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人形機器人井噴前夜|熊友軍:未來機器人或將「論斤賣」,當下需要更多耐心

2024-08-30科技
人形機器人井噴前夜 去年10月,工信部在【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中,對人形機器人的發展給出很高的預期,稱其「有望成為繼電腦、智能電話、新能源汽車後的顛覆性產品,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產業發展格局。」人形機器人正在經歷從落地到量產的跨越。紅星資本局采訪多家廠商,與他們探討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的井噴前夜。
能「像人一樣」跑上舞台。這是今年4月,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釋出的「天工」所展現的。釋出時,「天工」已經實作了全球首例純電驅全尺寸人形機器人的擬人奔跑。在8月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天工」還展現了跳舞、鞠躬、聽指令取東西等新技能。
「第一代‘天工’更多關註腿這部份,下一步我們會持續在上半身手眼腦的協調方面做更多叠代,真正讓機器人能夠發揮它的價值。」現任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說。
熊友軍曾負責多項科技部創新基金專案、國家863計劃專案。在接受紅星資本局等媒體專訪時,他指出,中國是最有可能快速實作人形機器人普及的國家,未來機器人很可能「論斤賣」,但當下還需外界給予更多寬容和耐心。
「天工」展示透過多種特殊地形的能力
國內會優先實作機器人普及
熊友軍認為,人形機器人和專業機器人之間不存在替代關系,而是相互補充。
「這一輪機器人的進步實際上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推動起來的。ChatGPT、大模型出來之後,原來的專用人工智能都向通用人工智能轉化了,這是人工智能發展的趨勢。對機器人也是一樣。」
隨著具身智能的發展,業內對人形機器人也有一個共同的期待,那就是向融合、通用機器人方向發展。
在熊友軍看來,人形機器人具有廣泛的適應力,人類可以去的地方、可以完成的動作,人形機器人都能實作,只是現在技術程度還不夠。
「但這兩年人形機器人進步已經非常大了,很多已實作了快速行走和翻跟頭,再給他們一點時間和耐心,進步會非常快。」
一旦技術進步達到一定程度,下一個問題就是「降成本」。「等到量起來了之後,以後的機器人可能就是‘論斤賣’,就和互聯網、手機的發展趨勢一樣。」
特斯拉(TSLA.US)CEO馬斯克預計,將來人形機器人將成為工業領域的主力,數量有望超越人類,同時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目標也是賣給個人,售價預計2萬美元。「這個場面最可能優先實作的應該就在中國。就好像電動車也是特斯拉先推起來,但在中國繁榮起來一樣。」熊友軍說。
人形機器人能替代人
但現在還處於早期發展
人形機器人作為通用的多功能機器人,在很多地方都具備優勢。最適用它的套用場景是什麽?熊友軍認為,人類工作場景能做到的,理論上人形機器人都可以實作。
「2030年中國的勞動力會大量減少,即使你現在用了大量的工業機械臂,大量的專用機器人,但還是彌補不了勞動力短缺的問題。」熊友軍指出,那時人形機器人就可以發揮作用。同時,熊友軍提到,人形機器人可以替代很多對人有害的工作,例如化工領域、醫藥領域有大量有毒有害氣體,還有很多檢測崗位需要用X射線檢測等。
「只是現在技術還沒到那個階段,一旦到了,量很快就可以上去。馬斯克也說未來機器人和人類的比例是1:1甚至2:1,機器人的數量會大大超過人的數量。」
對於當下技術亟需突破的方面,熊友軍認為,很難用一兩句概括,到今天為止,人形機器人還處於相對早期的發展階段。
「例如人形機器人的運動控制技術,雖然我們已經看到現在有很多人形機器人可以翻跟頭、快速跑,但是真正走入千變萬化的日常生活或者工作場景中,還有很多穩定性、可靠性、套用性的問題需要解決。」
此外,現在人形機器人雖然有大模型、具身智能的加持,但是人形機器人的「大腦」還不夠智能。機器人跟人的自然互動能力、決策能力、任務規劃能力等,也還需要很長時間發展。
熊友軍提到,還有很多底層的核心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在具身智能方面,數據集的建設非常重要。如同人工智能技術飛速前進一樣,具身智能的發展也需要大量的數據,但這些數據不再僅僅是文字、圖片,還需要大量的運算元據。
「因為具身智能更多的是跟物理世界的互動,它需要拿水、安裝、裝配、搬運等,這都涉及大量的操作,需要很多行為上的數據,而這些數據是稀缺的。」熊友軍表示,只有把這些數據建好之後,才能很好地訓練具身智能大模型,真正讓機器人有個聰明的「大腦」。
先試點後叠代
各場景打通需要時間
人形機器人迎來了產業化前夜。熊友軍註意到,很多公司已經開始在一些領域做試點套用,「大家要給一些寬容度,人形機器人畢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產品,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是慢慢發展,由點到面。」
他認為,人形機器人應該先在某一領域試點,隨後逐步叠代,再向其他領域擴充套件延伸滲透,這也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規律。
「未來產業化的邏輯應該是先是工業,然後逐步到商用,最後才應該走到生活領域中去。」熊友軍對紅星資本局表示,工業場景和生活場景完全不一樣,在生活領域,大家對人形機器人更多的期望是協助做更多家務。「但家庭環境實際上也是非常復雜的。第一步應該是先是陪護,然後才是做家務。」
人形機器人當下在工業場景的積累能否過渡到家庭等其他場景?熊友軍認為,各個場景中間的過渡階段存在灰度,不能說完全沒有關聯,但也不是完全就能遷移過來。對於各個場景之間的打通和過渡的時間段,在熊友軍看來,還是比較樂觀的。
紅星新聞記者 王田
編輯 鄧淩瑤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