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中國AI芯片,迫切尋求國內替代,退路已絕,輝達面臨挑戰?

2024-03-31科技

根據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的人工智能行業已經發展到達5000億元的市場規模,且AI公司數量超過了4400家。預計到2030年,該行業的市場規模將突破1萬億,到2035年可能會達到2萬億。

然而,這個龐大的AI行業之前主要依賴於輝達的處理器。2023年前半年的數據指出,輝達的處理器在中國AI處理器市場中占有大約90%的份額。

但是眾所周知,由於美國的出口限制,獲取輝達的處理器變得更加困難,市場上能見到的多是經過多次修改的特殊版本處理器,這對供應鏈造成了巨大風險。

因此,最近日本的 報道 提到,中國的AI領域的大型公司正急於將AI處理器的供應商轉為國內生產,以減少業務風險。

那麽,誰能取代輝達的地位呢?目前國內出現了不少AI處理器制造商,華為的昇騰AI處理器無疑是目前國內市場上最受歡迎的之一。華為不僅提供了類似於CUDA的生態系,也因此訂單大增。

繼華為之後,海光也在2023年秋季推出了新的AI處理器「深算二號」,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代輝達的產品。

除了華為和海光,還有像摩爾執行緒、避仞這樣的新興企業也在積極進入AI處理器市場,希望成為輝達的一個替代品。

然而,要完全替代輝達並非易事。

一方面,輝達能夠利用台積電的全部工藝技術,包括最新的3nm工藝。而受到制裁的國內企業只能使用較落後的工藝,這自然會導致效能上的不足。

另一方面,輝達的CUDA生態系目前幾乎無可替代,因為大多數AI模型都是基於CUDA訓練的。更換其他處理器,意味著需要重新進行大量編譯工作,這不僅工作量巨大,而且因為生態系的不同,成功編譯的可能性並不大。

盡管如此,國產處理器的崛起勢在必行。如果國產AI處理器的發展停滯,將導致中國在技術上與美國等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拉大,AI效能也會受到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國產AI處理器的未來發展將決定中國AI行業的命運,我們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