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科學家構建新型酵母細胞工廠,有望取代傳統農藥和添加劑

2024-01-16科學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這是許多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國風歌詞。這幾年茉莉備受人們的寵愛,有商家將茉莉花串成手鏈,也有商家將茉莉花放入奶茶甚至豆漿中作為佐料。

(來源:AI 生成)

植物學家一般認為茉莉原產於印度,在西漢時傳入中國。由於茉莉性喜溫暖濕潤,因此它最早最初種植於廣東和福建一代。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湯紅婷研究員,正是一位生活在廣東的科研工作者,而她和茉莉也有著莫名的緣分。不過在她的手中「茉莉」不再以花朵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和氣味的方式存在。

圖 | 湯紅婷(來源:湯紅婷)

前不久,她和同事在釀酒酵母中合成了植物激素茉莉酸,首次構建了可用於合成茉莉酸類化合物的酵母細胞工廠。

該工廠不僅在生產上不受時令限制,而且具備可被規模化放大的特點。 針對茉莉酸類化合物的高效、綠色可持續生產來說,這一成果提供了一項新方法。

同時,針對茉莉酸的合成過程,他們鑒定出了多種結構異構體。這為深入理解茉莉酸合成途徑的多樣性和調控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也為進一步最佳化酵母細胞工廠的茉莉酸合成能力奠定了基礎。

未來,隨著合成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透過利用酵母可以高效地合成茉莉酸類化合物,並能實作工業化的生產,從而帶來廣泛的套用前景。具體來說:

其一,在本次成果的幫助之下,茉莉酸類化合物在農業領域上的套用可以有所突破。由於茉莉酸是植物天然激素,因此很有潛力取代傳統的農藥,透過調控植物的生長和品質,提高植物對病蟲害的抵抗力,從而減少農藥的使用量,降低環境汙染和食品農藥殘留風險。

其二,憑借獨特的茉莉花香味,茉莉酸類化合物還可以作為香料,從而用於食品和化妝品之中,為其增添迷人的花香。

其三,透過合成生物技術的高效合成以及工業化生產途徑,茉莉酸類化合物將能得到穩定的供應,從而帶動其他相關行業的創新和發展。

從小小茉莉到綠色制造

看似只是關於小小茉莉的成果,其實背後蘊含著綠色生物制造的宏大命題。要想實作「綠水青山」這一目標,綠色生物制造是其中一項重要路徑。

透過一系列的工程手段,例如異源途徑引入、啟動子工程、蛋白質工程、代謝工程、胞器工程等,可以對目標底盤細胞進行改造,從而獲得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細胞工廠。

透過這些微生物細胞工廠, 能將一些廉價原料例如二氧化碳、纖維素等轉化為高值化合物,從而用於食品、能源、醫藥、材料、化妝品等領域。

茉莉酸(JA,Jasmonic acid),是高等植物體內的內源生長調節物質。

透過脫羧化、糖基化、甲基化、接合等反應,能讓茉莉酸產生一系列的衍生物,這些衍生物可以進一步地發生上述反應,從而得到更廣泛的衍生物。

在這些衍生物中,比較常見的是茉莉酸甲酯和茉莉酸-異白胺酸。茉莉酸本身含有四種化學結構,其中(+)-epi-JA 和(-)-JA 是天然存在的結構,而(-)-epi-JA 和(+)-JA 是被認為是非天然存在的結構。

茉莉酸類化合物,則是一類普遍存在於植物體內的脂質激素,並具有多種不同類的型。茉莉酸類化合物具有廣泛的套用。在農業上它能促進植物的生長發育和果實成熟,並具有抗病蟲害的功能。因此,茉莉酸類化合物是「綠色農藥」的重要候選分子。

此外,由於其獨特的茉莉花香,茉莉酸類化合物也受到了食品和化妝品兩大行業的青睞。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表明茉莉酸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

當前,人們主要透過植物提取的方式來生產茉莉酸類化合物。盡管茉莉酸類化合物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但它在植物中的含量非常低(10~100ng/g 濕重),這給種植和提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限制了該類化合物的生產和套用。

