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中移能源之惑!營運商產品化路徑探析

2024-08-31科技

之前,媒體經常拿著騰訊和營運商做對比,潛台詞是騰訊占了營運商多少便宜;但現在這樣的論調很少了,因為大家已經理清了各自的產業定位。

但我覺得,比較下還是應該的,因為騰訊的確值得營運商學習。就拿賺錢這個事情來說,騰訊和中國移動都很賺錢,但騰訊賺的是產品的錢,中國移動賺的是規模的錢。騰訊的產品,大家基本上耳熟能詳,而且不斷創新,使用者體驗很好;中國移動有什麽產品呢,連線、流量、系統整合?這個還真說不上來。

當然,不止是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也都面臨這樣的困境,那就是產品能力欠缺,造成2C/2H被管道化以及2B盲目系統整合化。如何提升自研產品的競爭力就成為了營運商們關註的重點。以中國移動為例,其就成立了相當高規格的「中國流動產品管理委員會」,透過頂層設計的方式強攻產品。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依托於AI和雲服務,中國移動在面向個人、智慧家庭、智慧城市、行業解決方案、雲能力平台等產品化能力方面的提升還是比較顯著的。

這些產品大部份是面向於客戶的,但也有部份是面向自己的,比如在網絡與基礎設施側,要不要自研,以及要什麽樣的自研產品?目前來看,業界有幾種技術方案:

第一種是中國電信那種技術路線,電信的出發點非常簡單,那就是把黑盒變成灰盒,如果是很成熟的產品和場景,那就變成白盒。

這樣做有幾個好處:增加與傳統器材廠商談判的籌碼,壓降器材的采購成本,降低CAPEX,進而降低TCO,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困難點,但方向是沒有錯的。

比如說DCI-BOX產品,為什麽幾乎同樣的產品,在互聯網市場和電信市場,價格差就這麽大?電信場景真的需要那麽多特性嗎?如果沒有這些特性,會影響網絡效能和使用者體驗嗎?再比如說小基站,作為一個邊際投資效益遞減的產品,要高度關註其部署成本,但在沒有鯰魚的情況下,傳統大廠的小站產品價格是居高不下的,中國電信透過ODM/OEM的方式,切入到這塊市場,大幅降低了網絡建設成本。電信的自研創新不僅是硬件,還有網管系統等,主要目的還是統一介面,遮蔽掉底層硬件的差異性;而在此之前,底層硬件都是黑盒子,從芯片一直到API都是封閉的,這就導致了營運商被器材廠商綁架,成本高企。

除了降低成本之外,自研產品還有個很重要的好處,就是提升客戶或者服務的響應能力。在很多年前,營運商的技術能力還是比較強的,但後來是越來越依賴於器材廠商,「投錢建網,花錢放號」,這種模式是現在雲和AI時代是完全不可持續的了。

第二種是中國移動的技術路線。中國移動的技術路線有兩個分支,第一個分支是標準先行、技術牽引、需求推動、適度超前,利用自身的規模優勢,來推動技術和產業發展。比如說傳輸網的100G和400G,再比如移動網的TD- LTE,都是非常成功的案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國內產業生態和技術生態,踐行了央企的責任擔當。第二個分支就是去做自研產品,但令人不理解的是,中國移動選擇自研產品方向。

比如在最近的智能型一體化能源櫃的集采中,中標人是中移能源。中移能源是中國設計院的全資子公司,而設計院又是中國移動的全資子公司。更重要的是,一體化能源櫃這樣的硬件產品,有沒有必要做自研,有沒有必要自己去參加集團集采?不管從技術角度還是商務角度,中國移動都應該持開放的態度,多引入幾家通訊企業共同合作、切磋,才能牽引通訊產業迅速、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