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中國公布摧毀小行星方案,宗旨不光為保衛地球,唯有中美能辦到

2024-09-07科學

新中國成立至今不過70余年,在這短暫的時間裏,我們幾乎趕上了西方傳統資本主義國家經過200多年所取得的先進技術成就。如今,能夠在深空探索和太空開發領域與中國匹敵的國家,幾乎只剩下美國這個唯一被稱為「超級大國」的國家,而美國所聲稱的「優勢」實際上也正以明顯速度縮減。在應對未來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方面,中國正在加快步伐追趕美國。

根據新華社的報道,中國正籌劃執行首個近地小行星防禦任務,並已釋出相關方案設想,計劃采用「伴飛+動能撞擊+伴飛」的模式。具體而言,當撞擊器對目標小行星進行動能打擊時,探測器將全程監測這個過程,並在撞擊後繼續進行效果評估與科學探測等工作,以此透過一次任務實作「動能撞擊+天基評估」這兩項重要目標。

了解近地小行星防禦手段的人應該明白,當前存在多種可行的防禦策略,其中透過發射火箭和導彈等裝備,對小行星實施動能撞擊以改變其飛行軌跡,是一種相對容易且實際有效的方法。在無重力的太空環境中,任何沿固定軌域執行的小行星,只要受到微弱外力影響,就有可能導致其路徑發生偏移。而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偏離將逐漸加大。設想一下,如果一顆小行星朝地球急速接近,只要我們能在它距離地球足夠遠時進行有效撞擊,就能夠使其最終脫離與地球碰撞的路線。

當然,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困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否能夠在盡可能遠的距離內,透過地球小行星預警系統發現潛在與地球發生碰撞的小行星,並對其進行持續跟蹤和準確計算軌域;其次,對於一些體積和質素較大的小行星,僅僅實施一次動能撞擊往往無法使其執行軌跡偏離地球,因此可能需要多次進行動能撞擊才能達到預期效果。這就對負責近地小行星防禦的國家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不僅需要足夠數量且昂貴的沖擊器,還需具備頻繁發射航天器的能力,同時確保每次撞擊都能成功。

因此,從構建一個強大且高效的預警系統,到能夠生產出足夠數量的撞擊器,再到確保撞擊器成功命中的方法,只有在技術和資金等方面實力雄厚的國家才能實作。難怪目前全球除了美國之外,唯有中國在積極推進近地小行星防禦體系的建設。歸根結底,現在只有中美兩國具備進行這種高度前沿專案所需的能力和條件。當這樣的尖端技術僅限於少數國家時,它便不僅僅停留在科學層面,而是必然向政治與軍事等領域擴充套件。

從軍事角度看,如果中國成功完成首次近地小行星的防禦任務,實作撞擊器與小行星的動能碰撞,那麽在眾多國家仍認為難以達到的反衛星及其他航天器作戰領域,中國必然已經不再是個案。我們甚至可能已具備「能夠在必要時隨意摧毀所有敵方航天器」的能力。無論是衛星、宇宙飛船、運載火箭,還是太空穿梭機和空天飛機,以及超出大氣層飛行的洲際彈道導彈和高超音速武器等目標,都可以輕松攔截。這種能力恐怕未來10~20年,甚至30年內都將讓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望塵莫及,包括除了美國之外的一些所謂「西方已開發國家」。

從政治層面來看,掌握近地小行星防禦技術的國家極為有限。擁有這種能力的不僅能在他國面臨小行星威脅時占據主導地位,還可以借此提升自身的國際影響力。當人類在未來可能迎來第四次科技革命並成功實作可控核聚變時,隨之而來的將是星際移民和大航海時代。在太空中尋找新家園的新移民同樣需要小行星防禦技術作為保障。如果某個國家具備這方面的能力與技術,其公民將在新的星球上擁有更高的話語權、決定權和支配權。因此,中國現階段對近地小行星技術給予高度重視並積極推動其發展,可以看作是前瞻性的戰略布局,這種眼光甚至可能已預見到一百年以後的情況。

我們的願景是探索星辰與大海。中國不僅要為現在保護地球,更需在未來爭取更多自身的權益。近地小行星的防禦技術,必將是實作這一目標的重要組成部份。#深度好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