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64億公裏外的太空,出現了我們從未見過的景象。

2024-07-03科學

06年,NASA發射了冥王星探測器,命名為新地平線號,15年,它成功到達冥王星區域並收集到冥王星以及卡戎的一些資訊,不過,因為新地平線號比發射前估計的時間早到了2年,且仍有富裕的能源,因此NASA決定讓它飛往宇宙更深處探索,並制定了下一個目的地,即現已飛行至的凱伯帶處。由於先前旅行者兩姐妹先在此處試了試水,但因當時的主要任務不在於此,所以收集到的資料極少。

而當新地平線號飛至64億公裏外的凱伯帶,拍下的照片傳到地球上時,卻令科學家們都驚掉了下巴,原來,這張照片所涵蓋區域範圍的亮度大大超過了電腦建模,約有2倍之多,而後科學家又針對凱伯帶和太陽輻射實行了數次演算,並且排除了一切生成或散射可見光的要素,結果表明仍有大量光線殘留。

對此只能有一種解釋,在那裏存在肉眼看不到的物質,充當 媒質「反射」了太陽的電磁波或自身的衰變,導致空間一片亮光,科學家們都一致想到早在 1980年就被證明存在的 暗物質。

暗物質顧名思義就是在視界範圍之外的物質,看不見,也無法觸碰,它有可能是類粒子構成的,例如微中子、 軸子,其中,微中子不帶電,速度可接近光速,軸子則是假想中的亞原子粒子,此外,暗物質的占宇宙總質素的85%。

暗物質還是反萬有重力的存在,通常物體的質素和它的重力成正比,而暗物質卻完全相反,暗物質質素那麽大,宇宙的物質卻沒被重力拉到另一個地方。由此可見,暗物質所具備的性質,是在人類認知範圍之外的,倘若研究徹底,那麽或許現在很多宇宙論都經不起推敲。

例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對暗物質無法適用,相對論是一項偉大的科學成就,但在解釋重力方面存在限制。他認為重力是由大質素物質產生的時空扭曲,但這與宇宙中暗物質的所占比例相抵觸。愛因斯坦關於重力的概念僅僅考慮了沿世界線的加速度,他並未真正認識重力產生的根本要素。

倘若他能理清重力的生成機制,或許能夠計算重力的量子值,並確定重力子在太空中執行的速度。然而,遺憾的是,他未能實作這一目標。更令人遺憾的是,他將自己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相互分離、對立起來。他困惑了自己。因此,廣義相對論只是一種有限的理論。

宇宙學加速膨脹是首個明確背離廣義相對論的實驗結果。廣義相對論難以解釋宇宙加速膨脹。其他重力理論則可在無其它假設條件下簡單解釋宇宙加速膨脹。證明了廣義相對論在宇宙學中的有效性值得懷疑。

還有宇宙大爆炸理論,該理論也不能解釋暗物質的本質,更不能利用實驗證實。而且暗物質可能不是大爆炸的產物,在宇宙誕生前就已經存在!因為倘若暗物質是大爆炸的產物,那麽科研工作者理應早就在基本粒子的實驗中發現了暗物質的訊號。

另外,大爆炸這個理論本身就是經驗論,慣性思維,宇宙的起源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而大爆炸理論在許多人看來似乎成為了唯一的解釋。然而,我們不能忽視其他可能的起源模式。只看紅移和宇宙背景輻射現象,我們確實可以推測宇宙曾經歷急速膨脹,存在著高溫早期。這一系列觀測結果看起來像是宇宙經歷了一次巨大的爆炸,從而導致了這套理論的誕生。

然而,我們不能因為觀測結果的相似性就做出武斷的結論。我們理應承認,還有其他可能的起源模式也能夠解釋這些觀測結果。大爆炸理論或許是人類有過最武斷的想法,暗物質的存在使得該理論的合理性受到了更深層次的質疑。

總之,暗物質對於現在的科學水平而言,仍然是難以理解的存在,我們只是在模糊地知道有這樣一種東西。我們可能高估了人類在物理研究方面的成就,我們自以為人類的物理研究已經是一座大廈,但在宇宙前,也許只堆了些沙子。我們站在小沙堆上,自以為看到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