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人工智能到底會取代誰

2024-09-03科技

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突破,大模型套用都想成為爆款,企業正站在一個全新的十字路口。引入人工智能會否真的降本增效,跟不跟?擺在眼前的是一個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機遇,也是一個需要理性對待的未來。

近日,北京商報社深藍媒體智庫系列沙龍開啟人工智能之旅,走進中科海鎂(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與人工智能領軍企業、大模型創業公司、技術服務類企業等代表,就當下企業引入人工智能的發展、泡沫、瓶頸、方向、套用,包括前沿技術和人才培養,碰撞出啟發性的思考。

■「智新杯」執行主席、CAAI基礎專委會副主席陳誌成:

人工智能相關比賽可促進基礎原始的創新

「科學普及和科技轉化十分重要,相對來說人工智能還是比較新的領域,很多人沒有系統化的了解」,「智新杯」執行主席、CAAI(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基礎專委會副主席、IS4SI(國際資訊研究學會)副主席陳誌成在活動中表示。

介紹CAAI主辦的「智新杯」大賽時,他稱,「‘智新杯’(智能創新杯)是以人工智能機器人為主題的科技類創新大賽,目的是做人工智能基礎原始的創新,是CAAI中唯一一個綜合類的賽事」。

更詳細點說,「智新杯」的主題是「智能創新,人機共融」,旨在引領人工智能原始基礎創新,促進關鍵技術套用落地;展示中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培養創新意識,助力創新創業;專家優勢,專案路演促進專案孵化。

CAAI-2024「智新杯」全國人工智能機器人創新大賽有包含來自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津大學、四川大學等多所高校以及北京、江蘇、廣東、陜西、內蒙古、東三省等多個省市的數千支隊伍報名參賽,透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全面展示了參賽選手在人工智能基礎創新、機器人技術創新、場景化套用創新等多個層面的綜合能力。

■百度智能雲渠道生態部副總經理段永華:

機器人+大模型既是全新的生產工具,也是新的生產者

「大模型經歷了最初的熱潮以及後續的降溫,對大模型的認知已經趨於理性。」百度智能雲渠道生態部副總經理段永華回顧了大模型興起兩年來的變化。

在他看來,生成式AI對生產力的改變是全方位的。從根本上說,大模型將深刻改變人類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從生產力的三要素來說,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和勞動者都將被生成式AI重塑。大模型時代,數據已經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生產要素,勞動者和生產工具正在發生重大的變革,「比如具身智能,機器人+大模型既是一種全新的生產工具,也是新的生產者。今天具身智能還沒有真正成熟,假設五年以後,如果世界上真有20億台智能機器人遍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對這個世界的改變將比流動互聯網對世界的改變更大」。

在這樣一個生產資料、生產者和生產工具都被生成式AI產生重大變革的時代,會產生新的生產關系,從而對整個社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不管是傳統產業數碼化還是構建新興的產業、發展未來的產業,在新技術、新動能支撐下才有這樣的可能性」,段永華說。

他表示,「要把大模型真正用好,得把數據治理好,說到底大模型是一個通用人工智能,如果它不能和企業本身的知識體系,和IT系統裏面數據體系建立連線的話,就是一個普通的聰明一點的人而已,一個智能體而已,跟企業業務的結合是比較弱的。這可能是企業初步嘗鮮之後,引入大模型後第二步要做的最基本工作。當下能夠充分利用大模型的個體和公司,將會在競爭中具備一定的優勢,to B(企業)和to C(使用者)都有著巨大的機會」。

■商湯科技智慧體育事業部市場負責人俞晨曦:

人工智能可以輔助運動員精進技術

巴黎奧運會期間,商湯科技聯合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上海體育大學開發的AI智慧籃球產品,全程參與中國國家籃球隊三人籃球專案的賽事征程,提供運動數據分析及競技策略最佳化支持等。

「這個系統主要用的核心技術包括視覺、機器學習、套用仿真,主要實作的功能包括運動軌跡分析,會得出運動員負荷數據、傳輸網絡分析、技戰術分析。」商湯科技智慧體育事業部市場負責人俞晨曦分享了人工智能技術在體育行業的落地,「這套系統的優勢主要在於無穿戴,因為不需要穿戴器材,系統不僅可以做自己的情報分析,也可以做對手的情報分析。」

以巴黎奧運會為例,「商湯科技在現場布置了高畫質影片捕捉器材,透過一系列視覺辨識,包括運動行為理解、AI演算法,會標註出每個球員的身體數據,包括運動軌跡,抽象出場地跟球員的建模。透過這些演算法,得到比較即時的反饋,包括運動員的負荷、技戰術、傳輸網絡」,俞晨曦詳細講解。她表示,「在產品研發和技術落地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在運動員身體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運用人工智能的輔助手段可以精進技術,現在的運動員不光裝備智能化,個人訓練也在智能化」。以投籃為例,怎樣的動作命中率更高?這可以透過人工智能系統來判斷。

■中科聞歌政務事業部副總經理藥健:

企業樂於接受更小更經濟型的模型

「中科聞歌一直在專註政企AI,推動企業AI的套用,我們非常清晰地看到,新一代生成式AI的技術突破,會極大拓展AI的套用邊界,我們總結概括分為三個階段」,中科聞歌政務事業部副總經理藥健分享了企業擁抱人工智能的階段性表現。「原來追求大模型,現在更傾向於更小更經濟型的模型,這種變化讓企業可以承受得起,並從中獲取更多利益。」

