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歐洲人想「偷」的中國花草

2024-01-29科學

1698年,英國一艘商船在中國廈門靠岸,一個名叫占士·昆寧漢姆的男人走了下來。他此行的公開身份是隨船醫生,但還背負了一項秘密的特殊任務。

昆寧漢姆一下船就跑到廈門鄉間和鼓浪嶼海島上。他蹲在百花叢中,收集菊花、苔蘚甚至雜草,小心翼翼地把它們裝進隨身攜帶的小口袋裏。

自從15世紀新航線被開辟後,滿載絲綢、瓷器和茶葉的商船從中國東南沿海港口回到歐洲。梅花、玉蘭、茶花、牡丹這些中國常見的花卉圖案,也隨之進入歐洲貴族的視野。那些花瓣卷曲的菊花、層層疊疊的牡丹在當時的西方人看來,只是東方人的一種想象。他們認為這些造型奇特的花卉根本不可能存在。

不過,前往中國的傳教士們很快證明了這些植物的存在,比如「似玫瑰但又無刺,有白色、紫色,時也可見紅色和黃色」的牡丹,還有「色似蜜蠟,香氣怡人」的臘梅。

這讓歐洲的植物愛好者們興奮不已。他們渴望擁有這些植物的種子,更希望這些花卉有朝一日能長在自己的花圃中。熱衷於收集異域植物的外科醫生昆寧漢姆成為他們之中第一個「采花大盜」。

昆寧漢姆像做手術一樣,精確地切下每種帶葉植物的枝或莖,留下花和果實,放入采集袋。每種植物他都采集了兩到三個標本。返回船上後,他將植物樣本幹燥後夾入書頁。這些書頁都是由厚厚的碎布制成,一周還要更換一次。

他還為這些標本制作標簽,註明其在醫學方面的套用價值。他甚至雇用三位畫師繪制了1200幅植物畫像,包括玉蘭、梅花、櫻桃、山楂……植物名字是用當地方言的發音方式標註的,「swatearubro」是山茶,「laboe」是臘梅。因為口音問題,英國人還差點錯過了夢寐以求的牡丹,因為他們不知道這裏的「Bow-tan」其實就是傳教士筆下的「moutang」(牡丹)。

昆寧漢姆帶回來的標本讓同行欣喜若狂。如今,它們分散在50冊厚厚的皮革包邊書中,珍藏於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

昆寧漢姆結束采花重任幾十年後,石竹、翠竹等觀賞植物開始出現在歐洲庭院中。植物愛好者們並不滿足於此,他們想獲得更多的種子,於是開始向傳教士求助。

湯執中就是這些傳教士中的一位。這位植物發燒友生於法國,被派往中國傳教前,他向巴黎皇家植物園園長承諾,盡可能多地寄回植物種子。

湯執中所收集的角蒿屬植物標本

然而,1748年,傳教士與清廷關系惡化,他們只被允許進行短途旅行,即使前往郊外的法國公墓,也必須有仆人隨行,並且沿途不能下馬。湯執中只能讓仆人幫他采集想要的植物。

為了兌現承諾,湯執中想了很多辦法,包括用葡萄牙煙草與中國人換植物,以及向清朝皇帝進獻西方奇異花草來博取好感。

1753年,湯執中向乾隆皇帝進獻了兩株含羞草,這是他從法國帶來的種子,在中國培育而成。乾隆非常喜歡這種西洋植物,不僅賦詩一首,還讓宮廷畫師郎世寧為它們畫像。第二年,湯執中就被允許在皇家園林中收集植物。

湯執中收集的種子,從北京經陸路運輸30天到達廣州,再乘船前往大洋彼岸。臭椿、銀杏等植物,都是這個時期由他引入西方的。1757年,湯執中因傷寒去世,歐洲人在中國園林采集植物的特許權利也終止了。

然而,到中國采花的旅程沒有就此結束。如今,在世界上任何一個溫帶地區都會看到至少一種來自中國原產的觀賞性植物。

來源:微信公眾號「文史博覽」

作者:[英]簡·基爾派屈克 俞蘅 譯

編輯:景晨

【聲明: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