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湖南日報要聞頭條丨矢誌不渝護衛「核工業糧食」安全——記中國鈾礦采冶學科的拓荒牛丁德馨

2024-02-07科學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曦

通訊員 夏文輝

寒假,南華大學校園安靜下來,但丁德馨教授所在的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依然燈火通明,他和團隊成員正忙著撰寫某項國家核能開發專案的任務書。

丁德馨是中國鈾礦采冶學科的拓荒者。38年來,他與強直性脊柱炎、腦中風病痛頑強抗爭,致力於鈾礦采冶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建立以化學采鈾為核心的鈾礦采冶新學科體系,建立中國唯一完整的鈾礦采冶人才培養體系,被譽為「核工業糧食」的安全護衛者、中國鈾礦采冶學科的拓荒牛。近日,丁德馨入選第九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

國家需要什麽,他就研究什麽,帶領團隊刻苦攻關

作為全國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第一批碩士研究生,1986年,丁德馨毅然放棄在省城長沙的工作,來到衡陽工學院(南華大學前身之一)重建鈾礦采冶專業。

「我當時想,鈾是中國核大國地位的基礎保障,我要為祖國核工業的發展添磚加瓦,為祖國的國防科技事業奮鬥終身。」從此,「強核報國」成了丁德馨畢生的誌向。

20世紀90年代,不少教師在核工業軍轉民和深化改革時,選擇轉行另謀發展。但丁德馨堅定地認為,中國核工業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不守住這個點,怎能對得起經歷千辛萬苦建立核工業的前輩。

他開始了長達38年的堅守。

為了盡快掌握當時國際先進的地浸采鈾技術,他先後到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和英國諾定咸大學做存取研究。訪學期間,面對校方多次挽留,丁德馨不為所動,毅然回國。

回國後,他紮根南華大學,擔任專業負責人和學科帶頭人,並以建設以化學采鈾為核心的鈾礦采冶新學科專業為目標,組建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編撰教材。

經過25年的艱辛努力,丁德馨領銜建成中國唯一培養鈾礦采冶專業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的完整學科體系,將鈾礦采冶這條路越走越寬。

在長期的科研實踐中,丁德馨堅守一個原則:國家需要什麽,他就研究什麽,帶著團隊刻苦攻關,全力護衛「核工業糧食」安全。

中國鈾礦資源儲量大,但品位低且多為中小型礦床。丁德馨帶領科研團隊,圍繞著國家重大需求攻堅克難、守正創新——

研發花崗巖型鈾礦多模微波強制解離—堆浸新工藝、火山巖型鈾礦脈沖微波強制解離—攪拌浸出新工藝,解決硬巖鈾礦石中鈾礦物難解離的問題,實作了低品位硬巖鈾礦資源的高效開發;

發明鈾礦堆浸高效噴淋系統、大通量離子交換裝置,解決鈾礦浸出周期長的問題,提高鈾礦的浸出效率;

研發放射性汙染生物修復技術,解決放射性核素低劑量大面積汙染的修復問題,建立放射性汙染生物修復技術體系……

丁德馨及其團隊的研究一直處於該領域的前沿。多年來,先後主持完成國家級、省部級以及企業委托專案30余項,獲國防科學技術獎、湖南省技術發明獎、湖南省科技進步獎及國家發明專利授權60余項。

傳授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勤奮忘我、頑強抗爭的精神

「寒假以來,低溫雨雪天氣持續,天氣異常寒冷,丁老師雖然雙腿不便,依然克服困難,始終和我們奮戰在科研第一線。」談起丁德馨教授,團隊成員、南華大學教師李峰滿是敬重。

丁德馨鉆研拼搏的一生,也是他與自身病痛抗爭的一生。

2008年,丁德馨因強直性脊柱炎做了雙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後3天,他在病床頭擺上條小矮凳,趴著便開始工作。2015年,他在修改3位博士生的博士論文期間突患腦中風,但為了完成每一篇博士論文的修改,他咬牙硬撐,最終病情加重被送進ICU。

「我不怕站不起來,怕的是被當閑人,怕的是不讓做科研,怕的是再也帶不了學生。」丁德馨第一次「害怕」了。

半年後,一度走路、吃飯甚至寫字都無法自理的丁德馨,又重新站在了他熱愛的講台和實驗室。

因為中風後遺癥,丁德馨走起路來身子往右傾斜,十分不便。盡管走路費勁,但他卻可以站著講4個小時的課不停歇;300米的台階礦井,他一步一步走,帶著學生下井底做實驗。

「我們從丁老師那裏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一種高度負責、勤奮忘我和與病魔頑強抗爭的拼搏精神。他‘唯有拼搏別無選擇’的執著,深深地影響著我們。」丁德馨的學生說。

南華大學為核工業培養了6000余名專業人才,丁德馨都曾擔任他們的任課老師。丁德馨還培養了130余名研究生,其中40余人紮根在核工業、鈾礦山一線。

(原載於2月7日湖南日報7版)矢誌不渝護衛「核工業糧食」安全-----湖南日報數碼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