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湖北鄂州籍科學家朱松純領講央視【開學第一課】,他研究的人工智能更有「心」

2024-09-02科學

9月1日晚,央視綜合頻道【開學第一課】大型公益節目,以「可愛的中國」為主題,邀請各行各業傑出代表講述接續奮鬥、創新創造的故事。其中,鄂州籍科學家朱松純登上開學第一課的舞台,分享篳路藍縷、求真探索的科創故事,展現科學家們濃厚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圖源:央視新聞

鄂州籍科學家不忘家鄉建設

朱松純1969年出生,湖北鄂州人,電腦視覺專家、統計與套用數學家、人工智能專家,現任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同時擔任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和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並任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學院院長,湖北鄂州蓮花山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他長期致力於構建電腦視覺、認知科學乃至人工智能科學的統一數理框架,在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300余篇;三次問鼎電腦視覺領域國際最高獎項——馬爾獎;兩次擔任國際電腦視覺與模式辨識大會主席。

生在鄂州、長在鄂州,雖外出求學工作,朱松純卻始終心系家鄉。

2004年,朱松純邀請包括時任美國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沈向洋等在內的多位知名學者,在家鄉鄂州的蓮花山,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國際化的民辦非營利科研機構——蓮花山電腦視覺和資訊科學研究院。一顆科技的火種就此播下,並以燎原之勢拉開了全球大數據時代的序幕。

圖源:觀英閣

今年7月22日,以「人才引領,AI賦能」為主題的2024年「湖北人才周」暨「7·22鄂州人才周」啟動儀式在鄂州開幕,朱松純又回到了家鄉,向廣大AI學者、人工智能企業以及家鄉父老,分享了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趨勢與研究成果。

2024「7·22鄂州人才周」,朱松純回到家鄉發表主旨演講

上大學時坐火車到北京影印上百篇科研論文

朱松純出生於湖北鄂州梁子湖邊的長嶺鎮。小時候,聽城裏來的人說電腦能和人下國際象棋,他感到十分好奇,長大了想當科學家的想法在年少的朱松純心裏默默紮根。198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腦科學技術系。

大學期間,朱松純對人工智能產生了濃厚興趣,不僅去旁聽人工智能導論課程,還選修了研究生課程——神經網絡課。大三時,他給生物系認知科學實驗室老師寫信,申請獲得了參與早期視覺註意機制研究的機會……

「可否構建一個統一的理論,來解釋各種紛繁復雜的智能現象,實作通用的人工智能?」上大三時,朱松純確立了自己的研究目標。當時,國內人工智能研究剛剛起步,參考資料匱乏。為了搜集資料,朱松純和同學坐火車到北京,在國家圖書館影印了上百篇科研論文,裝進雙肩包裏,背回學校,跟同學們一起研讀。

1996年,當朱松純獲得博士學位時,他已在相關領域嶄露頭角:他第一次用統計的方法,將困擾電腦視覺領域20多年的基礎問題——「什麽是紋理」,用數學模型準確地刻畫了出來,以頗具前瞻性的眼光向領域內的傳統範式發起挑戰。

「時不我待,一定要做出些原創性成果。」朱松純說,因為科研任務很重,他經常在實驗室工作到很晚,下班回家時,看著天上的皓月,心情格外舒暢,「科研過程中那種張弛有度的體驗令人難忘。」

歸國後在北大、清華培養研究隊伍

2020年8月底,在國外留學、工作多年後,朱松純回到北京,籌辦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

「想要在人工智能領域勝出,不僅要走原創技術路線,還要有一支自己的研究隊伍。」為此,朱松純加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打造全新的、本博貫通的人工智能課程體系,並積極推動成立北大智能學院。

朱松純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離不開與各學科的交叉發展。所以,他將人工智能學科的培養目標定位於「新工科」「新文科」的大交叉背景下的「通識」專業。

在朱松純推動下,北京大學在元培學院建立了通用人工智能實驗班,清華大學在自動化系設立了因材施教培養計劃通用人工智能方向。

在一些科幻電影中,有一種智能陪伴機器人,可以陪主人公一起學習、玩耍。當主人公情緒失落時,智能陪伴機器人會安慰他,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與只能完成單一任務的智能體不同,這種智能陪伴機器人是一個通用智能體。這正是朱松純孜孜以求的研究目標:打造具有自主感知、認知、決策、學習、執行以及社會協作能力,同時符合人類情感、倫理和道德觀念的通用智能體。

「要實作這一目標,就要改變以‘大數據,小任務’為架構的‘鸚鵡範式’,轉換為以‘小數據,大任務’為架構的‘烏鴉範式’。」朱松純解釋,鸚鵡學舌是透過重復訓練實作的簡單模仿,是一種低階智能;烏鴉喝水看似簡單,卻屬於自主推理行為,是由價值與因果驅動的高級智能,也是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趨勢。

他研究的人工智能更有「心」

在科技部和北京市的支持下,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組建工作進展順利。在建立之初,朱松純就希望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人工智能學科發展的根基,以原創技術路線,開展有組織的科研。

建立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的訊息一出,立即引起不少海內外科研人員的關註。僅兩年時間就先後吸引200多人加入,組建了通用視覺、自然語言與人機互動、機器學習、認知計算與常識推理、多智能體、機器人等多個研究團隊。

「不隨大流」是許多人對朱松純的評價。在參與「可解釋人工智能」科研專案時,很多專家采用視覺化深度學習方案,朱松純則另辟蹊徑,確立了全新研究範式。在朱松純的帶領下,這項成果最終被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和【科學·機器人學】同時刊登,被評價為「將人機團隊合作領域的人工智能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很多人認為只要數據越多、算力越強、模型參數越大就行了。但我認為,要實作通用人工智能,僅靠數據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探索另外一種路徑——為人工智能立‘心’。」近日,在湖北鄂州召開的蓮花山研究院二十周年學術思想研討會上,朱松純分享了他的思考,實作由「理」到「心」的過渡以及從大數據到大任務、從感知到認知的飛躍,是未來10—20年的學術前沿,也是智能學科需要承擔的核心使命。

「三十功名逐一統,八萬裏路懷家國。」朱松純的辦公室掛著這樣一幅書法作品,準確詮釋了他過去30年科研逐夢的歷程,也表達了一心報效國家的深厚情懷。

展望未來,朱松純豪情萬丈:「我們的目標是把北京建設成為有全球影響力的AI創新策源地。」

極目新聞綜合觀英閣、人民網、科技日報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套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