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狄鑫
通訊員 陳欣
「中國能否率先實作通用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對人類文明帶來哪些沖擊?」「該如何規劃學習,做好準備……」10月27日上午,「智育未來·擁抱智能時代——湖北高校新生同上人工智能通識課」在武漢工程大學開講。
湖北人工智能通識課第一課現場
人工智能專家、北京大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湖北人工智能學院首席科學家朱松純作為主講人,透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全省2024級新生講授湖北人工智能通識課第一課。據統計,全省約13.73萬名學生參加了本次學習活動。
未來AI由「心」驅動
朱松純教授以【通用人工智能:邁向人機共生的智能時代】為題,分別從形勢目標、什麽是人、什麽是AGI、技術路線、人才培養、湖北舉措、AI新文化七個方面展開分享。從理論知識到技術原理,從發展歷程到未來趨勢。從零開始抽絲剝繭,擁抱智能時代,為學生後續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深入學習與探索打下基礎。
朱松純教授
「很多人認為只要數據越多、算力越強、模型參數越大就行了。但我認為,要實作通用人工智能,僅靠數據是不夠的,智能體必須是由‘心’驅動,實作‘心’與‘理’的高度統一,才能研發出自主的AI。」朱松純參照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類比模型與表達,並表示,「東方哲學為人工智能後半場發展,提供了哲學層面的‘頂層設計’。」
「就像朱教授說的,現階段的智能機器人不再是由大數據與大算力堆砌而成,而已逐步向擁有自我意識、價值判斷的機器人轉型。」朱松純教授的分享,引發了同學們的思考和探索欲,武漢工程大學2024級機器人工程01班的余意豪同學說:「這節課讓我認識到,人工智能不是理工科技術的簡單相加,而是將文科與理科的有機結合,很想探索機器的發展奧秘,以及未來怎樣讓機器人擁有一顆智能‘心’。」
講座現場
武漢工程大學2024級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學生周沛文表示:「這節人工智能通識課讓我進一步認識到人工智能的重要性,明白了人工智能不僅僅是數據和演算法的堆砌,更是人類文化道德的體現,其將匯聚人類文明,利用數據演算法解析並用於指導整個社會的一體化發展方向。人工智能是時代的轉折點,我們青年學子,更應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順應時代需求,才能大有可為。」
人工智能通識課分三階段共32學時
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為了培養廣大學子的數據思維、計算思維和智能思維,提升人工智能的通識、技能與套用水平,2024年秋季學期,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將組織開展人工智能通識課系列活動。人工智能通識課系列課程總學時為32學時,分為通識基礎(8學時),前沿進展(8學時),實踐實訓(16個學時)三個塊組成。其中,實踐實訓模組內容,各高校可以根據本校特色實際自設。
講座現場
「人工智能通識課並非某一門課,而是隨著學生專業學習的深入,培養要求層層遞進的課程體系。此外,根據不同學科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還開設了不同的套用拓展課程。」武漢工程大學電腦科學與工程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劉瑋介紹,該校兩年前就嘗試開設了人工智能通識課程,以「基礎-實踐-套用」三大模組為基礎,分類、分層、通專融合構建人工智能課程體系,為30余個專業開設AI導論,為15個專業開設AI技術實踐課、為8個專業開設AI技術套用課。
講座現場
「AI套用類課程,重在對人工智能與智能相關專業交叉復合衍生的套用案例的教學。融合行業特點和AI發展趨勢,解決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工程復雜問題。透過這種方式將AI素養教育融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去,為各行業、各學科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助力加油。」劉瑋表示,隨著人工智能通識課的進一步推進,課程機制的完善,不久後還將打通高校間的學分認定、學分置換,以滿足學生多樣化、個人化的選課需求。
(圖片由武漢工程大學提供)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套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