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楊振寧回國貢獻大,不只為養老

2024-03-21科學

在科學與傳統的交匯處,你光芒四射,才華橫溢。你的貢獻深奧至極,只有少數人能領悟;你的奉獻純粹至極,我們都深有體會。

曾幾何時,你引領世界潮流;而今,你與祖國共同邁向未來。這便是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楊振寧先生的頒獎詞,簡短而深邃,回顧了他的生涯,尤其是那句「懂得人不多」和「我們都明白」。

曾經,他因國籍、感情生活等問題備受爭議,然而,時間證明了他的信念,他的行動也向我們詮釋了何為「身正不怕影子斜」。

楊振寧的人生轉折:從備受爭議到回歸中國籍,只為追求理想還是養老? 楊振寧,一個曾經在中國和美國都備受爭議的人物,如今為何又重新成為中國籍?

他的這個決定背後隱藏了什麽樣的故事和意義呢? 出生在安徽省一個小縣城的楊振寧,盡管家庭條件並不優越,但他的父親楊武之是一名中學教師,深知讀書和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他堅持將楊振寧送入學校接受教育。7歲時,楊武之受邀到清華教書,楊振寧便隨父母搬到了北京。 在清華的日子裏,楊振寧結識了鄧稼先,兩人成為了一生的好友。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楊振寧的決定開始引起人們的爭議。他先是在中國取得了博士學位,然後又前往美國深造,並最終在美國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一系列的舉動,讓許多人質疑他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然而,楊振寧並未因此而放棄他的中國籍。在經過深思熟慮後,他選擇回歸中國,並繼續為中國物理學的發展做出貢獻。

他的這一決定,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他對中國的熱愛和歸屬感。 楊振寧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決定並不一定要為了追求名利或養老而做出。

對他來說,回到中國籍是他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忠誠的方式,也是他為實作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而做出的決定。

楊武之看出兒子天賦異稟,尤其對數學情有獨鐘。他認為,作為中國人,研習傳統文化比成為天才更重要。於是,楊振寧初中一年級的清晨,便是與【孟子】為伴。

這不僅為他日後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堅實的人文基礎,而且也展現了他出色的領悟力和對知識的渴望。12歲那年,一本名為【神秘的宇宙】的書讓他仿佛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

回到家,他興奮地向父母宣布:「總有一天,我會獲得諾貝爾獎!」

看到兒子自信滿滿,楊武之既感到欣慰又感到自豪。他彎下腰,輕輕撫摸著兒子的額頭,語重心長地說:「那麽,你一定要更加努力了!」

這對父子之間的簡單對話,仿佛成為了他們的約定。從此,楊振寧有了奮鬥的目標,而父親也在期待著這個目標的實作。

當抗日戰爭爆發,清華大學和其他幾所高校遷往昆明,組建了西南聯合大學時,正是在那裏,楊振寧開始了解愛因斯坦、狄拉克和費米的工作,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楊振寧勤奮好學,一躍成為西南聯大成績最優秀的學生。在他的導師吳有訓和趙忠堯的指引下,他的學術視野迅速拓寬。

二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頂尖強國,取代歐洲成為世界科學的中心,吸引著無數年輕人去追逐他們的夢想。楊振寧也不例外,經歷了戰爭的殘酷後,他更加渴望有一個可以供他專心學習的地方。

楊振寧心懷振興中華的偉大夢想,但他知道,要想實作這個夢想,必須先讓自己站在世界的巔峰。1945年,他憑借更子賠款獎學金,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並在博士畢業後加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與李政道成為同事。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全世界研究者夢寐以求的學術聖地,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辦公室就設在這裏。

在這裏,楊振寧迎來了他學術生涯的黃金時期。

原來,大家可能覺得愛因斯坦好像是一位神,但是實際上楊振寧的成就遠超過我們一般人的認知。在1954年,他和米爾斯合作提出了楊-米爾斯理論,這一理論在40年後獲得了北美獎金最高的科學獎「鮑爾獎」,並且頒獎詞中對他贊不絕口,認為他的工作可以與牛頓、愛因斯坦和麥克斯韋的工作相提並論。

這足以說明楊振寧在近代和現代物理學中的地位。然而,他並沒有滿足於眼前的成就,而是繼續潛心研究,向更高的山頂前進。

兩年後,他和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宇稱不守恒定律,這一發現可以看作是一場革命。