具體到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即政企1.0,「基礎模型套用階段,這個階段是把基礎模型作為核心出發點,圍繞模型打造能力,把模型硬植入到套用場景,也是目前大多數企業所處的階段。但基礎模型是一個靜態模型,並不能很好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甚至不理解我們行業中面臨的業務問題」,藥健表示。

她進一步說,「目前部份先行者已經邁入了政企AI2.0,不唯模型為出發點,而是進一步深入業務場景。我們認為,未來企業級AI的發展最終會走向政企AI 3.0,即決策智能,也是企業數智化高級追求,面向行業和企業決策套用的場景,把復雜的場景問題要素化和模型化,結合智能體、多智能體協同技術實作企業決策策略最佳化和行動規劃,把工作流等與AI結合,最終實作決策智能。我們認為,擁有基礎模型、具備行業知識積累、實作行業通用決策的企業將會在未來的競爭中勝出,也需要我們AI從業者幫助企業進行這樣的數碼化變革」。

■捷通華聲解決方案總監李翔:

先數碼化再智能化,數據決策會事半功倍

「如果企業先完成一部份數碼化轉型,再做內部流程的智能化套用,或對外互動、管理,數據決策上會事半功倍。如果企業將智能化、數碼化同步做的話,數據采集處理過程需要先做規整工作,再做智能化套用,這樣才更加流暢」,北京捷通華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解決方案總監李翔分享了企業數碼化轉型時遇到的問題。

在他看來,「目前人工智能所處的發展階段,更像是人教機器怎麽做事,智能體學會一套技能的話,是手把手教人做事。我覺得將來如果人工智能真的有一定思維能力後,它自己能夠創造出一些新的數碼人或者數碼員工,自主完成工作。」李翔進一步說,「現在我們把原來人做的工作變成讓智能體去做,本質上沒有什麽變化」。

2014年學術界認為機器的智能水平相當於13歲兒童,李翔打了個比方,「現在你覺得人工智能是一個高中生,人類比它強,它只能做一些輔助式的,專家來稽核、糾偏。說不定五年十年以後已經是教授級了,它能幹的事情更多,有創造性的思維,更相信你。比如寫文章,現在人工智能寫的可能不敢直接發,要做三校四驗,沒準十年以後寫得比人都棒了,那時候新的業務可能就會應運而生」。

■萬碼優才創始人周媛:

人工智能會取代某些職位,也正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作為一家產業數碼化人才招聘解決方案服務商的創始人,萬碼優才創始人周媛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很多崗位變少了,但增加的崗位也很多。尤其是數碼化轉型中的企業,人才的缺口是很緊迫的」。

她能感覺到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正在發生變化,「企業要求有創新思維、對新工具有快速學習能力的人才,對技術人才的要求也更復雜,希望求職者不僅有技術思維,還能站在使用者的角度理解使用者需求,清楚所做的產品能解決使用者哪些痛點。有些企業還要求求職者有經營管理的思維,能夠和團隊一起選擇正確的技術路線,甚至會排兵布陣完成企業的階段性目標。對於企業來說,這樣的人才不論是數量還是質素,都是大的挑戰」。

人工智能也改變了招聘解決方案服務商本身,「萬碼優才將大模型和招聘平台結合,做了很多嘗試」,周媛分享,「招聘平台的核心是人崗匹配,本質是要對崗位職責和求職者簡歷充分理解,才能精準地做匹配。以前很多招聘平台是基於NLP(自然語言處理)結合知識圖譜來做,但這種方式會受數據量和語言理解的限制,可能會不精準。大模型能幫助平台理解崗位職責和簡歷裏的關鍵要素和資訊,匹配度的精準度會提高很多」。

■以泰文化CEO徐輝:

專利數據集是大模型套用的關鍵

北京以泰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以泰文化」)主要為各級媒體單位提供數據化服務業務,在這個過程中以泰文化CEO徐輝認為,「媒體作為各級政府單位的權威機構,從成立至今積累了大量的數據資源。在融媒體時代每年生產采集大量的文字、圖片、音影片等數據資源。但這些海量的優質數據資源如何進行數據的篩選、清洗、分類、標註,變成能夠被大模型辨識和套用的規範化數據是目前的核心問題」。

以泰文化依托多年的媒體數據化服務經驗,總結出了「透過AI+人工相結合的服務模式,幫助媒體單位管理營運優質數據資源,未來為大模型、AI智能類公司提供模型訓練的數據基礎。這個數據整理的過程是各個行業都需要深度思考和研究的過程」,徐輝說。

在人工智能會取代誰的問題上,他的看法是,「透過每次工業革命對人類的影響可以預測,人工智能一定會對很多人和崗位有影響。關鍵還是要看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擁抱時代,如何套用人工智能的工具,未來被替代的可能是不願意接受甚至不願意理解、學習人工智能的人。從發展的角度看,任何時代都是發展的必要階段,不過要適當地控制一下這個過程的速度和節奏,因為對普通大眾來說影響確實不小」。

北京商報記者 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