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知識分子
作者: 張月紅
圖源:Science官網
● ● ●
4月初,【科學】系列期刊的現任主編霍爾頓·索普 (Holden Thorp) 教授入選了 「2024年度健康與科學領域50位影響力人物獎」,這個榜單裏有我們非常熟悉的華裔神經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MIT麻省理工學院年輕的張鋒
(Feng Zhang)
教授和赫赫有名的學術影像打假勇士伊莉莎伯·比克
(Elisabeth Bik)
博士。
差不多在同一時候,我又看到一條訊息:索普教授接到美國聯邦政府冠狀病毒大流行特別委員會的通知,於4月16日出席美國國會的聽證會。根據【科學】的報道,說索普是聽證會上的唯一的期刊證人,因為【自然】和【柳葉刀】的兩位主編稱兩周的通知時間不夠,拒絕了聽證會的邀請,聽證會主席因此還贊揚了索普的「勇氣」。
在75分鐘針尖對麥芒的聽證會上,他回答了學術期刊,至少是【科學】系列期刊同行評議的操作規範及各種圍繞著期刊發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索普主編否認了疫情大流行期間【科學】的同行評審及釋出受到政府科技官員的任何影響,同時他強調「科學的偉大是基於科學家們的相互激烈的爭論,然後依據同行評審的客觀公正的過程……最終得出結論」。
[1]
聽證會結束後的第二天,他存取了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並就如何重振公眾對高等教育信心,從提高科學素養到擴大創業機會,及為下一代科學家培育健康可持續的研究環境展開系列主題演講。
[2]
4月19日下午的4點,他還在耶魯大學亞洲教師協會和耶魯大學中國學生學者協會聯合主辦的金博爾·史密斯 (Kimball Smith Series) 系列講座中發表 「讓我們團結起來:在混亂中維持科學記錄的完整性和科學界的信譽的演講。
[3]
對我來講,更喜歡他4月11日剛在【科學】發表的這篇最新社論:「把科學哲學加入教學課程」
[4]
,直覺這篇最新社論似乎為他這幾年耿耿於懷的 「科學信任」問題提出了一個方案。
因為近年來科教界和出版業對科研誠信的聚焦,以及公眾對科學信任的關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的熱度,尤其是去年11月生成式人工智能問世以來,AI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飛躍發展,科教及社會學領域討論最多的是科學研究已經擴充套件到法律法規尚未解決的新領域,這要求研究人員本身必須具有超越現行法律法規的倫理意識,而倫理誠信在某種程度上則超越了誠實的範疇。我也已經看到多篇文章所討論的焦點如同【科學】主編索普教授所點到的觀點類同,即科學技術越發達,人工智能越智能,我們的社會越是要呼喚人文社會學科的使命感和滋潤人類倫理修養水平的提升。
【科學】主編的擔當
索普曾任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校長和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教務長,於2019年10月28日接任了全球最重要的學術期刊之一【科學】的第21屆主編職位。
索普不一定是【科學】史上最有聲望的主編,但一定是寫文章,起碼寫社論 (editorials) 最勤、最多的主編。當我讀到他接任主編時說的這句話:「我認為
(科學)
新聞和研究都是國家的瑰寶,被要求為國家和世界管理這些資源是一種非凡的榮譽。」除了感動,更多的是欣賞他對【科學】主編這個職位的理解、詮釋與責任。簡言之, 我個人認為這的確是一位很有科學精神的【科學】主編。
在他任職至今的54個月裏,發表了78篇社論 (見附件文錄) ,另加80篇網誌文章,近似【科學】周刊,一周一篇的產出量,尚不包括他多處的演講稿,如果不是對科學的摯愛,會有這樣的產出嗎?
