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人形機器人全球競賽提速?

2024-05-09科技
5月5日,特斯拉Optimus人形機器人公布最新進展——已在一家工廠部署數台機器人,透過完成4680電池的分揀等工作來進行測試,行走速度較去年底提高30%以上,目前約為0.6米/秒等。隨著特斯拉的加入,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競賽明顯提速。
在4月18日舉辦的2024中國人形機器人技術套用峰會期間,參會商家激烈討論著未來人形機器人整機和核心零部件的定價。這條炙手可熱的新賽道上,充滿了資本的熱望與套用的憧憬。
特斯拉Optimus人形機器人在分揀電池
此前的3月13日,OpenAI和Figure合作推出通用型機器人Figure 01;3月19日,輝達公布人形機器人專案GR00T;4月18日,波士頓動力宣布自2013年釋出的Atlas人形機器人推出電動版……業界普遍認為,2024年將是具身智能的發展元年。
全球加速布局下的中國優勢:
供應鏈與場景落地
OpenAI和Figure合作推出
通用型機器人Figure 01
具身智能是指一種基於物理身體進行感知和行動的智能系統,其透過智能體與環境的互動獲取資訊、理解問題、做出決策並實作行動,從而產生智能行為和適應力。
人形機器人便是具身智能的代表產品。據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賽迪研究院數據顯示,2026年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將突破200億元。2024和2025年人形機器人產業將持續高速增長。
矽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矽谷百年史】作者皮埃羅·斯加魯菲近日在公開演講中也提及人形機器人。他表示,自己長期以來並不願意在演講中放上人形機器人的圖片,因為他見過很多人形機器人的演示,它可以跳,可以做很多其他事情,但他認為這並沒有什麽用途。而現在,人們已經讓人形機器人變得更加真實。
傅利葉通用人形機器人GR-1
「在人形機器人的智能方面,中美目前都在積極探索當中。」銀河通用機器人創始人、智源具身智能研究中心負責人王鶴在2024中關村論壇期間表示,美國的聲勢更大,而中國包括銀河通用在內的許多公司,技術也處於世界頂尖水平。王鶴認為,制造業是中國最大的優勢。
「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在供應鏈、量產能力以及場景落地方面存在較大優勢。」傅利葉智能創始人、CEO顧捷表示,特斯拉的很多硬件,甚至整個汽車的產業鏈都在中國,「我們有大量的場景,比如養老康復、巡檢等場景,對人形機器人來說有巨大的落地套用可能性。」他表示,人形機器人是新質生產力非常好的代表,能引領新的產業革命和未來趨勢。
支持政策頻頻出台
企業劍指行業級突破
2023年,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整機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孕育開拓一批新業務、新模式、新業態,到2027年產業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新引擎等發展目標。
不僅僅是國家層面,地方政府近年來也動作頻頻。自2023年5月以來,中國山東、湖北、重慶、廣東、安徽等省份相繼釋出了相關檔。4月27日,在北京亦莊,由優必選聯合小米機器人、京城機電等行業領軍企業和機構共同成立的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正式釋出自主研發的通用人形機器人母平台「天工」,可實作6km/h的穩定奔跑。同一天,在中關村論壇,北京海澱區釋出【關於打造全國具身智能創新高地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近期,上海也進一步明確支持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研發,積極推進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的融合發展。
通用人形機器人母平台「天工」
王鶴表示,中國國內對新興行業的扶持力度很強,「目前看態勢還是很好的,也非常期待在今年的下半年出台一系列扶持具身智能的政策,能夠讓真正頭部的企業在這件事情上得到助力。」
通往AGI的關鍵裏程碑
商業化落地仍存挑戰
根據此前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AIIA)釋出的【2024具身智能全景圖1.0】,具身智能行業涉及套用與投資孵化、技術開發與系統整合、基礎設施與原材料三大板塊,涵蓋家庭服務、教育培訓、娛樂休閑、醫療保健、特種作業、低空經濟、物流運輸、航天航空、基礎模型與人工智能引擎、雲平台與數據、傳感器探測器、處理器芯片、無線通訊器材等數十個細分領域,涉及企業超300家。
2024具身智能全景圖1.0
圖源:中國信通院
智元機器人聯合創始人、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宋海濤表示,具身智能是通向AGI(通用人工智能)的一個關鍵裏程碑。而通向AGI的路非常漫長,「具身智能行業在未來3-5年會逐步滲透,5-8年後會有一個快速上量的過程」。
「具身智能最早還會是在偏工業類的場景裏落地……工業類可以在一個相對受限的、結構化、可預知的場景裏去發揮它的能力。」星動紀元創始人陳建宇表示,具身智能未來3-5年可以在工業場景中達到一定規模化,而在與人比較密集接觸的服務類或家庭場景中,可能還需要更長時間。
智元機器人通用型具身智能機器人
「智元遠征A1」
小米機器人團隊負責人許多認為,短期內更大的挑戰來源於硬件,「目前(人形機器人)上肢精度大約在厘米級,與0.01毫米的工業精度差距還非常大。如果達到工業精度,數據收集效率就會大大提升。」
王鶴同樣認為,人形機器人不同於車,最大瓶頸是缺乏數據,「現在最實際的方式是透過物理仿真,制造一個能夠模擬在真實世界訓練的數碼訓練世界,具身智能0-1的突破也很可能會完全依靠仿真數據來驅動。」
宇樹科技創始人、CEO王興興也表示,AI世界很多情況不是靠堆財力或堆人力就能做好,具身智能領域現在還沒有突破臨界點,雖然每天每月都有明顯進步,但是距離臨界點還有差距。
宋海濤表示:「市場空間足夠大,我們能做的就是仰望星空,但是腳踏實地。未來已來,等待大家一起去攜手創造。」
原標題丨【人形機器人全球競賽提速:中國面臨哪些優勢和挑戰,行業級突破何時到來】
來源丨澎湃新聞(另有部份內容整合自中國證券網)
記者丨秦盛、範佳來
編輯丨李汶鍵
來源:世界互聯網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