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逆境,我們學習流浪貓

2024-07-23動物

我住的地方,偶爾可見流浪貓。立夏的前兩天,下午走路鍛練,看見一只黑白兩色的流浪貓,緊挨著一顆參天槐樹,躺在草坪上曬太陽。潔白的肚皮裸露著,朝向道路一側。 夕陽西下, 金色陽光把流浪貓 全身映照得油光鋥亮, 其慵懶之態讓我忍不住駐足,靜靜地看著。 貓還是旁若無人地睡,連眼睛縫都懶得睜開。

又過了幾天,相同時刻,見三、四只流浪貓,聚集在一幢空置的房子門前。有一位愛貓的中年女士,一邊自言自語,一邊往兩個塑膠盆裏放貓糧、倒入桶裝水。流浪貓們先是圍著食盆、水盆靜靜地等,不時擡頭看一看中年女士。

我覺得流浪貓是在與中年女士說話,說的是什麽,我不懂。流浪貓們開始輕松歡快地吃、喝。吃飽喝足之後,便圍著中年女士溜達,其中一只貓一邊溜達一邊擡頭沖著中年女士「喵」了一聲,那神態像是說「謝了」。然後,便一扭一扭地晃動著身軀,悠哉悠哉到別處去了。

中年女士充滿憐愛地望望漸行漸遠的流浪貓們,拉著一個買菜用的簡易折疊車,也回家去了。

最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未來五年乃至十年,中國的民營企業怎樣才能夠活下去?

在以往,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普適性問題。例如30年前,比爾·蓋茨就告誡同事:「微軟公司離破產倒閉只有18個月」。這句話最初傳來的時候,很多中國人不理解。微軟富可敵國,18個月倒閉不過是危言聳聽罷了。

20多年前,華為在全球市場嶄露頭角,任正非卻寫了篇關於「華為的冬天」的文章。一開始,很多人也不理解。後來都理解了。現在看,他們所說的危機感,仍然是市場經濟、全球化競爭環境下的普適性思維。

歐美、日韓的企業,現在仍然可以這樣去思考。但是,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國的民營企業,則需要加入逆境思維,非常時期非常思考。因為,中國的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與外國企業所處的環境完全不同。 在這樣的環境下,僅僅以普適性的思考應對,顯然是不夠的。

民營企業怎麽活下去?我認識漸漸深入,但是捋不清楚。當第二次看到流浪貓吃喝的情景,已有認識瞬間就捋順了。其實,我們可以學習流浪貓,直到有一天我們具備流浪貓的生存能力。

貓有九命,純屬誇張,但是,貓的生命力的確頑強。它的這種頑強首先是源於對環境的敏感,預判風險,然後盡量逃離危險區。

前些日子, 我分別約了兩位企業家朋友見面。 一位從香港飛到北京,他的企業有商業、實業兩大板塊,規模較大且都在內地。 朋友50多歲,已經快兩年不參與公司經營了。

以當下的形勢以及他實控人和董事長的身份,這有些不可思議。 公司表現尚可,整體不賺錢也不虧錢,現金流良好,百分之十幾的負債率。 一年半以前,朋友失聯了, 屬於當下時常可見的那種情況, 兩個月後重歸社會,患了重度抑郁癥。 老父親怕他想不開,就讓小兒子每天24小時陪著哥哥,寸步不離。

中醫調理、心理咨詢、西醫治療,折騰半年算是徹底康復。 之後就去了香港,開始申請換身份。

「住到香港,心情好了很多,喘氣都舒服一點。」朋友說。他到了香港之後,才知道過去十幾年有多麽虧欠自己。別人但凡身價上億,總會狡兔三窟,要麽境外置辦一點家業,要麽放些錢在外面以供不時之需。朋友這些事都沒做,錢都在公司周轉。只是女兒在英國讀書的時候,換了一些歐元供女兒讀書、生活之用。女兒疫情之前學成回國,那筆歐元也所剩無幾。

朋友說好尷尬,臨到要去香港了,才發現自己跟逃荒的災民差不多。好在他還有不少收藏品,出手幾件給同道之人,算是湊夠了香港需要的資金與開銷。他沒有買房子,和太太一起租了一個一百多平方米的公寓,沒有助理,沒有司機,一切從零開始。

