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華人5大世界級科學家,錢學森第三,姚期智第二,第一名究竟是誰

2024-09-07科學

2017年,楊振寧先生結束了他的外國國籍,再次成為中國公民。這個訊息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有些人嘲弄道:「回來是為了養老吧」;還有人質疑:「當初為什麽要離開?」但很少有人註意到,這一年正好是楊振寧先生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整整60周年。

在過去60年裏,他始終處於全球物理學研究的前沿,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影響深遠。這位被美國同行稱為「20世紀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的老者,最終做出了回歸祖國的選擇,就像一個世紀的回聲,在悄然回應著那個古老的問題: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楊振寧這一名字,註定將銘刻在物理學的輝煌歷程中。1955年,他與李政道共同發表了一篇論文,徹底推翻了長期以來被物理界視為權威的「宇稱守恒定律」。這一發現猶如一顆震撼彈,引發了當時物理學界巨大的反響,也幫助他們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在那一年,楊振寧35歲,而李政道31歲,他們成為首批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

不過,這只是楊振寧先生卓越科研生涯的開端。他後續提出的「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更是被視為20世紀下半葉物理學的重要支柱。該理論不僅加速了粒子物理學的發展,還為電磁力、弱力和強力的統一理論奠定了基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楊振寧先生的研究成果深刻地影響了我們對世界及宇宙的理解。

盡管這些閃耀的成就令人矚目,但更讓人感動的是楊振寧先生始終如一的愛國情懷。在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剛剛開始轉暖,楊振寧先生便積極行動,為推動中美之間的學術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多次回國進行講學,將全球前沿的物理學知識帶回中國,還培養了一批卓越的年輕科學家。改革開放後,楊振寧先生更是將自己的晚年全心投入到國家的教育與科研事業中。他創辦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並擔任名譽主任,引進了眾多世界頂尖科學家,為中國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

時光回溯至2004年,這一年,一位華裔科學家作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選擇。他便是姚期智先生,這位在電腦科學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學者,獲得了被譽為「電腦界諾貝爾獎」的圖靈獎,由此可見他在該領域的重要地位。然而,就在他的事業蒸蒸日上之際,他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決定:放棄美國國籍,回國擔任清華大學的全職教授。

對於姚期智先生而言,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選擇。在美國,他擁有優越的生活條件和一流的科研環境,還有一份令人羨慕的終身職務。然而,回到中國意味著他必須放棄這一切,從頭開始,在全新的環境中重塑自己的職業生涯。但姚期智先生毫不猶豫。他表示:「我希望能在中國培養出世界級的電腦人才,為國內的資訊科技發展貢獻力量。」

從「兩彈一星」到「量子纏結」

「我回來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履行祖國的需求。」這句話源於「兩彈一星」傑出貢獻者錢學森,真實地反映了眾多華人科學家的共同心聲。他們懷著對祖國的深厚情感,勇敢面對各種挑戰,堅定不移地回到新中國,為國家的科技發展奉獻了自己的青春與熱情。

錢學森先生的名字與中國的「兩彈一星」工程息息相關。

這位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和噴射推進等多個領域取得顯著成就的科學家,在得知新中國成立的訊息後,立刻渴望返回祖國,為新中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然而,這條歸途卻布滿荊棘與挑戰。為了阻撓錢學森先生回國,美國政府對他進行了長達五年的非法軟禁與迫害。

「一位美國海軍部官員曾評價錢學森為‘他掌握了所有美國導彈的機密’,並表示‘我寧願把他處決,也不想讓他回到紅色中國’。」

這句話雖然聽起來有些誇大,但實際上反映了錢學森先生的學術成就和他對新中國的深遠價值。在遭遇各種阻礙時,錢學森先生依然堅持回國的信念。他抓住每一個機會去學習和探討中國傳統文化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這進一步強化了他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的決心。