雖然關於茉莉酸類化合物的化學全合成路徑是已知的,但是由於環境汙染、合成過程繁瑣、分離純化困難等因素,導致上述已知的化學合成路徑並未被工業化生產所采用。

如今,人們發現有一些微生物能夠以天然的方式合成茉莉酸,但是這些微生物大部份都是致病菌,遺傳操作技術不成熟,因而很難實作茉莉酸類化合物的大規模綠色生物制造。

那麽,如何才能實作茉莉酸類化合物的綠色生物制造?通常來說,要想實作一個產物的綠色生物制造,構建一個特定的微生物細胞工廠是一種常用手段。

在這類手段之中:首先要挖掘和設計生物合成通路,進而要選擇底盤細胞和重構途徑以及最佳化產量,最後是實作規模化的生產。

因此,在微生物細胞工廠中重構茉莉酸合成途徑,是實作其綠色生物制造極具潛力的方式。

(來源:Nature Synthesis)

胞器的「刷臉開門」

而在本次研究之中,湯紅婷先是分析了植物中茉莉酸類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借此找出了重構途徑中存在的三個難點:通路復雜、需要多個胞器參與、需要植物專屬胞器葉綠體。

原核生物例如大腸桿菌,具備結構簡單、容易操作的特點,但是它們不具有胞器。真核生物例如釀酒酵母,其結構略微復雜、易於操作,而且具有胞器。

基於此,課題組選擇釀酒酵母作為底盤細胞進行構建。構建過程中,課題組所面臨最大的難點在於:釀酒酵母不具有葉綠體,所以需要一個合適的場所來代替植物的葉綠體功能。

由於前體物質會在各個胞器之間穿梭,因此跨膜次數(可以理解為「刷臉開門禁」)是重構過程的一個挑戰,畢竟並不是每個膜上都有相應的「臉部辨識」。

綜合考慮之後,課題組選擇酵母內質網和細胞質,來替代植物的葉綠體合成前體物質 α-亞麻酸和 12-氧代-植物二烯酸。

最終,他們以釀酒酵母為底盤,利用來自多種植物和真菌的 15 個異源基因,在刪除三個內源基因之後,透過使用不同的胞器作為合成場所,分別合成了 α-亞麻酸、12-氧代植物二烯酸、茉莉酸、茉莉酸甲酯和茉莉酸-異白胺酸。

事實上,茉莉酸在許多植物之中都存在合成途徑,而阿拉伯芥作為植物的模式生物,具有相對清晰的遺傳背景。因此,課題組選擇阿拉伯芥中的茉莉酸合成途徑來作為參考。

將重構途徑設計完畢之後,他們嘗試將整條途徑直接引入釀酒酵母中,希望能一次性實作茉莉酸的生物合成。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這一嘗試並沒有取得成功。於是,他們根據所設計的四個模組,逐個攻克其中的問題。

透過挖掘關鍵酶、改造進行代謝工程、最佳化基因拷貝數等手段,實作了茉莉酸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合成。

在實作茉莉酸合成的時猴,他們觀察到這樣一個現象:在檢測過程中,茉莉酸產物可能是混合物。

透過參考文獻報道,他們推測本次合成的茉莉酸,應該是結構最為穩定的(-)-JA。在對上述現象進行深入研究之後,他們發現除了天然的茉莉酸結構,酵母細胞工廠還能合成一些「非天然結構」的茉莉酸。

於是,課題組透過基因編輯和代謝工程的手段,嘗試改變酵母細胞中相關基因的表達水平,以便調控茉莉酸的合成途徑,試圖借此提高目標產物的純度和穩定性。

同時,他們還使用質譜分析等技術,對合成產物的結構進行詳細的鑒定和分析,從而確定具體的成分和結構特征。

最終,相關論文以【用於從頭合成茉莉酸的工程酵母】(Engineering yeast for the de novo synthesis of jasmonates)為題發在 Nature Synthesis [1]。

湯紅婷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兼中心主任傑伊·D·基斯林(Jay D. Keasling)和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羅小舟擔任共同通訊作者。

