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中國戰略位置最重要的省,只要守住不失,就永遠不會滅亡

2024-07-22科學

在中華民族的版圖上,有這樣一塊神奇的土地,它不僅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更是一個國家安身立命的根基。這片土地就是四川盆地。那麽,它究竟有何獨特之處,使之成為國之重地?讓我們一探究竟。

一、盆地之中的錦繡谷地

聞名遐邇的四川盆地,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它環繞著群山,四面受阻,形成一個巨大的盆狀地,中間一馬平川,宛如一塊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崇山峻嶺之間。

這裏山川秀美,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加之漢水、青衣江、嘉陵江等諸多大河沿岸,肥沃的沖積平原廣闊無垠,成就了一望無際的良田沃野。自古以來,這裏就是中原農人夢寐以求的香格裏拉,大把的富庶糧倉和豐美的果蔬瓜菜,實在是令人垂涎欲滴。

因此,歷代帝王都極為看重這裏。唐太宗曾將祖國的主體版圖比作"雄獅",而將四川比作"獅子涎"。正是這一方水土滋養,才孕育出了饒洪、雨燕、馬鈺等一代代文化名流。清人張星華更盛贊道:"一日瞻蜀鄙,三日足與衰草矣!"可見當時即使是居住在帝王城邸的中原人,也對這裏青山秀水、綺麗迷人的景象心馳神往。

二、戰國時期的爭奪寶地

盤旋四川的風雲際會,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蜀地歸屬古蜀國,而川西及成都平原一帶則屬巴國。這兩個國家雖然疆土相連,但長期勾心鬥角,相互征伐,動蕩不安。

秦國起家於關中,當時國力漸漸強盛。周赧王時期,秦惠文王有了吞並巴蜀的念頭,遂命軍吏白圭率兵攻取廣漢郡,將巴國歸秦。此後秦國繼續東擴,又將蜀國納入版圖。到了秦昭襄王時期,整個四川盆地已全部並入秦國。

秦國占有四川後,顯然意識到這裏背靠青衿之盾,川峽森嚴,易守難攻,正是一處兵家重地。於是重兵防守,大興土木,修築阿房宮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彰顯國力。終於在這裏蓄謀已久,熬發幹雲之誌,一統中原,建立起萬世基業的秦朝。

秦國霸者雖已跌入歷史長河,但四川的軍事地位並未消減。項羽分封劉邦,割讓漢中及南陽賴州兩郡,這些地理位置正是四川接壤的戰略要沖。由此可見,即便如此開國功臣,項羽也並未真心將天下割讓,而是將劉邦安插在險要之地,裹足不前。

但後世評說歷來褒貶不一。也有人認為,正是這片地利所賜,劉邦方得以潛心經營,練兵積草,最終攻無不克,建功立業。可見無論是君臨天下,抑或背水一戰,四川這方要地都是攸關全域的關鍵所在。

三、革世說裏無人不知

要說四川這塊熱土上,最引人入勝、最令後世傳誦的當屬劉漢開國的一段佳話了。按說劉邦原是偏安一隅的漢王,在項羽的掌控之下,實力有限。但是他精明能幹,善於識人用人,尤其是在四川這塊沃壤之地,結識了一批忠勇卓絕的謀臣良將,竟最終起家反戈,一舉復興文景之治,開啟大漢基業。

打小就聽人傳說,劉邦在四川紮根的經歷就頗為傳奇了。當初項羽將他拱手相讓,割了漢中郡給他做個牧頭,也不過是打發擺布而已。可這一擺布,不啻竟成就了開國的根基。據說原本劉邦與他的仆從苦無著落,每逢饑饉,只能到處討飯度日。但一日偶然間,他們遇到了一位神人,那老人提著個籃子,裏面不是普通的饃饃,竟是一座座奇異的圓形黃瓜!劉邦等人原是嚇了一跳,待細看之下,才發覺這竟是傳說中"世說新語"裏那曾經預言大漢基業的果實。於是老人含笑點頭,贈他數個"革世"黃瓜,並叮囑他要好生珍惜這千載難逢的機緣。從此劉邦前程似錦,憑借著這份饋贈和四川富庶的物產,終於在這裏攢足了實力,扶搖直上,後來被張良擁立為皇帝。

