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董明珠瘋狂「打假」小米上熱搜,尷尬的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2024-07-14科技

世界上實力最懸殊的「扯頭花」場面,就是你已經使出了十八般兵器,但對手根本不接招。

最近格力對小米就有這麽一次尷尬操作。

幾天前,格力的宣傳官博釋出了一條訊息,稱小米某款電風扇侵權格力專利被判敗訴。法院不僅要求該款電風扇不能再制造和銷售,還要求侵權人向格力支付185萬元。

雙方老板一邊是屢屢語出驚人的董明珠,一邊是今年頭號網紅雷軍,眼看著要掀起轟轟烈烈的一出「互聯網商戰」。

可小米接下來的回應,把等著看熱鬧的網友們全整楞了——

「內啥,我不知道這事兒啊。」

猶想當年董明珠跟雷軍立下10億元」賭約之時,還是身為「後起之秀」的雷軍主動出擊。

董明珠則拿出行業大佬的松馳和自信,丟下一句「賭一塊錢算什麽,要賭就賭10億」。

如今兩家企業的市場地位此消彼長,就連口水戰也變成了格力先「進攻」,小米氣定神閑。

不僅讓圍觀網友猜測:巨頭格力直接下場,「狙擊」在空調行業還算不上第一梯隊的小米,難道是真慌了?

01

戰鬥欲爆棚的格力,

這次盯上小米

小米的回應出來之後,很多人首先關心的是:它到底有沒有抄格力的技術?

這件事說起來其實很簡單,涉嫌侵權的產品的確是米家小米電風扇,但輸官司的卻不是小米本身,而是跟它合作的供應商。

小米在家電領域實行生態鏈模式——相當於一個甲方,跟供應商們提出需求,等產品做好之後再對其進行智能化並接入米家生態,基本不幹預供應商的決策。

而這次電風扇侵權的設計是一個螺絲孔位的安裝結構,確實不是小米負責的部份,開庭公告中的當事人也並非小米。

更重要的是,這款電風扇已經是好幾年前、已經被淘汰的老款了。

新聞出來後,有記者去小米商城搜尋,發現已經沒有這個型號的產品在售。網購平台上也僅有第三方網點在售, 法院的判決對小米幾乎沒有實質影響。

所以也有人認為,格力贏了官司不假,但大張旗鼓地在官博點出小米的名字,其中的態度頗有些耐人尋味。

甚至有網友幹脆直言,格力明明每年都會有不少侵權官司要打。「盯著小米噴,還不是因為人家最近特別火。」

格力「追著小米打」,最近不止這一件事。

就在6月28日的下午,董明珠還在格力2023年年度股東大會上直接「打假」:

「小米說自己空調第一名,但全靠別的廠家做產品……誰是第一,消費者心中有桿秤。」

但尷尬的是,所謂「小米說自己第一」其實是純粹的烏龍訊息。

根據後續的媒體查證,這一說法的來源是網上某篇自媒體文章,而小米官方從來都沒有做過這樣的表態。

其實無論是格力還是董明珠本人,一直是出了名的愛噴同行。

只不過當初點評得都算有理有據,主要是點出同行們產品和技術的問題。

比如2019年怒斥奧克斯空調的能耗虛標,後來奧克斯也因此被行政處罰。

更早時,還曾反復批評美的宣傳的「一晚一度電」有水份,是人為控制了用電量:「美的靠這個獲得所謂的科技進步獎,這完全是不合格的。」

在這個階段,小米還並沒有真正站上擂台成為格力的「競爭者」。

2013年12月,雷軍在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表示「5年內小米營業額能超過格力」,當時大家都認為他是在「用格力給自己擡咖」。

董明珠顯然也沒把他放在眼裏,不僅直接將賭註提高至10億元,還痛批小米只會靠行銷。

當時誰也沒想到,10年後小米會成為格力需要時刻緊盯的對手。

那場賭註後來董明珠贏了,因為小米第五年的營業額並沒超過格力——是第六年超過的。

從此雙方的數據走向兩個方向。2013年打賭時小米的營收不到格力的一半,而去年小米的總營收額為將近2710億,已經比格力多了600多億。

而這兩年董明珠依然沒有放棄杠同行,只不過說得越來越「虛」。

比如她很喜歡曾經在無數演講、發言和采訪中,指出其他家電品牌「挖我們的人,還偷我們的技術」。

還有一個「不要跳槽員工的」的名言:「同行公司跳槽來的人我不要,搞不好就是個間諜。」

@Tech星球

同時,也把小米也加入了自己的「豪華痛批套餐」。

曾多次說它是「小偷公司」「依賴甚至搶劫別人的技術」。

董明珠怒斥小米和奧克斯。

如果說十年前董明珠和雷軍的那次賭約,就像是任我行和令狐沖的第一次見面——

大佬雖然不同意年輕人的觀點和理念,但在自傲的態度中又不乏對年輕人的欣賞。

現在就像是突然發現,令狐沖練成絕世高手了,在教中聲勢也比自己高了。那對方招數裏的每一絲破綻,也都得拿出來反復掂量了。

02

還坐在「巨頭」寶座上,

但越來越不穩當了

雖然格力看起來已經不負當年的盛名,不過在空調這個領域,它依然是絕對的巨頭。

根據奧維雲網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格力的空調銷售額依然能排在行業第二的位置,而且斷層領先第三名。