文章寫到此,也許讀者會詫異為什麽我會如此癡迷地追蹤【科學】主編索普教授的行文,我幾乎是看遍了他的78篇社論和80篇網誌,並將這些文章全部收集、轉譯、存檔到我的【科學主編的文章】資料夾。
自從看了他一篇社論,感覺很「特別」,有一種被科學「針灸」的感覺。從此就期待著【科學】下一期快上線能看到他的下一篇社論,那種熱情越來越濃,由此也讓我對【科學】這本期刊有了一種特殊的期待。他也真不失所望,幾乎是筆耕不綴,平均以每月一篇社論的速度,以科學家的視角,確切地說以【科學】
主編的站位縱橫針砭科學過程及科學與社會的關系等各種「信任」問題,當然也有涉及科學修養話題,如2024年的一篇「音樂與心靈相通」。
不怕讀者笑我,記得自己與科學系列期刊的編輯同事說起他的行文風格時,她們笑我是他的「知音」,我真覺得自己是他的「粉絲」。坦率地說我對他的文章有興趣或許有三個內在原因,起初是想從辦刊人的視角「審視」世界頂尖期刊【科學】主編的站位與作用;二是想追蹤其筆鋒觸角的「即時」性,即跟隨他的視角聚焦當下的科學前沿或領域焦點;三是被他的科學精神所感染,不知不覺地提升了自己對科學和編輯的認知素養。
「大嘴」主編
如果讓我提煉和評說他文章的內涵,本人是力不從心,但要說讀了他的文章的感覺,那就是一個字「直」。
據他的同事反映,他上任後太敢說敢寫,有點「大嘴」之嫌。這個特點從他的發文可見一斑,如2022年2月18日發表在【科學】的這篇社論」拜登不明白」 (
Biden doesn’t get it
若要理解他直言不諱的文風,讀他的這幾句話或能釋然 「作為一名科學家,你有義務……講真話,而不是躲躲閃閃,因為這與科學原理是對立的」。他還說 「科學界必須應對的最大挑戰之一是來自內部的錯誤資訊。」。
人無完人,索普也不例外。如他在2024年2月19日的美國科學促進會 (AAAS) 會議上發起的一場討論,他向一個「科學領袖小組」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誰是科學家?」, 並把討論的範疇從狹義的範圍 (如只有正在做研究的人) 擴大到非常廣泛的範疇 (即每個活著的人) ….」
然後索普表達了他的觀點: 「我的觀點是每個為科學事業做出貢獻的人都是科學家。科學不僅僅是由實驗室工作群組成的。它是科學政策,科學傳播,科學說明,科學教育,以及許多相關事情。事實上,你可以這樣說,我們目前的掙紮不僅是我們在實驗室的工作是否成功,而是關於我們在科學過程中的其他部份是否成功。如果我們能將參與者視為科學而不是所謂的「另類職業」,或許他們會做得更好
。」
(My view is that everyone who contributes to the scientific enterprise is a scientist. It’s not just lab work that makes up science. It’s science policy, science 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illustration, and science education and many other things. In fact, you could make the case that our current struggles aren’t about whether we’re succeeding in the laboratory but rather whether all of the other parts of science are succeeding. Perhaps they would do better if we recognized the participants as science rather than as so-called 「alternative careers.)
