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北約釋出:建立未來認知戰的科技能力框架

2024-04-01科技


2023年3月,北約科學和技術組織(STO)釋出了【緩解和應對認知戰】(Mitigating and Responding to Cognitive Warfare)報告。報告詳細介紹了緩解和應對認知戰所需關註的關鍵領域,以更好地防禦當前和未來的認知戰。元戰略本期重點編譯「建立未來認知戰的科技能力框架」,為讀者深入理解認知戰的戰略架構提供參考。

認知戰(Cognitive Warfare,CogWar)不一定是新技術,但它是許多技術進步融合的產物 ,並隨著資訊和技術的可用性和獲取途徑的增加而出現。由於其侵入性、侵擾性和隱蔽性,認知戰的出現充滿了安全挑戰,其目標是利用認知的各個方面來擾亂、破壞、影響或改變人類的決策 。認知戰代表著各種先進技術與人為因素、系統的融合 ,如人工智能(AI)、機器學習(ML)、資訊通訊技術(ICT)、神經科學、生物技術和人類增強技術等。認知戰在經濟、地緣政治、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面對全球防衛與安全構成重大風險 ,並威脅人類決策,並使對手有能力在各個領域塑造人類的態勢感知和決策。故意或錯誤使用數碼網絡中的資訊為在社交媒體等平台上進行全球傳播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此外,認知戰還旨在破壞人際關系,針對個人和國家層面的人性弱點 ,如信任和認知偏差,其影響遍及所有作戰領域。

01

認知戰的挑戰和影響

認知戰旨在制造混亂、混淆,擾亂社會和政府,並根據對手的戰略目標塑造地緣政治和社會環境。 認知戰被視為資訊戰和心理戰(PsyOps)的延伸,但認知戰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心理戰(PsyOps)、資訊戰(Ops)和網絡戰(Cyber Operations)的融合,並與AI/ML網絡和能力相結合,將其影響範圍擴充套件到全球軍事和平民。認知戰攻擊影響廣大民眾,包括影響和沖擊民事和軍事決策,AI/ML技術的進步使其成為傳播錯誤資訊和虛假資訊的助推器。 AI/ML和腦機介面技術(BMI)的進步正在並將繼續改變傳統戰爭,先進的AI/ML技術催生了認知啟發系統的設計 ,為旨在影響人類思維、行為和行動的錯誤資訊和虛假資訊的傳播提供了便利。

AI、ML、大數據、雲端運算、物聯網、生成式對抗網絡(GAN)、多重現實工具、現代資訊和通訊技術、生物技術、神經技術和其他人類增強技術等新興顛覆性技術(EDTs)為「認知戰」的力量做出了貢獻。資訊和先進認知啟發系統的使用、濫用,甚至武器化,對人類的思維和決策(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而且是人與機器之間的,以及機器的自主決策)都構成了嚴重威脅。 認知戰以人類的弱點為目標,在大眾意識中、國家之間以及軍隊內部制造混亂。對手將以「觀察-調整-決策-行動」(OODA)迴圈框架中的薄弱環節為目標,作為利用認知薄弱環節或產生認知效應的手段。為應對這些威脅,有必要了解隨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人類與機器融合的未來影響。

無論是進攻性還是防禦性的認知戰,人與電腦的團隊合作都將變得至關重要。 未來的人機團隊將協同工作,改變未來的戰鬥空間,影響軍事和民用社區,並影響社會,包括經濟和政治領域。認知戰對OODA決策框架內所有領域的決策產生重要的影響表明,有必要開發資訊驗證工具和措施 ,以確保數據可靠、準確且來源可信。認知戰改變了作戰空間,帶來了挑戰和威脅。錯誤資訊和虛假資訊活動以及嵌入演算法的「有毒」訓練數據集可能會被引入可信網絡或社交媒體和/或數據庫 ,以影響人類的思想和行為,從而支持對手的戰略議程。因此,人類的認知過程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被操縱,從而形成與對手一致的決策和行為。

02

認知戰的五項發展要務

北約於2021年提出【北約作戰拱頂石概念】(NWCC),並重點關註認知戰的五項發展要務(WDI):認知優勢、分層復原力、影響力和力量投射、多域綜合防禦以及跨域指揮(見下框)。認知戰以認知優勢為中心,並對分層復原力、影響力和力量投射以及跨域指揮產生影響。

1. 認知優勢: 需要從技術和理論、聯合戰略研究和大數據方面,對政治和軍事上對所面臨的威脅、對手和作戰環境達成一致認識。同樣,認知優勢將側重於為政治-軍事層面提供正確的工具,以便在現代資訊時代有效作戰並保障決策。

