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萬年前從大洋底部隆起的台灣島,是海洋鑄造的一個傳奇,在它崎嶇的身世背後,不僅有著令人目眩神迷的驚世美麗,還有著極其豐饒的物產,其中產生了這諸多富庶的的地方,典型代表就是嘉南平原。這處台灣島的第一大平原,在中央山脈阻擋台風的庇佑下,數百年來一直是台灣人眼中的「天府之國」,其重要性不亞於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
台灣島上最大的平原
嘉南平原,也稱台南平原,因為位於台灣島的西南部份,範圍北起彰化縣濁水溪南岸,向南至高雄市高屏溪(下淡水溪)西岸,東以阿裏山山系及其余脈丘陵為屏障,西濱台灣海峽,呈棗核形。南北長180公裏,東西最大寬度約50公裏,面積4550平方公裏,是台灣島最大的平原。
嘉南平原是台灣島上的濱海平原,平均海拔低於l00米,主體為嘉義縣市、台南縣市以及雲林縣和彰化縣,是由大肚溪、濁水溪、曾文溪等河流沖積物堆積組成,其中曾文溪長達138公裏,是台灣第四大河流。瀕海地區多鹽田和魚池,內部多水網稻田,地勢平坦,溪渠、水庫、水潭交錯分布。
就拿河流而言,由於台灣島中間是高聳的山脈,所以河流短促,嘉南平原由北至南密布著虎尾溪、北港溪、樸子溪、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七股溪、曾文溪、鹽水溪等大小河流十多條。這些河流雖然長度有限,但充沛的水量,為嘉南平原的大規模開發提供了水源條件。
台灣省最大的糧倉
作為台灣島上開發最早的地區,從內地漂泊過海的先民們同當地先民們一起開拓了這塊荒原,他們充分發揮從大陸帶來的先進農耕技術,經過上千年的辛勤耕耘和水利設施建設,嘉南平原成為了台灣農業的發祥地。目前嘉南平原有耕地3250平方公裏,占整個台灣省總耕地面積的35.2%,素有"台灣谷倉"、"東方糖庫"之稱。
從高空俯瞰嘉南平原,平直的海岸上,鹽田星羅棋布,一條條縱橫的鐵路、公路穿插其間;內部是相間的蔗田和稻田一望無際。由於這裏地跨北回歸線,夏天7、8月間平均氣溫達到33℃左右,冬季1、2月平均氣溫在16℃上下,年降雨量更是高達1500-2500毫米,所以四季樹木蔥蘢,農作物在南部一年三熟,是台灣島上農業最發達的地區。
尤其是上世紀日本侵占台灣島期間,為了掠奪台灣的農業資源,便在嘉南平原上興建了台灣最大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和烏山頭水庫(即珊瑚潭)。該渠幹線北起濁水溪南岸的雲林縣,向南穿過條條溪流,一直延伸到台南附近的曾文溪與鹽水溪之間。
烏山頭水庫位於曾文溪支流官田溪上遊,於1920年興建,1930年完工,屬嘉南大圳最主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灌渠南北長達90公裏,若再算上支渠和分渠,總長達1410公裏。這個龐大的灌溉網絡,解決了嘉南平原三分之二的農田灌溉,自此嘉南平原沃野千裏,成為了台灣當仁不讓的最大糧倉。
田園風光中的「東方糖庫」
當然嘉南平原除了種植稻米等糧食作物外,也大量種植甘蔗。早在元朝,航海家汪大淵所著的【島夷誌略】中,台灣島上就有「煮海為鹽,釀蔗為糖」的記載。明末荷蘭侵占台灣期間,大陸由於戰亂有大量移民定居台灣,甘蔗種植也隨之不斷擴大。再後來鄭成功收復台灣後,也積極鼓勵官民開荒種植甘蔗,並從福建引進甘蔗苗,甘蔗種植愈發興盛。
俯瞰台灣甘蔗田
而之所以甘蔗被鼓勵種植,跟甘蔗制糖密不可分。蔗糖不僅僅是一種甜味劑給人以愉悅的感覺,還因為蔗糖能夠迅速消除人體疲勞,增強體力和腦力活動的能力,增加人體的抗寒能力。此外在醫療條件底下的古代,人們若不慎輕度燙傷、擦傷、創口出血,會將傷口清洗後,用蔗糖敷上來治療,因為蔗糖能夠短時間內抑制細菌的繁殖,有助於傷口愈合。
據【蔗糖史】記載日本古代無糖,16世紀末(明代)有中國人帶去甘蔗種制糖,中國也一直對日本出口紅糖和白糖
所以中國從明朝開始就開始將甘蔗所制作的白糖出口到日本、印度和南洋群島。據東方學大師季羨林考證,孟加拉語和幾種印度語言中,白砂糖都叫 cini sakara,即「中國糖」,就是中國白糖和制糖術傳入印度的證明。明崇禎十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船還在廣州前後購買了13028擔白糖和500擔冰糖,可見當時蔗糖在當時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地位。
所以蔗糖是一種高效創匯的商品,自然作為制糖的原材料甘蔗,種植受到鼓勵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所以在日殖台灣期間,日本人更是在嘉南平原大量推廣甘蔗種植,種植面積一度達到了全台灣耕地總面積的20%,最高產量曾達140多萬噸,僅次於古巴、爪哇,居世界第三位,其中80-90%都輸送到了日本本土。
這也是嘉南平原被譽為「東方糖庫」的原因。時至今日,若有幸來到嘉南平原,你仍會發現這裏的甘蔗園一片連著一片,茂密的蔗葉隨風婆娑起舞,很多制糖廠就矗立在不遠處,伴隨著榨糖機的不停轉動,空氣中也彌漫了蔗糖的甜香。
這就是嘉南平原,經過兩岸人300多年的不懈開發,稻米、柑橘、甘蔗等農產品的產量在台灣名列前茅,可以說嘉南平原就是台灣省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台灣島孤懸海外還能夠自持的最大底氣。而且田園風光和地方文化有序的傳承,讓嘉南平原的嘉義市和台南市一直穩居台島的幸福指數的前列,是台灣人眼中的「天府之國」。
上期回顧:台灣最大的地緣價值不是永不沈沒的航空母艦,而是中國的大洋門戶
備註:本文是【海上長城or困龍島鏈】系列的第12章原創作品,僅為一家之言,轉發請註明【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及出處】,嚴禁抄襲。另文中配圖部份引自網絡,如有版權私聯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