他的這番「定義」立刻引起了更大的爭議,一名外科醫生發文批評說 「索普有著輝煌的職業生涯。他曾經是一名科學家,更確切地說,是一名化學家,但後來又成為一名企業家、高校管理者,現在是【科學】雜誌的主編。但他的定義讓我覺得是「每個人都有獎杯」的一個博學的版本。索普把科學家與套用或傳播科學的人混為一談。盡管我有化學本科學位、醫學碩士學位、醫學博士學位,還發表過幾篇同行評議的論文,但我不是科學家——你或許更應該把我稱為套用專家, 我過去是外科醫生,現在是科學「傳播者」
[5]
;另一位內科醫生和分子生物學家發文幽默地說--「對’科學’的蔓延是一種威脅:如果【科學】雜誌有一位知道什麽是科學、什麽不是科學的主編,那將會受益」。
[6]
其實, 我也不同意他對科學家的定義範疇,但冥冥之中覺得他太急於解決「科學信任」的問題,故而把科學家的界定範疇大大地擴大了,或許又犯了「大嘴」的毛病?還是想透過擴大科學職業範疇,凝聚社會之力來增強科學的信任度我尚不得而知,但我很是期待他對他的定義有一篇社論。
科學和教育應該是有靈魂的東西
有一個訪談,我認為非常能代表索普的科學思想,那就是2022年他在美國拉法葉文理學院的訪談。
[7]
其中的提問階段很是精彩,他的回答也解惑了我的一些疑問,也許對我們理解今天的科研文化的一些問題有些啟示。這裏我選其中的一個問答做一個詮釋 (這裏僅代表我個人的理解與解譯) ,以饗讀者。
一位教授問到,現代科學出版制度給學者帶來很大壓力,即盡可能多地、盡可能快地發表論文。這種情況是否刺激了掠奪性出版業的產生?考慮到當年達爾文花了很長時間才發現進化論,您對當下科學出版文化有什麽想法?我們是否需要一種更緩慢、更深思熟慮的科學發現方式,而不是考核出版物記錄?
索普是這樣回答的:
「我認為這個問題的根源與我之前所說高等教育競爭程度以及機構之間的相互競爭有關。
競爭在某些方面是好的,對於大型研究機構來說,他們不斷追逐美國各種排名,追逐從NIH國家衛生研究院獲得多少資金,並希望把所有這些放在他們的網站和宣傳冊上,在董事會的會議上談論這些 (業績) 。這種文化就是這樣創造滋生而來,如明星教師被招聘的依據是他們所獲的資金和他們在高知名度的出版物。
在這整個過程中,教育被忽略了,它是整個事件中最不幸的犧牲品。你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拉法葉學院決定不上美國大學排行榜 (U.S. News) ,我會帶著煙花來這裏!我在管理學校期間有很多機會可以這樣做,但我沒這樣做。所以當我說更緩慢、更深思熟慮的出版方式是一件好事時,我可能沒有多少可信度而言 (笑) 。
科學和教育應該是有靈魂的東西,用量化非人性化的冷酷競爭模式,是現代科學出版的根源所在。如以科學出版業舉例說,目前有三家高度競爭的物件,其中兩家很強大,即愛思唯爾和施普林格-自然,他們盈利很高,這兩家一面要求科學家寫綜述和發表論文,並邀請他們審稿;一面又收取科學家的費用。現在我們【科學】系列也這麽做了,但我們賺到了盈余,不是給股東,而是用於促進美國科學促進會 (AAAS) 的工作,用於促進科學素養和學術交流等。我們所做的是非營利性工作,人們有時會表揚我們。我想我們應該做更好的事情,但我們仍然不是偉大的,因為我們仍然向大學收取大量的特許費。不過我們也會非常地有選擇性,我們也註重提高期刊的影響因子 (drive up our impact factor) , 也做了很多使系統變得更糟的事情,但至少我們不只是為了我們股東的利益,我們用我們的收益做了一些好事。
我尚不知道我們該如何擺脫這個系統,這相當復雜。但它的根源所在是研究機構更關註閃閃發光的東西,而不是太關心他們應該要關心的人類。」
我很想給這個訪談寫個中文簡報,以我的理解可以匯總以下5點,我個人覺得這幾點或許多少解意了他這4年多作為【科學】主編的所思、所寫、及所為。
1.科學出版對科學的發展具有潛在的導向性,期刊的確是透過內容的篩選和編排而表現出一定的指導性作用……。這與科學研究的針對性和全域性特點略有不同。
2.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很多事物的走向和背後的原因及其本質,並非科學原理能解釋的。因而,做科研的同時提示科學家要關註社會及歷史現象的一些本質性問題…。
3.科學家們最好能有更多的時間來思考這個世界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在我們現所處的這個復雜的世界中成為一名科學家意味著什麽?