1957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大廳內,楊振寧和李政道身著盛裝,參加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這兩位從提出定律到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在諾貝爾物理學獎史上創造了絕無僅有的奇跡。

在發表獲獎致辭時,楊振寧並沒有避諱以辛醜條約開場,反而慷慨激昂地說道:「我為自己是中國人的血統和背景感到無比驕傲,同時也為能投身於西方科學並為之作出貢獻感到自豪。

我已經獻身於現代科學,並將繼續全力以赴!」

楊振寧雖然曾因自己的中國血統和背景而感到驕傲,但沒幾年後他卻選擇加入了美國國籍。這讓人們對他的選擇感到好奇。

對於楊振寧來說,最讓他高興的事情莫過於他的父母能夠來到日內瓦與他團聚。在見面時,他的父親楊武之興奮地對他說:「振寧,你不要小看中國人在世界上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的重要性。

這件事對一部份中國人,特別是知識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它讓我們從心理上敢於同西方人一爭高下。」

父親的一席話深深地打動了楊振寧,讓他感慨萬分:「我一生最驕傲的事情,就是幫助中國人樹立自信,改變他們認為自己不如他人的觀念。」

然而,當提到中國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時,大多數人會想到屠呦呦,這是因為楊振寧後來加入美國國籍,這在國人心中的形象並不好。

楊武之前往日內瓦與兒子相聚,不僅僅是為他的諾貝爾獎感到驕傲,也是因為新中國剛剛成立,各行各業都需要振興,尤其是國防事業,人才短缺。

楊振寧榮獲諾貝爾獎,父親希望他能夠回到祖國為科學事業做貢獻,他卻表示自己還年輕,想再多學習一下。楊武之作為執教多年的學者,思想開放,選擇尊重兒子的意見,不再強求他立即回國。

在1964年,中國的首顆原子彈試爆成功。父親曾經三次與楊振寧在日內瓦交談,每次話題都圍繞著是否回國的問題。

然而,楊振寧卻連續三次拒絕了回國的建議,並且決定加入美國國籍。這一舉動讓楊振寧背上了叛徒的罪名。但是,如果換位思考,楊振寧的決定並沒有錯。

當時,美國政府為了阻止中國吸引人才,禁止留美中國籍博士回國。政府采取了各種方法,才成功將錢學森和鄧稼先帶回中國。

那麽,為什麽不讓楊振寧回國呢?

錢學森和鄧稼先在套用科學領域為中國做出了重大貢獻,而楊振寧則在理論科學領域獨樹一幟。考慮到當時中國的情況,楊振寧如果回國,可能對核武器研究的幫助不大。

同時,他需要進行科研,而這需要大量的經費,這對中國來說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對其他科學家來說也不公平。因此,楊振寧留在美國,既是國家的安排,也是他的選擇,這無疑是他當時最優的選擇,以免錯過一位世界頂尖的科學家。

畢竟,"套用科學是國家的,理論科學是世界的"。

楊振寧:在美國備受歧視後加入國籍,用行動證明自己的選擇,成為了中美友好橋梁的推動者。

楊振寧:擔當中美橋梁 堅定支持國家發展 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楊振寧,當選會長時曾表示:「我有責任幫助中美兩國建立了解和友誼的橋梁,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路上,我應該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的言語和行動都在踐行自己的諾言,尤其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始終堅持正確的選擇。 心系祖國的楊振寧,對於釣魚台問題一直保持關註,他在抗戰勝利後台灣及其附屬島嶼回歸祖國懷抱,迎來了相對穩定的一段時期,一直堅定地支持國家的發展。

1970年,美國將琉球群島,其中包括釣魚台的管轄權交給日本並派兵駐紮。在國內引起了強烈的保釣運動,呼籲保衛主權完整。

遠在美國的楊振寧也積極地參與了保釣活動,在「歸還沖繩協定」聽證會上作證,從多個角度據理力爭,闡述了釣魚台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事實。

美國政府意識到楊振寧不是真心為美國效力,利用他的美國公民身份,把他列入禁止存取國家的名單,而中國自然排在首位。

1971年,中美關系進入了蜜月期,從「乒乓外交」到中美聯合公報的簽訂,標誌著兩國關系逐漸正常化。美國政府解除了對中國旅行的禁令,楊振寧深感這是一個建立友誼橋梁的好時機。