2. 分層復原力: 在威懾的基礎上,需要能夠抵禦對補給線和通訊的直接沖擊以及認知層面的影響,必須做好長期堅持應對挑戰局勢的準備,並從零開始做好準備。

3. 影響力和力量投射 :為了塑造有利於自身的環境,包括為對手提供選擇並使其陷入困境,必須積極主動地透過各種手段來實作其目標。

4. 多領域綜合防禦: 面臨的威脅不再局限於任何一個領域,因此,必須采取聯合、靈活的方法來應對多變的環境,以抵禦所有威脅,無論其來源或性質如何。

5. 跨域指揮: 在多領域和一體化的作戰空間中,快速的智慧洞察力是不可能實作的,為此需要提前投資於民眾、指揮藝術、批判性思維和大膽的行動將是成功的基礎。

新興顛覆性技術的影響與「認知戰」的五項發展要務有關,技術和認知優勢是對抗「認知戰」的關鍵因素。 技術進步以及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將影響軍事行動中實作態勢感知和保持決策優勢的能力(【北約戰略條令】,2021年)。除了五大行動領域(陸地、空中、海上、網絡和太空)之外,各組織內部正在討論一個新的領域,即「認知(或人類)領域」(Cole和Le Guyader,2020年),認知維度代表了一個可以開展域內和域間認知行動的空間 。

03

認知戰的「房屋」模型

認知戰的「房屋」模型旨在透過反映跨領域模型架構的明確研究目標,以了解如何支持作戰人員感知「認知戰」,並在「認知戰」已經發生和/或已經產生影響時加以理解。只有當正確的工具(認知工具和技術工具)在組織內部或其邊緣正常執行,才能在預測和制定反制措施或反制效果方面找到「趕超」"和「領先」的方法,從而使態勢感知(SA)由可信的輸入數據形成,確保感知決策足夠準確和及時。

圖1:認知戰的「房屋」模型

04

「房屋」模型的三大知識支柱

「房屋」模型中的三大知識支柱(認知神經科學、認知與行為科學、社會與文化科學)確定了影響或改變目標受眾(TA)所需知識的主要領域(表1),以及需要開展研究工作(包括套用幹預)的優先領域。認知戰是一個多學科和跨學科的概念,因此,每個支柱都具有包容性,為廣泛和特殊的研究參與開辟了空間。

表1:「房屋」模型的三大知識支柱

05

三大知識支柱的促進和增效因素

態勢感知(SA)/感知能力、認知效應、操作方式和技術使能等方面是獨立的研究領域,在各知識支柱之間存在相互依存關系,它們為考慮科技知識需求的「HOW & WHEN」提供了機會,以下為三大知識支柱的促進和增效因素(見下框):

1. 態勢感知/感知能力: 研究那些能夠或阻礙人們對模棱兩可的情況做出判斷的因素。感知是決策的基礎和前提,它需要可靠的數據輸入、有意義的資訊評估、知識和經驗的整合,以實作對不斷變化的非線性事件的理解。

2. 認知效應: 描述行為者為實作預期目標而試圖對目標受眾造成的影響。可以是理論效應動詞,如歪曲、分散註意力等,也可以是更詳細的描述,如降低受眾對民主機構或政治家的信任,說服受眾相信A而不是B等。與神經生物學有關的影響可能是傷害或損害認知功能、刺激仿效功能或引發社會傳染(social contagion)等。

3. 操作方式: 研究敵方對目標/目標受眾產生預期效果的方法,包括何時使用方法/計謀來利用「認知漏洞」和其他幹預機會。這項工作還關註對手同步開展的活動,對目標進行心理誘導,以便更好地了解對手何時以及如何實施化學武器,有助於深入了解反制措施和防禦戰略的開發與驗證。

4. 技術和力量倍增器: 利用技術使行動者能夠同時利用三個知識支柱中的一個、兩個或所有知識支柱來實作目標。例如,新興顛覆性技術中的AI&ML、生物技術、納米技術等。

免責聲明: 本文轉自元戰略,原作者Zoie Y. Lee。文章內容系原作者個人觀點,本公眾號編譯/轉載僅為分享、傳達不同觀點,如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系我們!

轉自 丨元戰略

作者 丨Zoie Y. Lee

研究所簡介

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IITE)成立於1985年11月,是隸屬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主要職能是研究中國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跟蹤和分析世界科技、經濟發展態勢,為中央和有關部委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全球技術地圖」為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官方微信賬號,致力於向公眾傳遞前沿技術資訊和科技創新洞見。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小南莊20號樓A座

電話: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