圖 | 相關論文(來源:Nature Synthesis)

湯紅婷表示:「作為一名女性科研工作者,我深知這條路並不容易,當實驗不順利的時候,不僅內心感到焦慮,還需要兼顧家庭中的兩個孩子。但正因為有了家人和領導的支持,使得這段充滿辛勞的旅程變得甜蜜和幸福。」

後續,她將和同事繼續透過工程改造釀酒酵母,進一步提高茉莉酸的產量,以期實作其產業化生產並套用於農業等領域。

具體來說, 他們將持續進行代謝途徑的最佳化、基因調控和發酵工藝的改進,以便提高茉莉酸的合成產量,從而讓這種富有前景的天然產物投入實際套用。

另一方面,他們也將持續關註脂肪酸類高值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並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透過遺傳工程和代謝工程的手段,努力開發更高效、可持續的生物合成路徑,為更多的高值化合物實作綠色生制造提供新的途徑,並推動綠色生產理念的廣泛套用。

連續 12 年與酵母為伴

另據悉,此前湯紅婷至少申請過兩項關於釀酒酵母的專利。她表示:「釀酒酵母在我的學習時代和科研生涯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當我還是一名研究生的時候,我就一直與釀酒酵母為伴,至今已經持續 12 年之久。」

在這漫長的時間裏,她不僅對釀酒酵母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也逐漸揭開了釀酒酵母的一層又一層「面紗」。

作為一種微生物,酵母具有許多獨特的特性和功能。在湯紅婷的研究中,她將酵母作為一個理想的底盤來構建各種內容的細胞工廠。

透過利用酵母的生物合成能力,其將二氧化碳和纖維素等廉價碳源轉化為高價值的產物,比如利用酵母來生產重組織蛋白。

而透過基因工程技術,她把一些基因序列匯入酵母細胞中,使其能夠分泌或展示目標蛋白,從而用於食品、能源、以及醫藥等領域。

除了重組織蛋白之外,酵母還具有合成天然產物、醣類衍生物和能源的能力。在酵母的幫助之下,湯紅婷和同事曾合成了茉莉酸和萜類化合物等天然產物,也合成了醣類化合物和乙醇等能源物質。

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酵母,才為他們提供了一種生產化合物的可持續方法。同時,湯紅婷還開發了一系列最佳化酵母的技術,包括啟動子工程、蛋白工程、代謝工程和胞器工程等。

在對酵母細胞的基因和代謝網絡進行改造和最佳化之後,就能提高酵母在各種生產過程中的效率和產量。

總之,酵母在她的研究成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比如,湯紅婷近期在 Nature Catalysis 上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中【酵母代謝工程用於生產碳水化合物衍生食品和化學品】(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yeast for the production of carbohydrate-derived foods and chemicals from C1–3 molecules),也是基於酵母細胞而展開。

圖 | 相關論文(來源:Nature Catalysis)

在該項研究之中,她利用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的手段,開發出一個酵母細胞平台。

對於基於二氧化碳衍生的系列低碳化合物,比如甲醇、乙醇、異丙醇等來說,這款酵母細胞平台可以把它們轉化為糖及糖衍生物,包括木糖、木糖醇、葡萄糖、肌醇、胺基葡萄糖、蔗糖和澱粉。

透過對代謝重構和葡萄糖進行抑制和調控,她和同事讓葡萄糖和蔗糖的產量提高到每升數十克。

對於將二氧化碳轉變成醣類衍生物來說,這一成果帶來了一種高效且可持續的方法,不僅能夠助力「雙碳」目標的實作,也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全新的思路。

參考資料:

1.Tang, H., Lin, S., Deng, J.et al. Engineering yeast for the de novo synthesis of jasmonates. Nat. Synth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4160-023-00429-w

2.Tang, H., Wu, L., Guo, S. et al.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yeast for the production of carbohydrate-derived foods and chemicals from C1–3 molecules. Nat. Catal . (202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23-01063-7#Sec1

營運/排版:何晨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