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CSEF廣州舉辦特別論壇
未來電腦軟件人才培養提倡行業交叉融合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而近日第一個AI程式設計師釋出,更是引發「AI會否取程式碼農」的熱議。特別是在大模型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大模型的自動生成程式碼、自動程式碼糾錯等功能不斷強化,其出色的程式碼生成和理解能力可以極大提高軟件開發效率,甚至直接代替人類完成很多編碼任務。在此背景下,高校教育特別是軟件類人才的教育或將面臨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因應新形勢與新問題,中國電腦學會(CCF)青年電腦科技論壇(YOCSEF)廣州學術委員會於3月24日舉行「‘人工智能+’時代下電腦軟件類人才的培養何去何從?」特別技術論壇。此次論壇圍繞「‘人工智能+’行動下,社會對電腦軟件類人才的需求趨勢」「電腦軟件人才培養模式應該如何變革?」「未來最值得學習的專業,你會建議是電腦軟件類專業嗎?」等議題展開思辨,探討「人工智能+」行動將給高校教育教學特別是電腦軟件類人才的培養帶來怎樣的機遇與挑戰,為高校軟件工程類人才培養和人員能力提升提供有益建議。
此次論壇由CCF主辦,YOCSEF廣州學術委員會承辦,YOCSEF廣州主席龍錦益(暨南大學)和YOCSEF廣州候任學術秘書陳俊穎(華南理工大學)共同擔任執行主席,廣東朝元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為此次論壇提供了贊助支持。論壇邀請了華南理工大學軟件學院黃敏副院長、TCL實業軟件工程中心系統技術中心曹捷總監、華南師範大學鴨巴甸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學院沈映珊副院長作為引導發言嘉賓,華南理工大學軟件學院黃翰教授、廣東技術師範大學電腦科學學院林智勇副院長、中山大學電腦學院張子臻副教授作為思辨嘉賓。
暨南大學資訊科學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羅國偉,YOCSEF總部AC委員東昱曉(清華大學),YOCSEF廣州往屆主席黃書強(暨南大學)、黃棟(華南農業大學),YOCSEF廣州優秀AC委員劉雷(廣東科技報社),YOCSEF廣州現任主席龍錦益(暨南大學),候任主席李冠彬(中山大學),現/候任副主席劉同來(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蘇申(廣州大學)、黃培濤(唐邦資訊科技),現/候任AC委員/委員劉偉莉(廣東技術師範大學)、胡建芳(中山大學)、陳俊穎(華南理工大學)、劉瓊(廣東朝元資訊科技有限公司)、李雯霖(廣東財經大學)、王子佳(廣州大學)以及來自廣東地區多所高校及企事業單位共40多人參加了此次論壇。
在論壇開幕環節,首先由暨南大學資訊科學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羅國偉致辭。羅國偉指出,在當前時代趨勢下,開展「‘人工智能+’時代下電腦軟件類人才的培養何去何從?」論壇的意義重大,期待此次論壇的展開能激發更多針對中國電腦軟件類教育的討論及思考,為國家培養出更多高精尖人才,並預祝此次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暨南大學資訊科學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羅國偉致辭
隨後,廣東省本科高校軟件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黃翰教授也做了致辭。黃翰教授指出,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自動化編程工具相繼出現,軟件開發開始進入低程式碼、輕程式碼,甚至無程式碼的時代,而目前高校培養的電腦軟件類人才跟不上社會發展的節奏,本次論壇召開具有重要意義。
廣東省本科高校軟件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黃翰教授致辭
接著,YOCSEF廣州主席龍錦益對YOCSEF文化做了簡要介紹,分別介紹了YOCSEF的含義、理念、分論壇以及YOCSEF廣州的特色文化等內容。
YOCSEF廣州主席、論壇執行主席龍錦益對YOCSEF文化做簡要介紹並主持引導發言環節
在引導報告環節,首先由華南理工大學軟件學院黃敏副院長以「‘人工智能+’時代下電腦軟件類人才創新能力培養路徑探討」為題,講解了人工智能的發展現狀,從ChatGPT出發,介紹了當前國內外人工智能發展趨勢,指出高校教師不能低估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要重新審視「教什麽」和「怎麽教」等問題,積極做好智能化時代人才培養轉型的準備。黃敏給出了正確理解電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的內在關系、強化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重視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三個措施來應對「人工智能+」時代對電腦軟件類教育的沖擊。
