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億年後太陽系將發生劇變!人類會滅亡還是稱霸宇宙?成敗在此一舉

2024-03-02科學

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太陽就一直高懸於我們眼見的上空,每隔24小時便迎來新的東升西落,每年365天春夏秋冬季節交替變換,日復一日,亙古不變;

人類也總是生存在地球陸地分成的五大板塊上,它們互不連線,中間總是隔著一望無際的大海……

我們對這一切習以為常,可你是否想過, 如果有一天,這一切都將發生劇變 ,人類將會面臨什麽?地球又要變成什麽樣?

這樣的擔憂並非電洞來風,實際上,早早有科學家做出了 預測 億年後,太陽系必將發生劇變! 到那時,人類的生活將是現在的我們無法想象的,甚至,那時人類文明是否存在都還是一個謎!

然而,你更加無法想象的是——我們這一代人,其實 有可能親眼見證 太陽系發生劇變的歷史!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

追古溯今——太陽系的誕生

要想理解太陽系億年後的劇變,還得先了解 幾十億年前的太陽系 發生了什麽。

太陽系 算是比較「年輕」的,也就是說,太陽系在宇宙中的 形成時間比較晚

大約 46億年前 ,一個巨型星際分子雲在重力的作用下發生了塌縮,其中大部份質素都集中到了一處,形成了一顆巨大的恒星—— 太陽 。圍繞著這顆新生的恒星,剩余的物質在它的周圍不斷運動並逐漸聚集,在約 1億年後 形成了 木星和土星

8000萬年後 天王星和海王星 也形成了。又過了 幾千萬年 地球以及太陽附近的近日行星 也逐個形成——那時距離現在,大概45億年。

太陽誕生大概 8億年後 生命 第一次出現在了天崩地裂、巖漿橫流的原始地球。那時的地球生命只不過只是一些氫分子、氨分子在火山噴發以及電閃雷鳴的環境中,發生了化學作用而形成的 有機小分子 。在十幾億年的時間裏,這些有機小分子不斷結合,在地球原始海洋中形成了 生物大分子物質

再後來,生物大分子繼續排列組合,組成了有機多 分子體系 ——它們持續進行生化反應,最終便形成了 原始生命 。地球生命存在的形式先是原始海洋中的 單細胞 生物,後又誕生了更復雜的水生無脊椎生物,之後脊椎長成,海裏遊的走上了岸,岸上走的又飛上了天……

植物、動物 的區別出現,且存在的種類越來越繁多,較為完整的生物鏈、生態圈就此形成。地球在這個過程中也不斷進行著自我的「更新」,環境大變,從景象如地獄一般的原始 「火球」 逐漸成了現在溫和包容的 「水球」 。這一過程中,地球上還誕生了一個極其重要的物種——

400萬年前 ,甚至更早的時間以前,原始叢林中原本生活在樹上的某只猿在無意識中拾起了地上的樹枝和石片,在使用這些 工具 的過程中,這只猿以及它的同胞們逐漸解放了雙手,只用雙腿站立和行走。

它們的腦容量逐漸增大,慢慢地知道了合作勞動,開始進行思考……於是, 人類的祖先「能人」 就這麽誕生了。

在不斷進行勞動、腦容量越來越大的過程中,能人前進演化成了更先進的 直立人 ,後來又是早期、晚期 智人 —— 人類 ,一個歷史性的種族出現了。

他們集群而居,開墾土地,圈養動物,組成部落、聯盟、國家,有著自己的制度、文化、思想。人類文明的歷史,就此劃開了序幕!到這時,時間已經 又過去了幾百萬年

在如此漫長的時光中,地球本身甚至也發生了劇變。原本可能統一的巨大陸塊開始分裂、漂移,並逐漸到達了現在我們所熟知的位置——五大洲四大洋。這其實就是地球物理學中著名的 「大陸漂移學說」

而發生劇變的並非只有地球,太陽系中的各大行星,甚至包括太陽本身,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太陽的活動 時而增強,時而減弱,在恰好的時間段釋放了合適的能量,才能讓當時的地球環境剛好變化至生命可以誕生的程度。

如今我們熟知的 土星外圍繞的一圈行星環 ,其實也並非是土星自誕生之初就擁有的。根據科學家推測,在幾百萬年前,很可能有一顆衛星在土星重力的作用下與土星大氣相撞,成了碎片。後來,土星重力狠狠吸住了碎片外圍的冰塊,於是才形成了如今我們所見到的美麗光環。

幾十億年的時間中,太陽系足以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未來的幾十億年,可想而知太陽系發生的變化幾乎是我們難以預測的。

億年沈澱——太陽系的劇變

在太陽系各天體的變化中,我們最感興趣的顯然是 地球和太陽的變化 ——因為,它們的變化,決定了人類文明的生死存亡。

根據統計學計算概率,在一億年內,大概率會有一顆巨大的 小行星撞擊地球 ,它的威力將比6600萬年前滅絕恐龍的小行星威力還大上許多,如果直接與地球相撞,將會引發新一輪的物種大滅絕,屆時人類也自身難保。