1955年9月17日,在周恩來總理的熱情關懷下,錢學森與妻子蔣英以及他那對幼小的兒女,終於登上了歸國的輪船。當時,錢學森已44歲。

回國後,錢學森先生迅速投入到新中國的國防科學研究中。他主導了「噴射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導彈和原子彈」的研發,為中國的「兩彈一星」事業留下了深遠的功績。他因此被稱為「中國航天之父」和「中國導彈之父」,成為中國科技領域的一座不朽豐碑。

從「粒子獵人」到「幾何大師」

在那個戰亂紛擾的時代,像錢學森先生這樣的科學家堅決選擇回國的人還有很多。他們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科研環境和生活條件,回到了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為祖國科技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和平時期,也有一批華人科學家活躍在全球科學領域,他們用智慧和努力探索未知,為人類作出貢獻,同時提升了中國的國際聲望。

1976年,在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典禮上,一位華裔科學家丁肇中以中文發表了他的獲獎感言。這是首次在諾貝爾領獎台上用中文發聲。他說:「我是一個中國人,應該用中文向中國人民匯報。」這句話簡潔有力,深具感染力。

丁肇中先生是一位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最重要的成就是發現了J粒子。這個發現標誌著粒子物理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關鍵時刻,它驗證了誇克模型的有效性,並為探索物質基本構造開啟了一扇嶄新的大門。為了尋找新粒子,丁肇中先生帶領團隊日以繼夜地奮戰,他表示:「對我而言,沒有星期六,也沒有星期天,無論是端午節、中秋節還是春節,都不存在,因為空間站在空中飛行,是無法停下來的。」

這句表面上簡單的話語,實際上體現了丁肇中先生對科學的執著與熱情。正是這種熱愛與追求驅動著他在科學領域不斷進取,從未停歇。無論身處何地,取得怎樣輝煌的成就,他始終銘記自己的身份是一位中國人。

與丁肇中先生不同,陳省身先生同樣是一位在全球科學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華人科學家。丁肇中是實驗物理學家,而陳省身則以數學家的身份而著稱,被尊稱為「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出生於中國,年輕時前往歐美求學,在微分幾何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贏得了世界的矚目。

在2004年,為了表彰陳省身先生在數學界的卓越貢獻,國際小行星中心特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陳省身星」。這一舉措不僅反映了國際社會對他學術成就的極高肯定,也標誌著中國數學日益走向世界。

陳省身先生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數學家,同時也始終關心祖國的數學進步。他多次回到中國進行學術講座,並創立了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為國家培養了眾多優秀的數學人才。他曾表示:「我希望中國能夠成為21世紀的數學強國」。如今,在一代又一代中國數學家的共同努力下,陳省身先生這個願望正逐步實作。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華裔科學家的故事數不勝數,他們猶如璀璨的星星,裝點著世界科學的夜空。憑借自身的聰明才智和辛勤付出,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也使中國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他們是中國之驕,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在這其中,華羅庚教授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盡管他的名字未能出現在【自然】雜誌的評選名單上,但這並不影響他在中國數學界的地位和影響力。華羅庚先生是解析數論、古典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復變函數論等多個領域研究的重要開創者,也是享有國際聲譽的中國數學家之一。

更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憑借自學,克服了貧困和學歷不高的劣勢,在數學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勵誌故事。他的經歷啟示我們,即便條件並不優越,只要熱愛科學並勇於追求,依然能夠獲得成功。

華羅庚不僅是一位卓越的數學家,他還十分重視數學的普及與教學。他曾表示:「宇宙浩瀚,粒子微小,火箭迅疾,化工精妙,地球變化無常,生物奧妙無窮,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離不開數學。」透過自身的努力,他為中國的數學教育事業貢獻了重要力量。

楊振寧、姚期智、錢學森、丁肇中、陳省身和華羅庚。

當我們閱讀中國科技發展史時,會看到一個個熠熠生輝的人物,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傑出兒女,傾註了自己的青春與智慧,為中國科技的進步和民族復興做出了貢獻。他們的經歷向我們傳達了這樣一個理念:「科學是無國界的,但科學家卻有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