華南理工大學軟件學院黃敏副院長做引導發言報告
TCL實業軟件工程中心系統技術中心曹捷總監以「架起軟工人才培養的橋梁」為題,深入闡述了企業對軟工人才的具體需求,提出企業除了需要學生具備紮實的知識和專業能力外,更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邏輯分析思維等整體素質能力。曹捷提及人工智能發展下的人才培養變化,低程式碼平台的出現對學生就業趨勢帶來的改變,未來新技術領域和知識復合型人才將供不應求。建議高校加速產學研鏈路形成,透過推行實踐導向實訓課程、校企合作與企業講師引入策略、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的方式,解決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就業需求不匹配的問題。
TCL實業軟件工程中心系統技術中心曹捷總監做引導發言報告
華南師範大學鴨巴甸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學院沈映姍副院長以「AI+時代下的電腦人才培養辦學質素提升探索」為題,闡述了AI時代對電腦人才的需求,並指出其痛點在於高校培養目標不明、知識結構滯後、實踐能力不足等方面。進一步,沈映姍從育人理念、辦學路徑、教學模式、學習範式、評價方式五個方面進行了對電腦人才培養質素提升的探索,並以華南師範大學鴨巴甸學院人才培養為例講述了具體應對對策。
華南師範大學鴨巴甸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學院沈映姍副院長做引導發言報告
論壇為引導發言嘉賓頒發感謝狀
在引導發言報告之後,論壇進入思辨環節。會場嘉賓圍繞「‘人工智能+’行動下,社會對電腦軟件類人才的需求趨勢」、「電腦軟件人才培養模式應該如何變革?」、「未來最值得學習的專業,你會建議是電腦軟件類專業嗎?」等三個議題展開了深入思辨。
論壇執行主席陳俊穎介紹論壇思辨嘉賓並主持思辨環節
熱烈的思辨現場
議題 1:「人工智能+」行動下,社會對電腦軟件類人才的需求趨勢
衍生議題 1.1:新時代下,電腦軟件類專業會否繼續成為熱門專業?
衍生議題 1.2:對電腦軟件人才能力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會否對現存的人才梯隊進行重塑?
衍生議題 1.3:電腦軟件類人才開發教育在大模型時代的價值如何重塑?
在社會對電腦軟件類人才需求趨勢方面,企業界的嘉賓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下,社會和企業更重視綜合素質過硬的人才,而不是單純精於編程的人才。TCL實業軟件工程中心系統技術中心曹捷總監提到近年來很多公司的研發部門會招一些非電腦軟件類專業的學生來進行市場需求分析、產品質素分析類工作,但他們也較難跟開發人員對接,而目前的軟件類人才又缺乏軟件質素、需求提取、質素分析等方面要求,存在矛盾。
在電腦軟件類專業是否繼續會成為熱門問題上,部份嘉賓從辯證角度出發,認為該專業的熱度是增量和減量並存的。YOCSEF廣州往屆主席、華南農業大學黃棟副教授指出,電腦軟件類專業人才的需求可以從增量和減量來方面來考慮,未來從事初級程式碼開發的人員需求或因被替代而減少,是減量;而在人工智能時代下也會產生新的交叉領域及就業崗位,是增量。從大趨勢來說,增量應大於減量,電腦軟件類專業未來還會是熱門的專業。華南理工大學軟件學院黃翰教授指出,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及自動化程式碼工具的出現,就會有新的崗位要求出現,導致傳統軟件開發崗位的需求下降,而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崗位需求增加。
也有部份嘉賓認為,電腦軟件類熱度正在下降。廣東財經大學許波副教授指出,這兩年,軟件工程的熱度已經開始出現下降,在行業內也出現了軟件工程的就業率下降和薪水降低的現象,類似於前端崗位和後端崗位未來將會被AI逐漸取代,建議高校的軟件工程人才培養可以考慮往工業軟件開發去發展。廣東技術師範大學林智勇副院長提出,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處於中間層次的院校的學生需求就業形式受高層次院校人才和職業專科人才擠壓,導致就業形勢下降。
在電腦軟件類人才開發教育在大模型時代的價值如何重塑這一問題上,部份嘉賓覺得現有的培養體系需要變革,增加學生的實踐實習時間,最佳化課程體系,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華南理工大學軟件學院黃翰教授指出,在「人工智能+」行動下,社會對電腦軟件類人才的要求將越來越高,人才培養的權重應該向綜合素質能力培養偏移,加強數學等基礎學科的教育,提高實訓在教學中的占比。華南師範大學沈映珊副院長表示同意黃翰教授的觀點,提出我們的培養模式應該要思考給課程體系做減法,讓專業培養朝實踐的方向發展,給學生更多的到企業實習機會。YOCSEF廣州現任副主席、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劉同來副教授表示,正如引導報告中所提及,真正的程式碼實作在軟件開發過程中只占到20%,自動編程工具雖然能夠寫出優質的程式碼,但其他過程卻未必能夠做好,因此,軟件工程的培養要朝著其余的80%去傾斜。
議題 2:電腦軟件人才培養模式應該如何變革?
