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內建「幹飯神器」的水鳥見過嗎?僅樂清灣白沙島就記錄到800多只

2024-01-13科學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鄒宸

「下一站,樂清灣追鷸鳥!」

與漩門灣濕地隔灣相望,本次越冬水鳥同步調查的第二個點位(之前報道:走進玉環漩門灣,潮新聞記者體驗越冬水鳥同步監測),潮新聞記者隨隊往北沿樂清灣一路深入,抵達雁蕩山麓延伸入灣的白沙島。

樂清灣沿岸俯瞰。潮新聞記者 鄒宸/攝

一路上,調查隊員介紹,樂清灣水質肥沃,海塗廣闊膏腴,餌料生物豐富,得到了一批水鳥的眷顧,主要以鸻鷸類為主,同時這裏也是一處國家重點監測單元。

經「前哨」調查隊員前期踏勘反饋,這段時間在白沙島可以監測到可觀數量的反嘴鷸——一種嘴巴形狀奇特的水鳥。

不同於上一站,白沙島最大的特征便是人類生活氣息濃厚。相傳在古時,白沙島曾是一處無人居住的荒島,如今踏上這座小島,只見島上村落有致,一丘丘圍塘點綴四周,塘埂堆砌高高,村民們散落在塘裏、灘塗上各自勞作著。

一處圍塘裏,三五名村民正對塘基進行消毒清整,身旁成群的大小白鷺毫不客氣地落在塘裏,村民們好像早已習以為常,任憑這些幸福的「煩惱」四處遊走覓食。

白鷺成群「杵」在圍塘裏。潮新聞記者 鄒宸/攝

「在村莊裏,它們或許早已習慣了人類存在的復雜生境。」調查隊員王青良表示,這次來做同步調查,他已經在塘邊觀察記錄這群鷺鳥有些時間了。大學就讀生物專業,對野生動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追鳥一追就是近20年。

「走,帶你們看反嘴鷸去,前面水塘裏就有!」王青良說著扛起手中的單筒望遠鏡,沿著塘埂領著我們向深處走去,時而忽然停下腳步,舉起雙筒望遠鏡環視著周遭,嘴裏念叨著數量。

一旁負責記錄監測數據的另一名調查隊員說,正是因為樂清灣環境較為多樣復雜,水鳥棲息的點位更加隨機,樣線上每一片塘每一處灘塗角落都不能放過。

說到鷸,記者腦海中蹦出的第一個畫面,是小時候聽過的「鷸蚌相爭」的故事,而在這追尋反嘴鷸的塘埂小道上,正好四處散落著許多貝殼,像踩在一條貝殼地毯上,讓記者不禁發問:和蚌相爭的難道就是反嘴鷸嗎?

「鷸蚌相爭只是一個寓言故事,實際上反嘴鷸它的食譜和蚌類毫不沾邊,它以水生昆蟲等為食,用它最為特別的長喙啄食,嘴巴像長反了一樣,因此得名。」王青良回應。

正說著,調查隊行進至一處清塘邊,王青良舉著望遠鏡遠眺,發現一群在塘裏覓食的反嘴鷸,「它們就在那邊!」

反嘴鷸高畫質「寫真」。溫超然 攝(近日)

偵錯好望遠鏡角度,記者湊近鏡頭,幾只反嘴鷸悠閑地「漂浮」在水面上,一身潔白的羽毛,搭配著頭部、背部、翅羽的黑色,清新出塵,就好像一只只輕盈美麗的精靈。

定睛一看,那長反了的長嘴十分有辨識度,冷不丁地將它的喙探入水中來回掃動,王青良說,這是它們在覓食,「只要它們夠勤奮,就絕不會餓肚子。」

在記者的視野中,它們自在地翻動著水面,就好像內建了幹飯神器一樣,靈動又可愛。但是想要拍攝這些體型較小的「小家夥」,不借助長焦鏡頭還是有些吃力。

看著記者如此苦惱,王青良傳授了一個小竅門,鏡頭不夠「長」沒關系,可以試試把鏡頭貼近望遠鏡,能拍到望遠鏡中的畫面。然而說起來簡單,操作起來卻困難重重,嘗試了幾次,幾乎很難對上焦,老是跑焦,好不容易對上焦,鏡頭裏的鷸鳥又出畫面了。

單筒望遠鏡中的兩只反嘴鷸。潮新聞記者 鄒宸/攝

來回擺弄望遠鏡方向和鏡頭對焦,好不容易終於成功了一回,拍到了兩只反嘴鷸同框,只可惜這兩只有些「鏡頭恐懼」,沒有露出代表性的長喙,但對於裝備跟不上的記者來說,也算是體驗了一回新奇的攝影體驗。

一路沿著島北端精心修築的藍色塘道,廣袤圍塘裏、海灣灘塗邊,成片的反嘴鷸一堆一堆地分散在各處,有的肉眼可見,有的則遠遠地擠成一團,密密麻麻的。

王青良等人正在監測遠處水鳥的數量。潮新聞記者 鄒宸/攝

這些監測記錄的背後,很多都是在王青良等調查隊員「掃蕩」式的監測下發現的,沿線的每一處角落都逃不過他們的觀測。經過王青良等人的粗略統計,樂清灣白沙島樣區內的反嘴鷸一共大約有800多只,另外像蒼鷺、環頸鸻、黑腹濱鷸、綠翅鴨、西伯利亞銀鷗等候鳥都有捕捉到身影。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