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贅述該篇文章結尾
最近電商巨頭京東意外深陷輿論漩渦,導火索不是產品質素,也不是物流速度,而是一位頗具爭議的脫口秀演員——楊笠。
事情的起因並不復雜:京東官宣楊笠成為其雙十一的形象大使。
訊息一出,輿論場瞬間炸開了鍋。
01
爭議代言人?
支持者歡呼雀躍,認為這是京東對女性消費群體的重視,是品牌年輕化、多元化的體現。 但是,更多的卻是質疑和反對的聲音。
要知道楊笠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大眾偶像」,她以犀利的諷刺和對性別議題的獨特見解著稱, 尤其是在其脫口秀作品中,經常出現被認為是「貶低男性」、「制造性別對立」的言論, 這也讓她在收獲大量擁躉的同時,也成為了爭議的焦點。
京東這家以「奮鬥者文化」著稱的電商巨頭,為何會選擇這樣一位「危險」的代言人?答案或許並不復雜:流量。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流量意味著關註度,意味著潛在的消費群體和真金白銀的利潤。而楊笠,恰恰是一位內建流量的「話題女王」。
她的言論或許尖銳,或許刺耳,但卻總能引發廣泛的討論和關註。 對於京東來說,選擇楊笠作為代言人,無疑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行銷策略,其目的就是希望借助她身上的爭議性話題,為雙十一促銷活動制造聲勢,吸引更多使用者的關註。
但這場流量盛宴的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京東似乎忽視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品牌形象與使用者信任度。
長期以來,京東憑借著「正品低價」、「快速物流」等優勢,以及其所倡導的「奮鬥者文化」,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了積極正面的品牌形象, 楊笠的代言卻讓這種形象受到了沖擊。
部份使用者認為,楊笠的「性別對立」言論與京東一直以來所倡導的「奮鬥、團結」的價值觀背道而馳,這種價值觀的斷裂讓他們感到困惑和失望。
而那些原本就對楊笠的言論持反對態度的使用者,更是對京東的選擇表示強烈不滿,認為這是對男性使用者的冒犯和不尊重,甚至有人喊出了「解除安裝京東」的口號。
02
跨國輿論
更耐人尋味的是,楊笠現象所引發的爭議並非局限於國內, 甚至還掀起了一場跨越國界的輿論風暴。
BBC、【紐約時報】等西方主串流媒體紛紛將目光投向了這位中國脫口秀演員, 並毫不吝嗇地為她貼上了「女性權利鬥士」的標簽,將其推上了【Vogue】的封面,成為了西方世界眼中中國「女性覺醒」的代表人物。
而這也不是BBC第一次對這位姑娘贊不絕口了。
這種「一邊倒」的贊譽,不禁讓人反思: 西方媒體為何如此熱衷於將楊笠塑造成一個「英雄」形象?他們的動機究竟是什麽?
事實上,西方媒體對楊笠現象的解讀,並非是出於對中國女性權利的真正關心,更像是借題發揮,利用性別議題在中國社會內部制造矛盾和對立,以達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他們深諳輿論傳播之道,知道如何利用「性別對立」這一敏感話題挑動社會情緒,激化不同群體之間的矛盾。
透過塑造楊笠這樣的「對抗性」人物,西方媒體試圖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中國年輕一代的價值觀 ,進而達到其分裂中國社會、阻礙中國發展的最終目的。
在這場由代言引發的輿論風暴中,我們看到了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之間的激烈碰撞,也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對性別議題的解讀差異。
對於企業來說追求利潤無可厚非,但更應該明白,品牌形象和使用者信任度是企業長久發展的基石。為了追求短期流量而犧牲品牌價值觀,最終只會得不償失。
我們應該理性看待性別議題,避免被情緒化言論所裹挾,更不能成為某些勢力操縱輿論的工具。真正的性別平等,不是制造對立,而是要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尊重、理解的社會環境。
媒體應該秉持客觀公正的立場,避免為了博眼球而進行斷章取義、煽風點火的報道。媒體的責任,是傳遞真相,引導輿論,而不是制造矛盾,激化對立。
楊笠代言京東,或許只是一場普通的商業合作,但卻意外地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縮影。它折射出的是社會價值觀的碰撞,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博弈,更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認真思考和面對的現實問題。
在這個充滿挑戰與變革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用理性思考代替情緒化表達,用包容理解取代偏見歧視,共同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未來。
參考來源:
烏有之鄉官方微博 烏有之鄉影片專欄【紅色資訊】第46期:從楊笠到朱軍事件,看女權與媒體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