衍生議題 2.1:大模型具備強大的智能推理能力,如何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套用技能從而滿足社會的新需求?
衍生議題 2.2:電腦軟件人才培養目標及教學方式應當如何調整?
衍生議題 2.3:電腦軟件人才培養方案應當如何創新?
圍繞此議題及衍生議題,與會嘉賓分別從不同的層面給出了自己的思考。廣東技術師範大學林智勇副院長提出,在智能時代的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應該朝加強數理基礎和智能工具使用的方向去探索,但變革在實際落地中會存在困難,解決變革落地困難的問題,也是一個需要思考的方向。另一方面,電腦軟件類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不能只從一個學校或機構組織的層面去考慮,還需要國家、教職委和教育部等政策的支持,當前國家對高校專業教學的管理比較規範化,這對於電腦軟件類專業較不友好。
對此一些嘉賓認為可以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類培養,因材施教。YOCSEF廣州往屆主席、華南農業大學黃棟指出,現階段不同院校的相同專業,培養方案往往較為相似。未來可以加強對學生的分類培養,既包括不同院校之間的培養分類,也包括同一院校的培養分類。仲愷農業工程學院郭建軍副教授認為,電腦軟件類專業人才培養的變革可以從解決供求平衡的角度去思考,充分考慮中等層次學生的求職困境。同時,郭建軍還提到在人工智能+時代下,生成式大模型可以用來作為檢驗學生是否能夠達到企業需求的工具。
一些企業界的嘉賓認為可以建議校企合作的平台,形成產教研一體化培養體系。廣州星網技術有限公司韓煒總經理提出,企業招人難和學生就業難問題是一個雙向難題。客製化、行業化的軟件工程人才是企業所期望的。頭歌平台李宇翔總監以建房子和修房子的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指出變革後的培養體系需要根據學生個人情況因材施教,建立校企合作平台,讓企業界跟高校可以進行線上線下的混合平台,從而將企業界的技術跟高校教育結合起來。
此外,YOCSEF廣州現任主席、暨南大學龍錦益教授則提出,在人工智能+時代下,企業對單純編程的人才需求量將會下降,高校的對人才培養的變革應該不單止從編程的角度去變革,應該往學生的市場分析能力、數理邏輯能力去調整。可以從交叉學科培養模式、在課程上植入邏輯分析能力等兩個方面入手。
議題 3:未來最值得學習的專業,你會建議是電腦軟件類專業嗎?
針對這個議題,與會嘉賓都認為電腦軟件類專業未來是值得學習的,在「人工智能+」時代下,電腦軟件類專業將會是人工智能的基礎,以多學科融合交叉的形式活躍於各個領域。廣東朝元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劉瓊總經理表示,在人工智能+時代下,未來很多企業都需要跟電腦做交叉融合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因此人工智能還是值得學習的。中山大學張子臻副教授結合自身從小就是接觸電腦技術以及多年來從事電腦專業教學和中小學生資訊學教育工作的經歷,建議未來電腦專業仍是非常值得學習的一個專業。張子臻同時指出,電腦軟件類專業仍將是熱門專業,但未來高校在培養電腦科學人才是應該因材施教,給學生分類和定位。廣州唐邦資訊科技有限公司黃培濤總經理表示,現在我們的電腦軟件類專業跟以前相比只是形態發生了變化而不會被消滅,而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交叉領域中,未來在人工智能+時代下亦是如此,因此該專業值得我們繼續挖掘和發展。
同時,與會嘉賓均認為未來電腦軟件類專業的學生需要除了學好專業知識,還應該提高綜合自身綜合能力。廣東財經大學資訊學院人工智能系主任黃元南表示,在「人工智能+」時代下,除了非電腦專業的學生,很多其他專業的學生也開始自己學習電腦科學的知識,建議電腦專業的學生除了專註於編程能力,還需要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能力。
論壇為思辨嘉賓頒發感謝狀
參與論壇的每位嘉賓都對本次論壇議題發表了各自的看法,論壇思辨現場討論熱烈。
YOCSEF總部AC委員東昱曉副教授做論壇總結
論壇嘉賓合照
YOCSEF總部AC委員東昱曉副教授對論壇進行了總結。首先,他再次強調了在這個時間點開展此次論壇議題的探討,對於我們國家電腦軟件的發展,社會家長和學生的關切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並再次對與會嘉賓表示感謝。接著,他指出未來有可能電腦科學有可能會成為從中小學開始就需要接觸和學習的技能,以提升中小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註重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最後,他認為當前國內電腦軟件類人才的培養應該更多向軟性的計算思維能力去思考。此次論壇歷時近四小時,最後在一片輕松而熱烈的氛圍中圓滿結束。
通訊員/錦益 冠彬
責任編輯/李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