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認為底誇克帶有電荷−1⁄3 e的第三代誇克。底誇克又稱美誇克,用符號b表示。
底誇克的質素約為4.18GeV/c2,稍微多過質子質素的四倍。
當電子或者質子加速到接近光速,面對面相撞的時候,會產生「質素」比相撞粒子自身要高得多的奇異粒子,包括底誇克。底誇克的存在時間僅約為一萬五千億分之一秒,然後很快衰變為其他粒子。
像底誇克這樣「質素」極大的不穩定粒子,其衰變方式是非常多的,有一種是底誇克衰變成另一種叫「奇異誇克」的粒子的衰變方式。在此過程中,它要麽發射出兩個正反電子,要麽發射出兩個正反緲子。
其實底誇克是正負電子結合構成的粒子,與π0、K0、ρ0、D0、J/ψ、Z0、H0粒子一樣。
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認為J/ψ粒子是由魅夸克和反魅夸克組成的一類介子,其質素為3.1GeV/c2。
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認為D介子是含有魅夸克的粒子中最輕的一組。
D介子於1976年在SLAC 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馬克一號實驗中被發現。由於D介子是所有含有魅夸克的粒子中最輕的,在衰變時魅夸克必須轉變成其他誇克。誇克遷變需要透過弱相互作用。在D介子中,魅夸克衰變成奇誇克。D0介子質素為1865MeV/c2。
K0、ρ0介子,它們以強相互作用產生,卻透過弱相互作用衰變。物理學標準模型認為它們是由奇異誇克構成。實際上這是不對的,實際上它們由π介子構成。K0介子的質素為497.6 MeV/c2,ρ0介子質素約770 MeV/c2左右。
底誇克(b)與K0、ρ0、D0、J/ψ粒子一樣是正負電子結合構成的粒子,而底誇克(b)粒子質素(4.18GeV/c2)大於K0、ρ0、D0、J/ψ粒子質素,所以底誇克能夠衰變成D0、J/ψ「魅夸克」的粒子,也能衰變成K0、ρ0「奇異誇克」的粒子。
底誇克(b)粒子與π0、K0、ρ0、D0、J/ψ、Z0、H0粒子一樣,為電中性,電荷為0,質素是電子質素的2倍。因為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和電磁質素的錯誤,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限定真空中光速最大不能超越,物理學家們把粒子的能量都加到了質素上面,導致「質素變大」。底誇克(b)粒子是以約64倍真空中光速運動的正負電子對。所以並不存在所謂的底誇克,b粒子不過是以64倍真空中光速運動的正負電子對,它應該叫b0粒子。理論上應該還有b+和b-粒子,b±粒子為正負電子,以約90倍真空中光速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