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山東這裏有巨龍

2024-03-17科學

山東諸城因發現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化石儲量最豐富的恐龍化石群而聞名於世,被譽為「中國龍城」。

1964年,國家地質部第一石油勘察大隊在考察諸城地區地質時,發現了恐龍澗溝底裸露的巨大龍骨。經專家鑒定,這些龍骨來自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植食性恐龍——鴨嘴龍,而且是人類以前從未發現的新屬種。以往在亞洲和北美洲發現的鴨嘴龍,身長大都在5至6米。而諸城發現的鴨嘴龍化石,其體型要遠大於此。

經過多年考古發掘,考古人員拼裝出一具高8米、長15米的恐龍骨架。這種恐龍是一種兩足或四足行走的大型鴨嘴龍類恐龍,頭部平坦,沒有冠飾。由於化石發現於山東諸城,又因其體型高大,1973年,古生物學家胡承誌將鴨嘴龍科的這一新屬種命名為「巨型山東龍」,為當時世界上最高大的鳥臀類恐龍化石。晚白堊世早期的鴨嘴龍化石當時在世界上還未有過報道,「巨型山東龍」的發現填補了這一空白。

1988年,諸城市開始了第二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再次發掘出大量恐龍化石,並於1992年裝架出一具高9.1米、長16.6米的鴨嘴龍骨架。這是另一種生活於約7000萬年前的鴨嘴龍,體型比「巨型山東龍」更大。經過骨骼分析證實,它是鴨嘴龍的一個新屬種,被專家命名為「巨大諸城龍」,後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最高大的鴨嘴龍骨架。

2008年,諸城市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建專門隊伍,進行第三次大規模考古發掘。此次發掘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共在7處化石點出土化石13000多塊,先後發現了長近500米、暴露化石近萬塊的恐龍澗化石長廊,七層分布有1200多塊化石的臧家莊化石層疊區,以及5000平方米內暴露11000多個恐龍足跡的皇龍溝恐龍足跡群。此次發掘中發現的大型尖角龍化石、纖角龍化石骨架,以及暴龍類、蜥腳龍類、竊蛋龍類化石等重大發現,填補了恐龍研究領域的空白,分別被命名為「諸城中國角龍」「意外諸城角龍」「巨型諸城暴龍」「臧家莊諸城巨龍」和「趙氏怪腳龍」,在古生物界引起轟動。

科學發掘實踐和研究表明,諸城恐龍化石具有個體大、數量多、密度高的顯著特點。專家從諸城恐龍化石種類和地層發育特征以及化石體量、分布等特點推斷,距今約7000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諸城地區氣候濕潤、雨水充沛、湖泊廣布、植被繁茂,非常適宜恐龍的繁衍生息。以鴨嘴龍為主的植食性恐龍和以暴龍為主的肉食性恐龍大規模生活在諸城地區優越的環境中,體型十分高大。

然而,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淪陷了繁盛的恐龍王國。專家考證認為,諸城地區的晚白堊世地層為沖洪積沈積環境,在化石層的上下層位中都發現有古地震記錄,證明白堊紀時期的諸城地區地震活動頻繁,導致大批恐龍多次集群死亡。地震引發的山洪、泥石流埋藏了大量恐龍骨骼,經過約7000萬年的地質演變形成化石。

山東地區在白堊紀是恐龍生活的樂園。數十年來,專家學者透過考古發掘等方式,破解了諸城恐龍化石數量之多、個體之大、多層分布、散落暴露等若幹個謎團,對於深入研究白堊紀時期恐龍的生長、遷徙、演化、死亡、大陸漂移、氣候變遷等具有重要科研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