它和第一名美的包攬了50%以上的市場占有率,相比之下,小米空調僅僅以6.96%排名第四。

但另一方面,小米空調的銷售額增速卻相當驚人:今年1-5月的線上銷售額同比增長4.46%;線下銷售額同比增加8344.41%。

小米門店裏的空調。

不過相比於對手的成長,自身的停滯恐怕更讓格力感到慌張。

曾經靠「好空調,格力造」的slogan樹立起高端和大牌的市場印象,如今優勢卻在逐漸消失。

甚至在一些不同品牌空調測評影片評論區,都能刷到對格力的直接嘲諷:「排除掉格力,可以避免一半以上的問題。」

早期格力在市場上打響名頭,靠的是技術和質素在同行之間的壓倒性優勢。

曾有業內人士接受采訪時表示,格力的壓縮機技術當年在空調行業鶴立雞群,所以品質也是獨一檔的存在。

但隨著國內空調產業鏈技術研發的進步,現在各家的技術和質素其實已經拉不開太大距離。

曾經的「殺手鐧」變得人人都有,而格力卻一直沒找到第二個「絕招」。

盡管董明珠隔三岔五就要公開強調格力有多少專利,但消費者往往並沒感知到產品有多麽大的差別。

比如她曾批評美的的「無風感空調」只是加了個帶孔的擋板把風變小,還鋪墊了半天自家的相關技術研究了10年。

但最後呈現出的效果也不過就是讓風往上吹。

後來做高端化,但真正的高端市場做得又並不好。

最出名的就是標價三萬多的「玫瑰空調」,吹得天花亂墜,最後被網友罵又醜又土。

一個很尷尬的事情是,格力的高端標簽甚至正在對品牌印象產生負面效果。

高端匹配是高價。跟同行們相比,格力空調整體的均價確實是更高的。

在2023年線下市場中,格力空調均價達到了4641元,高於美的的4355元、海爾的4257元。

但具體到高端產品的銷售量上,格力又打不過美的。

同年7000元以上的高端機型,美的銷售額的市占率達到了3.42%,格力則為2.41%。

這不僅無助於格力鞏固「好空調」的印象,反而開始讓它在大眾心中形成「高價低配」的印象。

甚至有人說:「格力1.6排銅管的款式敢賣的比別家雙排銅管的還貴,到底是哪兒來的勇氣?」

自身發展停滯,對手又虎視眈眈。

從某種程度上說,小米雖然目前離成為」空調巨頭「還有段距離,但在形式上確實對格力達到了某種「降維打擊」的效果。

一方面它在智能家居方面的產品矩陣已經成型,也提升了自己家電領域的品牌影響力。

如今社交平台上,已經能看到一些年輕人在裝修時的電器選擇全屋小米,就為了實作在手機上控制家居的便利。

年輕消費者們對空調「根據環境自動調節溫度」功能的興趣,大概遠遠超過關註格力又拿到了幾個新專利。

更重要的是,小米咖位上去了,同時又沒有失去自身的低價優勢。

今年618期間,小米空調的總銷售額雖然沒有沖到前三,但卻跑出了一個銷量超過所有老品牌最的明星單品。

論參數和技術其實談不上什麽優勢,但就是夠便宜——1891元的價格,比格力的最暢銷機型生生少了746元。

B站@Wilson學長

03

曾咬牙做「高端」,

現在又咬著牙降價

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空調制冷行業,格力是看起來同行裏最慌張的一個。

恰恰是因為相比於其他對手,它對於空調這個單一品類的依賴要大得多——甚至可以說是all in。

以去年上半年財報為例,格力的空調業務整整占據了總營收的70%。

而美的的暖通空調(包含暖氣、通風及空氣調節的相關器材)占營收額的比例不到一半;小米的智能家電產品全算上,也不過是占了總營收的29.56%而已。

但空調市場正在萎縮。 根據奧維雲網數據顯示,國內家用空調企業6月和7月內銷排產分別同比下滑10.0%和12.5%。

一種觀點認為,五六年輕的空調購買熱跟房地產的火熱息息相關,畢竟普通家庭買空調往往都是因為買房或換新房裝修。

而如今格力們已經很難靠砸錢做廣告、靠經銷商們開店鋪這種方式,來搶占市場份額。

業界普遍認為,這些空調廠家要麽得透過差異化的服務和功能,來提供新的體驗,從而開啟高端品質市場;

要麽就只能用千篇一律的產品,跟同行們展開價格戰。

很尷尬的是,價格戰恰恰是格力最不擅長的地方。

當年董明珠和格力喊得最起勁的口號,就是自己雖然貴但貴得有理。

在跟雷軍的「賭約」現場,她一直在著重強調格力技術幾乎都是自研,「我們的中國制造,也是中國創造」。

只可惜「國產品牌也能走高端」的故事,已經是好幾年前流行的故事了。

「追求低價」的消費者心態,早在格力反應過味兒來之前,就已經蔓延到了空調行業。

今年「6.18」大促,空調類商品的價格平均降幅達到18%左右,各品牌中低端機型都幾乎已經降價到了成本極限。

消費者的態度也很明顯。根據京東的空調熱賣榜,格力雲佳空調在618活動結束前一周僅售出1萬件,排在第五,且與前四名超2萬件的銷量拉開了一個量級。

而前幾名的價格,都比2688元的雲佳空調低了300-800元不等。

最終格力也「服軟了」,在最後一周把價格降了100元。或許這也意味著,格力即將加入這場殘酷的價格戰,

只不過至今還未完全擺脫「層層加價」的經銷商模式的格力,在低價市場上想要真正跟小米們一戰,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但不論最後勝者是誰,消費者都是樂於見到這樣的場面的——

畢竟商家們打得越歡,產品降價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