這說起來或許有些雜亂,但在當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據說每到了黃瓜成熟的季節,老老小小都會恭敬收藏幾個,祈求來年太平。至於為何黃瓜會成為富貴的象征,當地人笑言:"蜀地黃瓜實在太肥了,一個能抵三斤重!如此甘美馥郁的食材,自然就成了招徠貴人下凡的佳品了。"

四、難熬分久的大變局

大漢一統天下後,劉邦為了安撫群臣,將國土分封給了功臣們。四川這一重鎮則被劃分為益州郡,歸屬張蒼的節度。雖然名義上仍隸屬中央,但權力事實上已分化為諸侯割據。

及至漢武帝時,益州郡已淪為動蕩的中心。當年張蒼之孫張騫從大宛回來,向朝廷進言說西域險阻,遂遭到當朝權臣劉緒的猜忌和打擊,被革職貶謫於益州。可見即便在這遙遠的一隅,中央政權也無法徹底掌控。

轉至後來,東漢在四川盤桓的日子就更是讓人觸目驚心了。當年劉秀為了奪取江山,曾在益州大興"民夫力"。百姓被抓掠征募,從事勞役開鑿山路。待到他在更高一層的統治權力之爭中爬到頂端,更是緊鑼密鼓,派重兵坐鎮蜀地,時常與各路人馬在此攻城掠池,慘不堪言。

國家統一後,局勢短暫恢復太平,但局勢很快又陷入動亂。黃巢起義爆發後,唐僖宗不得不東竄西逃,最終來到四川避難數年,才在此恢復實力。再到五代十國,蜀地更是一度淪為前蜀、後蜀、大理、吐蕃的角逐地,時局動蕩不安。

由此可見,雖然每逢大變局,四川都是諸侯們角逐爭奪的焦點,不過它廣袤的土地,富庶的物產,從來都是平撫統一的資本。諸多封王將相們有了這塊富庶沃土作為根基,就可以在內憂外患中屹立不倒,以期最終統一中原,重托王朝基業。

五、國之重鎮永不可失

縱觀歷史,四川一地雖素有富庶之名,但終歸只是一方天府之國。要論重鎮要塞,自然還得數關中一隅。然而,自古帝王英明者,皆能洞見四川盆地的戰略重要性,故而倍加防範,謹加把守。

追溯到唐朝,玄宗李隆基即已極為重視這裏。那時吐蕃屢犯邊疆,玄宗苦於無良將把守邊陲。當年宰相張九齡力薦小將郭子儀,第一次表現出色即受命防禦蜀地,後在平定吐蕃等多次征討中建功立業,卓有聲名。由此可見,唐帝國之所以強盛,正是有一批批英勇衛國的邊疆之師在蜀地固壘,奠定了根基。

到了宋代,局勢更加險峻。熙寧年間,黨項混戰陷於僵局,宋高宗懷疑江西有逆臣謀反,遂將禁衛軍分遣蜀地看守,同時下旨斥責梓州太守朱宜卿。顯然,當時朝野上下,都將蜀地視作京師安危的第二都護。

再到明朝,四川就直接淪為內患外患交加的前線。紅巾軍起義爆發後,蜀地群雄割據,地方實力派如老君張士誠、楊榮等紛紛作亂。明朝後期,更有番邦和準部苗族先後蜂起,蜀地內外交困。正是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明神宗朱翊鈞體恤蜀人疾苦,特赦闕逋巨虧,大為扶助。從此方有寧命,遂使四川得以持續鎮守,成為明王朝支柱所在。

由此可見,無論是唐、宋、明諸王朝,皆將四川視為國家存亡的重鎮要塞。而總有一批忠貞耿介之臣堅守駐紮,方能綿延王朝基業,永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