垃圾,做好垃圾分類以減少和預防海洋垃圾。到海濱遊玩時,保護海灘環境,離開海灘時帶走垃圾,並幫助收走他人遺留的廢棄物,積極參與到海灘清潔活動中。倘若發現受傷、擱淺的海洋生物,第一時間報警求助。平日裏,拒絕捕殺和消費珍稀海洋生物。潛水時,不觸碰珊瑚礁和其他海洋生物,不觸摸、餵食海洋生物。

責任編輯:林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