不過,也可能人類早在這之前就滅絕了;又或者,仍在延續的人類文明科技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已經可以輕松擊碎這顆小行星。或許被擊碎的小行星碎片也會像當初被土星重力撕碎的小行星一樣,外圍的冰塊被地球吸引——那樣的話,地球也會擁有美麗的光環,而身處地球表面的我們,也能因此觀賞到無與倫比的絕景。

上十億年過去,地球將不斷經歷大大小小的火山噴發、地震等災害,這都來源於地球的 地殼運動 。幾十億年前,因為地殼運動,原本連線在一起的地球大陸地塊分散成了現在的幾個大洲與成千上萬的小島;而大概2億年後,同樣因為地殼運動,地球的面貌又將發生極大的改變。

屆時,地殼間的撞擊與結合,很可能使地球上形成一塊 超級大陸 ——它與原始地球連成一片的盤古超級大陸類似,同樣連線成一片。

這片大陸誕生的後果是使海洋季風難以吹至遠離海洋的大陸中心,這會使大陸 靠近海洋 的地方 洪水、海嘯頻發,暴雨連連 ;而 遠離海洋 的地方則成為 一大片沙漠 ,生命難以存活。

到了那個時候,地球的一天也不再是24小時了,而是 25小時 。這是因為地球 自轉的速度一直在減慢 ,雖然現在的我們沒有任何體感,但上億年的積累將使這個變化變得十分明顯。

此外,人類持續的「作死」也會讓地球發生劇變。若再不控制 二氧化碳的排放 ,其排量會逐漸超過地球的消耗速度,屆時,地球的 氧氣會越來越少 ,植物大量死亡,光合作用的減少又進一步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動物逐漸死於缺氧和饑餓,臭氧層也加速消失, 地球表面的生物都將迎來淪陷 ,地球又會回到原始的形態——只有海洋中的少數單細胞生物存在。

數十億年後, 步入老年的太陽 也會變得面目可憎。它會逐漸變成紅巨星,然後是白矮星、黑矮星,亮度較現在高出5%,看似變化不大卻會放出更強的輻射,使包括地球在內的近地行星溫度不斷升高。

屆時地球所處位置可能已不再是太陽系中的宜居帶,人類必須像【流浪地球】中描繪的那樣,帶著地球 「搬家」 ,不斷遠離太陽,或是直接移民至距離太陽更遠的行星上,最終甚至會達到太陽系外圍的凱伯帶。在這之後,太陽也將走到它生命的盡頭,膨脹、爆炸,變成 黑洞 ,太陽系就此走向淪陷——不過,這至少也是 50億年後 的事情了。

再看看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未來的 1000萬至5000萬年內 ,火星的衛星 火衛一 會因距離火星太近而與火星的大氣層相撞,成為碎片,像曾經撞擊木星的小行星一樣,其碎片圍繞火星,成為一圈美麗的光環。

這與地球和人類的關系似乎不大,但在千萬年後,若人類文明還存在,我們很可能已經開發了太陽系的其他行星,並已經擁有了星際旅行的技術。到那時, 火星 可能已經是人類的一個殖民基地,而火衛一與火星的相撞,顯然會影響到人類的工作行程——甚至,那時的人類會提前擊碎火衛一,避免兩者撞擊的損失。

壽命局限——人類如何見證?

要說人類最大的缺陷是什麽,答案無疑是 壽命 。人類的壽命多則不過八九十年,而在整個宇宙範圍內,計算時間的單位都是 以億起步 。這就意味著,即使人類拼盡全力,也很可能根本見證不了太陽系的劇變——因為在這之前,人類文明很可能已經因為各種原因而消亡了。

那麽,為什麽又會有科學家認為,我們這一代人甚至也能有機會見證上億年後發生的事情呢?其實,除了奮力發展太空探索技術之外,關鍵還在於新近興起的 人工智能技術

近日,一則訊息刷爆了互聯網:曾經的著名音樂人 包小柏 ,因無法接受2021年女兒的離世,遂投身於人工智能領域,攻讀相關專業博士,並成功將女兒生前的語音數據、外觀數據匯入AI, 利用AI「復刻」了女兒

在美輪美奐的數碼世界中,包小柏的女兒可以進行簡單的對話,可以唱歌,可以跳舞,仿佛又活了過來。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流浪地球2】中科學家 圖恒宇 ,他將女兒丫丫的意識儲存、上傳到了數碼世界,一個可互動的 「數碼生命」 由此誕生。

這給了我們以啟發—— 血肉苦短,賽博飛升! 若人類肉體的壽命局限無法改變,那麽我們為何不能將意識提取成數據,上傳至數碼世界中,以此達到「永生」呢?時至今日,「腦機介面」、腦電波互動等技術越來越發達, 數碼永生 似乎已不再是一個科幻概念,而非常有可能成為現實。

到時候,腦力勞動交給人類,體力勞動交給機器人,生產效率將大大提高,人類科技的進步也將更加日新月異——若不出意外,穩步發展,我們遲早將擁有宇宙旅行、開采恒星資源的能力,也可保護地球安然存在到幾十億年後。那時,被上傳到數碼端的我們這一代人, 將在賽博空間裏見證,太陽系的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