因為不久前得知父親楊武之病重住院,無論如何他都想嘗試回國探望。於是,他寫信給父親表達了自己的回國意願,父親楊武之很快將這一訊息上報給了國務院。

楊振寧的身份獨一無二,一旦他回國的訊息傳出,必然在全球範圍內引起廣泛討論。中美關系剛剛有所緩和,大多數人都保持謹慎態度,如果楊振寧能成為榜樣,將產生深遠影響。

中央領導高度重視楊振寧存取中國的事情,指示要做好接待工作。然而,楊振寧回國後始終沒有釋出任何訊息,直到離開時表示要發表一篇報道。

但是,工作人員對於如何稱呼楊振寧卻感到困擾。通常,已經加入美國國籍的中國科學家被稱為「華裔」。

在探訪父親病情的過程中,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博士在新聞稿上寫下了:「美籍中國物理學家楊振寧博士回國探視父病」。

這幾個字不僅意味著他與中國的血緣關系,更深刻地表明他把自己視為中國的一份子。他的這一舉動向世界表明了他一直以來都珍視自己的中國身份和作為中國物理學家的榮譽。

這篇報道第二天便登上了【解放日報】頭版左的位置,引發了國內外廣泛的關註和討論。

楊振寧在返回美國後,受到了眾多華裔科學家的關註和詢問,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建國後的成就,他發表了多場演講,對留美的高材生們產生了深遠影響。

此外,他還積極推動中美學術交流,為1000多名中國學者提供了到美國深造的機會。直至2003年底,楊振寧突然決定回國定居,搬到清華大學居住。

然而,他的回國選擇卻在國內引發了不少爭議,有人質疑他回國是為了圈錢,也有人認為他是為了養老。

楊振寧82歲高齡仍躬耕於教壇,堅持親自授課。很多人質疑讓諾貝爾獎得主教本科生有失水準,但在國內,知名教授們往往不親自授課,更別提教本科生了。

然而,當朱邦芬主任向楊振寧提出邀請時,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站在講台上的他常常回想起父親楊武之,這也是他的一塊心結。

他堅定地認為,教育是國家的未來,是每個人成長的重要部份,所以他願意盡自己的一份力量,與學生們一起共赴未來。

楊振寧為了追求學術研究,曾違背父親意願留在國外並加入美國國籍,導致父親心痛不已,直至過世仍未得到原諒。

在教授本科生時,他表達了希望回到清華,幫助清華訓練年輕一代,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學習和研究道路的意願。此外,他對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的建立籌備工作十分關心,曾多次往返中美,積極參與規劃籌備工作。

以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為藍本,楊振寧建立了這個研究中心,希望能夠為更多的中國學子提供尖端的研究環境。

研究中心落成時,楊振寧從時任清華校長王大中手中接過聘書,並表示:「我願意在有生之年全力以赴幫助清華大學發展,特別是恢復清華大學理科的輝煌。」

學術研究是一項耗資巨大的事業,僅建立研究中心就耗資巨大,而後續的研究更是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

楊振寧為祖國的教育和科研事業奔波於各國,建立基金會,遊說世界級科學家加入研究中心的建設。2015年4月1日,他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自願放棄美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並且中國科學院也將他的外籍院士身份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當被問及這一決定時,他表示……

這並非輕易的抉擇,美國是片美麗的土地,給予我絕佳的科研環境。我感恩美國。然而,我體內流淌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我已經94歲了。

欣喜的是,多年來,為增進中美友誼橋梁的建設,我付出了許多努力。沒有這座橋梁,世界將無法實作真正的和平與穩定。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楊振寧的誤解正在逐漸消解,尤其是看到他為祖國的建設付出的巨大努力後,質疑的聲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歌頌和贊揚。

楊振寧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他的學術成就和影響力深遠。他被贊譽為在物理學領域的頂尖人物,被譽為"物理學的電梯建造者",他對於物理學的貢獻無法估量。

盡管他的頭銜為人所知,但大多數人並不了解他在學術界的真正貢獻和影響。他的艱辛與付出,為了學術,甚至不惜與父親鬧掰,陷入輿論漩渦,但他的祖國需要他時,他始終堅守在學術研究的最前線。

只有深入了解他為世界和中國做出的突出貢獻,才能真正領略到他的偉大。

在面對事物和人時,我們常常會先聽聞,但此時的我們並不能完全了解其全貌,這就容易導致三人成虎的「謠言」產生。

而只有真正深入了解之後,我們才會發現自己的認知是多麽的不足和愚昧。因此,我們要鼓勵更多的中國學子學成歸國,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因為我們的身體裏流淌的是中華民族的血液,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