朋友見完我之後,還要見一個收藏家,如果談得好就再出手幾件藏品,方便在香港投資置業。我熟悉的企業家朋友裏,他是第二個在香港長住但沒有買房的。

另外一個企業家朋友也是身價幾十億,上海人,他在香港租房子住的理由居然是房價太貴。

朋友認同我關於逆境思維的想法,也包括學習流浪貓的想法。 我們都覺得,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幼小到成為大國經濟的中流砥柱,雖然歷經磨難,但總體還是順境。

改革開放前十幾年,商品短缺,中國到處都是拾遺補缺的機會。 這個時期考驗民營企業家的是魄力,是承擔風險的勇氣。 王健林說「什麽清華、北大,都不如膽子大」,其實是講這個時期。

在那個魄力年代,只要有擔當敢冒險,確實就有機會。 在歐美國家,很難有中國這麽多機會,因為人家的市場經濟體制成熟。 所以,那個年代年廣久、牟其中也能辦公司、發大財。 而更加重要和主流的是企業家精神的雛形,也是從這個年代萌芽。 因為,我們能夠看到成佇列的令人尊敬的企業家,很多是從這個年代開始成為弄潮兒的。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中國對外開放力度加大,對內國企改革深化,商品供應由短缺逐步轉向過剩,中國的民營企業進入到能力年代。 中國民營企業的學習能力驚人, 他們快速提高規模化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例如加強技術創新,學習供應鏈管理,學習公司治理和人力資源管理。 ……

中國所有知名的民營企業都是在這個時期發展壯大起來的,能力成為他們業務規模更大、持續發展質素更高的根本。 這個年代跨越了世紀,一直到中國加入WTO之後。 全球化以及層出不窮的新技術革命,給享有改革紅利並同時擁有能力的中國民營企業,提供了全球化的舞台。

但是,房地產業近二十年的突飛猛進,掩蓋了中國民營企業能力年代的主流特質。地方政府津津有味於土地財政;開發商孜孜不倦地融資、買地,首富輪流坐莊;買了房的吃瓜群眾一邊驢一般地馱著按揭貸款,一邊被房價一年一倍或者N倍的漲幅刺激到睡夢中笑醒,然後不知不覺就買了幾億套商品房背上了逾百萬億的貸款;……

我們國家這場前無古人的房地產狂歡,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錯覺。以這樣的錯覺指導,我們情緒高漲、精神抖擻地走入了逆境。

二十多年的全球化實踐,民營企業當然有能力。問題在於,我們已經習慣了一個高增長的環境。一個十幾億人口的泱泱大國,持續三十年GDP兩位數或者近兩位數的高增長,那是何等壯觀的繁華景象?正如吳曉波所說的「水大魚大」,我們習慣了這樣的順境。

與吃瓜群眾以為房價上漲無極限一樣,我們也以為中國經濟高增長還可以持續50年甚至更久,因為我們還沒有超過美國。然後呢?

「總體太順了,容易膨脹。膨脹了,腦子就出問題,弱智。」朋友說。我沒問他是總結自己還是在說別人。總之,中國民營企業萬千磨難,如果用一種歷史的眼光去看,還是太順。

順風順水地就走進了一個狹窄的胡同裏面,等到覺醒,需要加強外迴圈了,美國在帶頭孤立中國;需要刺激內迴圈吧,消費動能不足,拼多多持續增長,白牌產品大行其道。

水不大了,風大了,無論大魚小魚,體會到的都是呼吸困難。

很多人今天才體會到這個逆境有多逆,但是,昨天還沒有感覺。變化並非一夜之間,只是我們嗅覺失靈。我們本應該去學習流浪貓的,趨利避害,良禽擇木而棲。順境之下,不知不覺地活成了寵物貓。有魄力有能力並不足以應對特殊環境,必須加上智力足夠好才行。

流浪貓生命 力頑強,首先是讓想害它的生物害不著它。 這是一個預見能力。 十幾年前就出海的中國民營企業是聰明的。 海闊憑魚躍,大巿場總是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