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市場現狀揭秘
人工智能仍在保持著火熱的趨勢。值得註意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對其投資回報率表示質疑。人工智能在計算力和電力方面消耗龐大,但收益卻相對微薄。本文將對人工智能價值鏈中的收入來源進行量化分析,旨在讓大家了解當前的市場現狀。鑒於大家對人工智能投資回報率的懷疑已經逐漸增加,同時又擔心「人工智能泡沫」會破裂,我決定為您剖析人工智能價值鏈的收入來源,希望能揭示收入的全貌,並評論人工智能的主要市場。
公眾輿論的轉變
在過去的一年半中,公眾的看法出現了變化。越來越有人認為,超大規模的數據中心投入過於龐大,人工智能只是個泡沫。面對這種觀點,我不想隨波逐流。投資的本質在於發現被低估的機會,悲觀的市場趨勢往往意味著好機會。我們不應對人工智能相關負面情緒的上升感到意外,基礎設施建設與套用價值之間的差距本來就在意料之中。畢竟,任何大規模基礎設施的建設都不可能完全滿足需求。從基礎設施建設轉向價值創造的過程也不可能是完美的,最近人工智能的悲觀情緒很大程度上源於超大規模資本支出的數據。
超大規模企業的投資現狀
在過去的四個季度裏,包括亞馬遜、谷歌、微軟和Meta等科技巨頭在內的超大規模企業總共支出了1770億美元。這個數碼相比去年增長了59%,確實讓人匪夷所思。不過,有兩個可能的事實非常真實:目前,人工智能投資的投資回報率尚不明確;超大規模企業的資本支出決策絕對是正確的。企業在考慮人工智能投資時,往往以潛在收益或成本替代作為依據。對於大型雲服務提供商而言,約50%的支出主要用於數據中心的元件,比如GPU、儲存和聯網器材。這部份屬於需求驅動的支出。三家超大規模企業均表示,AI計算能力目前受到容量限制。
土地與電力的爭奪
剩余的50%支出大部份則是為了確保在未來15年內獲得稀缺的自然資源,比如房地產和電力。圍繞著這些資源,企業會自行開發或透過QTS、Vantage、CyrusOne等合作夥伴進行投資。他們會選擇靠近邊緣、擁有充足且廉價電力的數據中心進行布局。眼下,企業已經拿下了大部份黃金地段,現在則主要依據電力的可用性選址。電力的供應會繼續影響計算需求,超大規模企業對此十分敏銳。
數據中心的電力消耗
數據中心的投資邏輯其實挺簡單:數據中心至少需要15年才能收回本。他們押註未來計算需求將會進一步增加,這個假設並不無理。反之,如果他們不能確保這些自然資源的穩定,就可能會面臨業務被更強對手擊敗的風險,或者不得不接受性價比更差的土地。競爭者有可能會買下關鍵土地及電力資源,從而蠶食這些超大規模企業的市場份額。如果他們能獲得理想的土地,並不急需立即獲取計算能力,那麽他們可以等到需求來的時候再在數據中心內進行建造。盡管如此,三家雲服務提供商的年收入高達2250億美元,這也意味著投資的風險在於投資不足。
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未來
目前已經開始看到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建設,GPU的購買和數據中心的建設成本居高不下。關鍵問題在於,當前這部份建設究竟創造了怎樣的價值,未來又會在哪些方面實作創造呢?現階段,人工智能的價值大部份集中在基礎設施層面,尤其是輝達及其相關公司的貢獻尤為顯著。隨著「人工智能數據中心」逐步建設,現階段我們仍處於這一趨勢的早期階段。能源作為一種建設的真正瓶頸仍然未被打破。
雲提供商的收入之道
雲服務提供商從模型API或者「GPU即服務」中獲得了一部份收入,簡單來說就是購買GPU並透過雲服務進行出租。即便如此,我們目前仍未見到大規模的套用收入。人工智能套用已創造約200億美元的收入,然而相比於基礎設施所帶來的巨大成本,這一數碼顯得微不足道。
整體市場的價值鏈
總的來說,人工智能市場的整體價值鏈還需進一步推動。基礎設施的投入巨大,期待從套用層面獲得豐厚的回報。現在的問題則是:人工智能在哪些地方創造了真正的價值?這一答案仍未明確。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繼續探討人工智能價值鏈的廣泛層面,市場可以從半導體、數據中心、雲平台到套用等多層面進行分析。
總結:未來的人工智能市場充滿了未知和可能
整體而言,關於人工智能的未來,依然在於技術的不斷叠代和市場對其套用價值的發掘。盡管目前的算力與電力支出龐大,但如果沒有後續對客戶價值的創造,這些基礎設施的投資將可能支離破碎。人工智能套用到底解決了什麽問題,帶來了怎樣的價值,仍然值得我們深思。而未來真正的突破或許來自那些能夠與技術緊密結合的創新。
人類的智慧與創造性總會以各種意想不到的形式出現。無論如何,我們期待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人工智能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