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每個月白拿7000塊錢後,這群人開始挑三揀四

2024-11-05科技

01

OpenAI創始人兼行政總裁山姆·奧爾特曼 (Sam Altman) 用3年時間,搞了一個大事情—— 「發錢實驗」!

這個實驗正式名稱是 「全民基本收入」 (Universal Basic Income,簡稱UBI) 實驗,由非營利組織OpenResearch主導。

UBI實驗大多遵循這些原則:

定期發放,例如每月,而不是只給一次;

以現金方式支付,讓每個人都可以自行決定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提供食物或其他物資、有特定用途限制的券;

以個人為主體,而不是家庭、組織、單位等;

普遍性,發放給全民,不做資格審查;

無條件,基本收入不與工作勞務付出或展現工作意願有關的條件掛鉤。

自2015年成立以來,OpenResearch及其實體已籌集約6000萬美元的資金 (約合人民幣4.4億元)。

據其報稅材料顯示,其中的1000萬美元來自OpenAI的非營利部門 (約合人民幣7257萬元), 奧爾特曼則捐贈了14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02億元)。

實驗從2020年11月至2023年10月,OpenResearch會 每個月給1000人發放1000美元(約合人民幣7300元)。

奧爾特曼支持這個專案的初衷是,他認為人工智能會取代傳統工作,引發失業潮,巨額的財富進一步向少數人集中,貧富分化惡化。那麽,無條件發放基本收入可能成為民眾維持生計的必需品。

實驗目的是想看看, 白送錢,會對普通民眾及社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據悉該專案已耗資4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27億元)。

今年7月中旬,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發表了兩篇論文,首次分享了研究結果。

1、如何選擇受贈物件?

該實驗「選址」美國德克薩斯州和伊利諾州,有近4萬人申請,最後選擇了1000位「幸運兒」每月獲贈1000美元。

這群幸運兒的 年平均收入月為2.9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1萬元)。

這些受贈者要滿足以下條件:

年齡在21歲至40歲之間;

2019年家庭收入必須低於美國聯邦貧困線的300%:即四口之家的年收入不超過7.7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6萬元),或者個人年收入不超過3.8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8萬元)。

除了這1000人外,還有2000人被分到了「對照組」,每個月發放50美元,也是三年時間。

2、實驗結果如何?

三年實驗結果顯示: 有錢真是太好了!

用OpenResearch官方報告來講,就是:

Cash increases possibility. 即,現金可以增加更多可能性。

研究者從健康、消費、就業、住房等細分角度對1000名受贈者進行分析比對,看他們在每月獲得1000美元之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總而言之就是:

有錢,有閑;

有錢,有健康;

有錢,有更多的自主權。

以健康為例。

與每月50美元的對照組相比,1000美元組酗酒現象減少20%,止疼類藥物濫用減少53%。

接受牙齒護理增加了10%以上,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每月增加約20美元。

再來看工作。

1000美元組平均 每周工作時間減少約1.3小時,一年內工作時間減少了約8天, 這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休閑娛樂。

一位受贈者表示,因為有這些錢, 找工作時也有底氣挑挑揀揀了。

還有一些人開始考慮繼續接受教育或者創業,尤其是黑人和女性。

甚至有人在每月領到錢後,變得樂於助人了,包括向慈善機構捐款。而在之前,很多人也是受捐物件。

這似乎暗示著,受贈者能更加積極樂觀地面向未來。

不過有項數據也比較「紮心」。

由於就業可能性更低 (挑三揀四)、 工作時間更少,三年試驗過後,接受1000美元的人群平均年收入由2.9萬美元增至4.57萬美元,而接受50美元補貼的人群平均年收入則增長到5.09萬美元。

也就是說, 接受捐贈多的人,反而賺得更少了。

而且對大多數人來講,1000美金還遠遠不夠。

他們需要用更多的錢來支撐家庭。因此健康花銷雖然有所增加,但很有限。

02

不僅是私人組織,也有政府參與支持UBI實驗。

據英國【衛報】報道,2023年英國政府挑選了30位英國公民,計劃在未來2年內,無條件給他們 每個月1600英鎊(約合人民幣1.5萬元), 隨便怎麽花。

研究人員則會觀察這筆錢對其生活的影響。

訊息一出,英國人民不幹了,畢竟這次實驗不但耗時長,而且花費多 (其實這筆錢是由非盈利機構支付,只是大多數英國民眾還是不滿意)。

30人,2年內每個月領取1600英鎊,這加起來就是115.2萬英鎊 (約合人民幣1072萬元)。

看到這總金額,估計只有那30個被選中的人才會高興起來。

其他人看了都覺得太不公平了, 認為是在侮辱每天努力認真工作的打工人。

「我全職工作都賺不了那麽多。」

「我去上班打工,每個月領到的薪金卻比那些參加實驗的人還少,我看上去太蠢了。」

「這太可笑了,還不如給那些真正在工作的人漲薪金呢。給我160萬英鎊,我就可以告訴你這個實驗的結果。」

「所以總的來說,他們每個月都能領取最低收入,而且啥也不用幹,如果心情不好還可以一整天躺在床上也沒事。這簡直是對成千上萬領著最低薪金的打工人的侮辱。」

還有一些已經退休在領養老金的網友表示,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了一輩子每個月養老金還沒他們多。

「我工作了50多年,從來沒有申請過什麽援助。而他們不工作卻能每個月領1600英鎊,比我的養老金還多700英鎊。真的無語了。」

「然而,我們這些退休工人工作了一輩子,按時交稅,如今卻只能領取每個月800英鎊的養老金,那些有自己私人養老金的人還得額外再交稅,這真的是青春餵了狗。」

其實2016年12月,芬蘭就小範圍啟動過UBI實驗。

芬蘭政府隨機選擇了2000名失業的公民,並在兩年內每個月給他們一張價值 560歐元的支票(約合人民幣4400元), 看看會發生什麽。

然而,這筆收入並沒有幫助這些人找到工作,這群人 還是很窮,但窮得很開心,畢竟躺平就能拿錢.....

瑞士則在2016年的全民公投中,有超過3/4的選民反對給全民每月發錢的做法。

03

發錢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其實並不然。

一方面,它可能短時間帶來受贈者的生活環境、家庭狀況改變,人們會因為「有錢」變得更為積極樂觀、更富有愛心。

但更可能治標不治本。

在芬蘭的嘗試中,並沒讓失業者重新走上工作崗位。在奧爾特曼的實驗中,無償接受較大額度的補貼後,可能會導致人們減少工作時間,並可能導致他們整體收入下降。而且一旦停止發錢,之前帶來的樂觀影響,也可能隨之降低、消失。

對大部份人來講,勤勞致富更靠譜。在符合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的情況下,如果能未雨綢繆、做好理財規劃,對未來生活可能更有益。

比如 基金定投。

每月從薪金等固定收入中,拿出一部份不影響正常生活的資金,自動扣款申購某基金。

一方面,由於定投每期投入不大,容錯空間相對較高。另一方面,透過定投理財,把閑錢利用起來,而不是全部花掉,爭取獲得資本市場長期的平均收益。

定投並非包賺不賠,也很難成就富翁,但它給了普通投資者戰勝通脹、爭取「錢不貶值」、助力長期理財目標的機會。

生活可以享受。不過用心工作、適當消費、科學理財,或許比「等著別人給錢」更有安全感,更是對自己的未來和家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