4.我在科學管理方面努力做的一件事,是將更多的人文和社會科學內容納入到自然科學之中,我的一些 (還原) 化學的同行認為我是個瘋子…,但我堅持認為面對這些挑戰時拋棄人文和社會科學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5.解決科學過程中的問題有時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是個體與群體合作理解與努力的行程…。僅從期刊來講,影響還是要提升的,但我們要做對的事。
之所想寫這位【科學】的主編,是欣賞他作為學術期刊主編的那份努力。也如他自己就人主編的第一期社論所描述的,」我是懷著深深的感激和責任感承擔起這個角色。所有擔任過【科學】主編的人都給這個職位帶來了巨大的榮譽,追隨他們的腳步既令人生畏又鼓舞人心。「我想這或許是他如此勤奮的動力吧。
參考文獻: ( 上 下滑動可瀏覽)
[1]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scienceadviser-science-s-editor-chief-testifies-divided-house-panel-covid-19
[2]
https://research.wisc.edu/featured-news/2023/04/07/science-journals-editor-in-chief-shares-ideas-for-reinvigorating-public-confidence-in-higher-education-during-his-campus-visit-april-17-18/
[3]Let’s stick together: Sustaining the scientific record and scientific community during chaos」
https://kimballsmithseries.yale.edu/news/lets-stick-together-sustaining-scientific-record-and-scientific-community-during-chaos
[4]Teach philosophy of science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p7153
[5]
https://www.acsh.org/news/2024/03/01/thinking-out-loud-holden-thorp-gives-everyone-trophy-17679
[6]
https://henrymillermd.org/27572/science-creep-is-a-menace
[7]
https
://lectures.lafayette.edu/jones-visiting-lecture-featuring-holden-thorp
附錄:【科學】現任主編索普教授發表的社論 ( 2019年10月28日-2024年4月19日)
2024年發文 (截止2024年4月16日):
教授科學哲學Teach philosophy of science 11 APR 2024
【科學進展】的新時代 A new era at Science Advances 10 JAN 2024
2024年的真實影像Genuine images in 2024 , 04 JAN 2024
贏得尊重和信任 Earning respect and trust,01 FEB 2024,
科學傳播的規模Science communication at scale,15 FEB 2024,
激情並非學術不端Passion is not misconduct,13 FEB 2024,
音樂與心靈相通Music and the mind, 21 MAR 2024:
學術不端中被遺忘的受害者Misconduct’s forgotten victims,14 MAR 2024
2023年發文:
2023年的能源展望Energy in 2023 05 JAN, 2023
ChatGPT很有趣,但不能當作者ChatGPT is fun, but not an author 26 JAN 2023:
反對教育排名Revolt against educational rankings, 27 JAN 2023
第一次但不是最後一次The first but not the last, 02 MAR 2023
只承諾,不行動Words yes, actions unlikely, 09 MAR 2023
對信任與合作的削弱Eroding trust and collaboration, 23 MAR 2023
強化科學記錄(合著)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record, et al. 6 April, 2023
勞爾的暢所欲言Lauer opens up, 25 MAY 2023
博物館的倫理規範—不能僅僅說說而已Museum ethics—more than lip service, 06 JUL 2023
科研誠信的生成式方法Generative approach to research integrity, 10 AUG 2023
自豪的非營利組織Proudly nonprofit, 28 SEP 2023
重要的事先做First things first, 26 OCT 2023
鼓勵糾錯Correction is courageous, 09 NOV 2023
2024的千絲萬縷2024 looms, 21 DEC 2023
2022年發文
展望未來,回顧過去Looking ahead, looking back , 06 JAN 2022
當炒作技術是犯罪時When hyping technology is a crime, 13 JAN 2022
看大局Seeing the big picture, 27 JAN 2022
科學需要平權行動Science needs affirmative action, 03 FEB 2022
蘭德的教訓The lessons of Lander, 08 FEB 2022
