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為什麽有些固體透明有些不透明,到底是什麽決定是否透明?

2024-10-20科學

透明與不透明的神秘面紗,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為何水晶、鉆石通透,而金、銀、銅、鐵遮掩光線,玉石與某些陶瓷則半隱半現?這些平凡中的奇異現象,背後潛藏著物理學的深奧之謎。本文試圖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帶您探索這背後的科學原理。

本文將深入探討量子力學和量子場論的相關知識。盡管將盡量避免使用復雜的數學公式與專業術語,但為了清晰闡述問題,難免會涉及一些相對艱深的理論。

光的本質——光,是粒子亦是波

探討透明度前,必須先理清光的本質。學過物理的朋友們都知道,光既可被視為無質素的粒子,又可視為電磁波,光的這種性質被稱作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

那麽,是否電磁波是由連續的光子構成的?我們所見的光,是光子一粒粒飛入眼中形成的影像?這樣的說法並不精確。準確地說,電磁波是由無窮多個攜帶能量的光子疊加而成。

在量子學中,光子被冠以「光的能量子」或「能量子」之名。之所以強調能量子的重要性,是因為量子學認為電磁場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只能一份一份地發射和吸收。而經典物理學則將電磁場的能量視為連續的,不特別定義「能量子」,而直接將其視為光子。

「能量子」的重要性,在下文的討論中將得以體現。

固體的構成——原子構成物質,原子與共價鍵構建固體世界

物質大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組成,多數原子的核外電子呈分層分布。原子間透過最外層電子形成共價鍵,連線成固體。由於固體中的共價鍵將原子緊固在一起,原子間的位置相對固定,不易移動,因此固體的宏觀形態通常穩定不變。

固體可細分為晶體、非晶體和準晶體三大類,這三者都有可能呈現透明狀態。

晶體廣泛存在於自然界,鹽、白糖、冰、水晶、鉆石、金屬等都是晶體的例證。晶體又可細分為多種,單晶體的粒子結構規則,內部的原子、離子、分子等在三維空間周期性重復排列,形成特定晶格,因此常有固定形態。

非晶體則內部份子排列混亂,物理性質各方向相同,呈現「各向同性」。如玻璃、瀝青、珍珠、橡膠等。嚴格來說,由於非晶體無固定熔點,有些人不將玻璃視為固體,而是歸為玻璃體。

準晶體則是1982年發現的新型金屬化合物,它既非晶體,也異於非晶體。

光子能否「穿越」固體?

我們透過玻璃看世界,似乎光子輕而易舉地穿過了玻璃。然而,眼見是否為實?

光子體積微小,屬於玻色子。如果將光子比作綠豆,原子間的空隙和內部空間宛如廣場。然而,光子同時也是波,有其固定波長。

人眼可見光的波長介於380至780納米之間,頻率範圍約在4.2×10的14次方至7.8×10的14次方赫茲之間。固體中原子核周圍的空間並不大,電子並非固定於某點,而是以雲狀分布;化學鍵長度通常不超過0.05納米;而固體的厚度遠超可見光波長。因此,無論是玻璃還是磚塊,留給光子的空間都過於狹窄,光子穿越固體時難免會撞上粒子。撞擊的結果可能為反射、散射或「吸收」。光子的命運既取決於其本身特性,也取決於固體中粒子的特性。

結論是:我們所見透進室內的光,可能並非來自窗外的同一光子。

光是如何透過固體的?

原子最外層的幾個價電子相對活躍,易與外界作用。攜帶能量的光能量子一旦進入電子軌域,便可能與電子發生耦合。

在晶體中,原子或分子遵循特定規律排布在晶格上,原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原子並非靜止,而是在相對固定位置振動。因此,晶體原子的振動並非獨立,它們可透過原子間作用力相互影響,類似於彈性力,晶體因此存在「彈性波帶隙」。物理學家將這種量子化了的彈性波最小單位稱作「聲子」,聲子實為「準粒子」,便於分析問題而創造的概念,並非真實存在。聲子為玻色子,可與光能量子發生耦合。

光子透過與電子、聲子的耦合,在固體中傳輸。此時的光子不再是原本的光子,而是全新的耦合態。這種態既包含了光子資訊,又與固體本身內容相關。不同固體,其電子與聲子內容各異,攜帶資訊的能力與方式也大相徑庭。因此,我們看到某些固體對某些頻率的光不透明,而某些頻率的光折射率更高。

當這種耦合態抵達出射面時,解除耦合,向外發射光子。這光子與最初射入固體的光子資訊高度相似,使我們誤以為是同一光子。然而,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光子。

為何有的固體不透明?

量子學中,有一種概念被稱為「能帶結構」,大致是說,單個電子因攜帶不同能量而有各自的能階;原子間因最外層電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學鍵;大量原子結合,其最外層電子結合成能帶結構。物質不同,其能帶結構有別,電學與光學性質亦各異。

以半導體為例,自由電子受到光照射,光能量子被電子吸收並與之耦合,將電子從低能帶激發至高能帶;同時,高能帶電子有回落至低能帶的趨勢,在回落過程中釋放出相應能量的光能量子;光能量子以此方式在半導體中傳遞。

低、高能帶間有能量落差,即「能隙」。不同固體的電子能隙各異。如果電子的耦合能量不足以跨越能隙,則無法完成躍遷,釋放不出光子,表現為不透明。

絕緣體幾乎無自由電子,其能隙遠大於可見光能量,光子難以激發,電子亦不會釋放光子。對於非晶體,光波形式穿透;對於晶體,光子則與聲子耦合傳遞。因此,絕緣非晶體和晶體通常透明。

金屬導體,因最外層有大量自由電子,形成「電子海洋」。光子與金屬表面碰撞後,激發電子產生彈性響應,多數光子被反射,極少數被吸收。與吸收光量子耦合的自由電子,主要在費米能階附近躍遷,遠離能隙,只會產生熱能,不會激發新光子。因此,理論上金屬對可見光不透明。

某些看似不透明的固體,實則透明。

石頭是否透明?多數人會搖頭。但若將石頭磨成薄片,則會發現其透明。例如阿波羅11號帶回的月球巖石樣本10020,經打磨後可見其含亞硫酸鹽、橄欖石、玄武巖成分,其實可透光。

我們周遭許多看似不透明物體亦是如此,它們由許多微小晶體構成,各種物質組成的多晶體和微晶體在其晶界產生復雜漫反射,削弱了光線傳輸,使其無法從另一側射出。於是,我們看到的這些物體便是半透明或不透明的了。

總結:

物體透明與否,與光密切相關。光波越短、頻率越高,能量子越易激發電子躍遷,「穿透」物體。對可見光不透明的鐵、鋁,對X光與γ射線卻透明,因為X光波長短於原子間隙,而γ射線波長更短,它們可輕松穿透。

物體透明性與本身性質緊密相連,涉及是否存在自由電子、晶體排列方式及能帶結構等因素。

光子因攜帶能量被視作能量子,能量子透過與電子、聲子的耦合作用在固體內部傳播,以釋放相似光子的耦合結束,光是透過自由電子與聲子「攜帶」完成傳遞的。

金屬不透光,因表面自由電子反射可見光,與電子耦合的光子無法使電子完成躍遷,無法釋放光子,這些光能最終轉化為金屬原子振動的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