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玉如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的影片截圖。
本報記者 楊沙沙
今年農歷春節過後不久,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校長葉玉如就帶領團隊對外釋出一條「重磅訊息」,港科大成功研發血液測試,能精準診斷阿爾茨海默病(AD)和輕度認知障礙。據說,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基斯頓·德·迪夫曾高度評價葉玉如,「她在神經生物學方面的發現,將使人類最終治愈帕金森氏癥、阿爾茨海默病成為可能。」香港媒體也評價她為「遺忘的對抗者」。
葉玉如畢業於美國波士頓西蒙斯學院,獲得化學以及生物學雙學士學位,並獲美國哈佛大學藥理學博士學位,40多年來一直專註於神經生物學。除了港科大校長身份,葉玉如目前還擔任晨興生命科學教授及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影片專訪時,葉玉如從阿爾茨海默病開始,圍繞「長壽且有品質的生活」以及如何看待AI時代人才等問題,分享了自己的見解。
AI在醫學領域的成功套用
什麽是阿爾茨海默病?葉玉如表示,AD的一個主要特征是有害的澱粉樣蛋白(Aβ)斑塊在大腦中積聚,導致腦細胞功能障礙和喪失,進而導致漸進式的記憶力衰退、認知能力下降以及日常活動和溝通困難。「從發病到死亡,AD患者一般病程大約8至10年,有時候甚至可以達到20年。」葉玉如表示,多數患者往往在病情進入中晚期才尋求診斷,已經難以獲得有效治療。
「要治療一種疾病,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否及早將患者或者高風險人群甄別出來。」在葉玉如看來,「早發現、早幹預、早治療」是應對大腦變化帶來挑戰的關鍵。
此次葉玉如團隊研發的血液測試,可早期檢測阿爾茨海默病和輕度認知障礙,準確率分別超過96%和87%。該項研究耗費了葉玉如和團隊超過8年的時間,實作了在發病前5到10年做出診斷。
在此次血液檢測AD研發中,葉玉如透露運用了人工智能(AI)技術。據了解,現有的AD血液檢測主要透過分析單一生物標誌物來指示大腦病理。而葉玉如團隊研發的血液測試可同時檢測21種與AD相關的血液蛋白生物標誌物的水平變化。「我們深入研究了包括中國及西方不同人群中的AD患者和正常人群的生物標誌物。透過對數據進行提取,並采用多種模型,其中包括深度學習演算法,訓練出了一套可以透過整合個體生物標誌物資訊進行綜合評分的系統。」葉玉如說,相較於目前廣泛使用的模型,該系統具有更高準確度和可靠性,是AI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成功套用。
權威組織「阿爾茨海默病國際」此前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每3秒鐘就有1例AD患者被確診,預計到2050年全球AD患病人數將達到1.3億人。目前,血液檢測AD價格仍較高。但葉玉如表示,會繼續做研發把費用降低,讓血液檢測AD得以普及。「很難說,我們什麽時候可以治愈AD。」葉玉如強調,治愈AD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官、產、學、研的共同努力,「相信在可預見的將來,我們可以做到控制疾病的進展,並且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教育水平上升可以抵消老齡化影響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占全國人口的21.1%,意味著中國已正式邁入中度老齡社會。葉玉如認為,人口老齡化不只是中國,而是所有先進經濟體均須面對的問題。她表示,教育水平上升可以抵消老齡化影響。早前港科大與上海大學、國際套用系統分析研究所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人口老齡化未必會阻礙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原因是中國不斷上升的教育水平,或可以抵消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齡化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是隨著女性教育水平的提升,她們更傾向進入勞動市場,意味著中國的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齡化問題並不一定會制約中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在今年年初於瑞士達沃斯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葉玉如強調,隨著年齡增長,維持大腦健康及生活質素至為重要。「我們不僅追求更長壽,亦應增添有生命力的歲月」。
什麽是「長壽且有質素的生活」?葉玉如告訴記者,這種生活應該是實作自我、能為社會做出貢獻的生活。雖然每個人對有品質的生活的定義不同,但保持清晰的認知能力是有品質生活的前提。
美國演員安妮·海瑟薇主演的電影【實習生】講述了老年退休男子惠科特重返職場,在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女主角創立的公司當老年實習生的故事,透過老人的智慧,惠科特幫助女主角解決了在家庭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困難。采訪中,葉玉如多次對記者強調,「老年人可以有條件和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年齡不再是活動、社交和工作的障礙,社會反而因為有一批閱歷深厚、經驗豐富的人士而獲得長足發展」。
應對老齡化帶來的挑戰,港科大也做了很多探索。葉玉如介紹說,一方面,大學可以作為科研主體,推動健康老齡化相關研究。她表示,人口老齡化所洐生的社會問題是復雜的全球性問題,傳統的單一學科已不足以應對,需要透過融合不同學術範疇、更好地利用新科技例如人工智能、傳感器、基因組學蛋白質等,創造新的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港科大也營造「終身學習」的氛圍,鼓勵更多有心有力的長者服務社會。「以科大為例,我們是亞洲首批提供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MOOCs(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的大學,提供很多涵蓋大數據科技和金融科等範疇的網上課程,歡迎長者和退休人士修讀。」葉玉如表示,在面授課程方面,大學曾參與政府牽頭的「長者學苑」計劃,開設可持續發展入門課程。此外,大學的社會服務計劃「科大侍學行」與社會福利機構靈實長者義工活動超過十年,包括開辦協助長者學習用智能電話課程等。
葉玉如還建議,香港高校與世界頂尖大學及科研機構,透過不同平台如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有交流合作,可以考慮把這個模式延伸到大灣區,建立一個「創新灣區研發平台」,支持內地、香港、國際三方合作,把人才聚集在一起,進行健康老齡化研究。而內地相關企業,可透過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和市場推廣等模式,將港校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套用,為老年人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和產品。
三個標準
2022年年底,由美國人工智能公司OpenAI開發的語言模型ChatGPT推出後,引發關註。全球多國大學、科研機構釋出明確的人工智能禁令,禁止在課堂、作業和評估中使用ChatGPT或其他AI工具。而港科大是香港首家積極鼓勵采用AI的高校,還推出不同基金,支持師生把AI融入教學,提出創新套用方案。
「毫無疑問,人工智能將極大地影響我們教學、監督和考核學生的方式。」葉玉如表示,事實上,人工智能在傳統的教學任務上已經展示出很高的效能,例如自動化的糾錯、評估和輔助教學等。她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傳統的知識傳承方式需要做出調整。
不過,葉玉如強調,大學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對人類文明的理解。因此,AI在教育領域的套用只會是輔助性質,無法替代人類的智慧和情感。
未來港科大會更傾向錄取什麽樣的學生?葉玉如表示,香港正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港科大作為科研創新的先驅,一直致力培育有創造力和好奇心的人才。「作為校長,我希望招募具備多維知識素養的人才。」對此,葉玉如也提出三個標準,「首先,學生們應該對新技術持開放態度,能夠利用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能來幫助他們學習和解困;其次,創造力也是我所看重的特質,學生們要懂得利用人工智能來開創新的想法,嘗試征服未有人破解的難題,這些都是推動社會和科學未來進步的重要能力;第三,我希望他們要有堅定的信念,確定自己的目標,勇往直前,不會輕言放棄。他們應該具備廣闊的視野和積極的態度,有誌為世界帶來正面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