拜登不明白Biden doesn’t get it, 18 FEB 2022
解決氣候問題先要實作和平To solve climate, first achieve peace, 31 MAR 2022
ARPA-H能起作用嗎? Will ARPA-H work?, 14 APR 2022
沒有結束就是沒有結束It ain’t over ’til it’s over, 05 MAY 2022
包容不是降低標準Inclusion doesn’t lower standards, 07 JUL 2022
法院敗訴,The court is lost, 28 JUL 2022
重新思考撤稿過程Rethinking the retraction process, 18 AUG 2022
停止推卸科學入門的責任Stop passing the buck on intro science, 07 OCT 2022
記住,不要傷害別人? Remember, do no harm?, 13 OCT 2022
Shockley是種族主義者和優生主義者Shockley was a racist and eugenicist, 17 NOV 2022
謝謝你,東尼! Thank you, Tony!, 08 DEC 2022
艱難,不容易Hard, not easy, 15 DEC 2022
任命一位新的NIH主任Appoint a new NIH director, now , 1 6 DEC 2022
2021年發文
2021一直都不錯A little better all the time in 2021 ,1 Jan 2021 ,
公共辯論有利於科學Public debate is good for science, 15 JAN 2021
監測變化Monitoring change,12 FEB 2021
CRISPR的幕後故事Behind the scenes of the CRISPR story,19 MAR 2021
科學家的車道和頂風Scientists' lanes and headwinds,16 APR 2021
邊界不是無止境的The frontier is not endless for all,07 MAY 2021
快點,疾控中心,我們需要你Come on, CDC, we need you,04 JUN 2021
阿片類藥物危機的共同責任Shared blame for the opioid crisis,02 JUL 2021
空間的可持續利用A sustainable use of space,16 JUL 2021
大學需要疫苗授權Colleges need vaccine mandates,23 JUL 2021
歡迎來到science.org! Welcome to science.org! 09 SEP 2021
是時候解除Facebook好友關系了Time to unfriend Facebook? 30 SEP 2021
自殘 Self-inflicted wounds,11 NOV 2021
大學不是政治獎品Universities are not political prizes,09 DEC 2021
蛋白質,無處不在的蛋白質Proteins, proteins everywhere,16 DEC 2021:
不像看起來那麽容易It’s not as easy as it looks,23 DEC 2021
2020年發文:
2020年的清晰度Clarity in 2020 03 JAN 2020, Vol.367
堅守科學Stick to science 10 JAN 2020:
更小、更環保、更好Smaller, greener, better 21 FEB 2020: 831
保密的代價The costs of secrecy 28 FEB 2020
幫我們個忙Do us a favor 13 MAR 2020: 1169
齊心協力Time to pull together (for Special issue) 20 Mar, 2020
少承諾,多交付Underpromise, overdeliver, 27 MAR 2020: 1405
這是真實的This is real 03 APR 2020
為什麽是WHO?Why WHO? 24 APR 2020:
非此即彼的世界裏,雙方都有問題Both/and problem in an either/or world15 MAY 2020
暫停考試和排名Suspend tests and rankings, 22 MAY 2020
是時候照照鏡子了Time to look in the mirror, 12 JUN 2020
光有說服力的話語是不夠的Persuasive words are not enough, 26 JUN 2020
不朽的耐心Monumental patience, 10 JUL 2020
謹慎樂觀Cautious optimism, 31 JUL 2020
特朗普在科學上撒謊了Trump lied about science, 18 SEP 2020
不要放棄我們的機會Not throwing away our shot, 16 OCT 2020:
這一次聲音更大It's just louder this time, 30 OCT 2020
我們所有人的突破A breakthrough for us all, 18 DEC 2020 Vol. 370,
2019-10-28日上任後發表:
公平與卓越的科學Equity and excellence in science 1 Nov 2019
除了審查捐贈者Beyond vetting donors 8 Nov 2019
眼見為實Seeing is believing 20 DEC 2019: 1424.
本文作者張月紅,現為Bio-Design and Manufacturing負責人,曾為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前總編、高校學報學會副理事長、全球學術出版協會(ALPSP)與國際出版連結協會(CrossRef)董事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