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中國基礎研究真的不行嗎?還是專家們需要找國家要更多資金?

2024-07-19科學

近期,飛象網的創辦人兼中國通訊行業的研究者項立剛提出了一種觀點,引發了廣泛的思考。

他指出,科研界誇大中國基礎研究的不足,其目的是向政府申請更多的資金。

這種說法使人們開始反思,盡管在5G、量子科技、特高壓電網、無人機、高速鐵路和核電等眾多領域我們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網絡上仍然不斷有聲音認為中國的基礎科學不夠強。

基礎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球科學和邏輯學這七大學科。

最新釋出的2024年阿裏巴巴全球數學競賽決賽結果顯示,前20名中有16名是中國選手,其中包括江蘇漣水中專的一名17歲女生。

在2024年的IRML數學競賽中,中國隊榮獲團體第二名,陳懌仰個人贏得國際組第一名。

而在2023年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中國隊的6位選手全部獲得了金牌。

這證明我們在數學這一基礎科學的基礎上已居世界前列。歷史上諸如牛頓、愛因斯坦等偉大的物理學家都有深厚的數學背景。

許多人可能會指出,我們在物理學方面表現不佳,諾貝爾物理學獎中中國人的名字寥寥無幾,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等都不是中國人。

但你知道當前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是誰嗎?他就是中國的楊振寧教授。

牛頓的力學三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等,這些都是全球公開的科學成就,任何國家的人都可以學習。

從學校學習到技術套用,我們在這些領域不亞於任何國家,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是領先的,比如5G和量子計算。

另一個問題是,每當提到美國的科技時,很多專家都會強調美國在芯片、武器和飛機等方面的全球領先,歸功於其強大的基礎科學。

然而當涉及到我們時,盡管在很多技術領域也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仍有人認為我們的基礎科學不夠強,只註重套用。

這種看法讓人費解,一些專家因此提出,基礎科學弱並不重要,只要提供一些資料或課程,基礎就可以提升了。

很多人聽信這些言論,紛紛報名參加課程或購買書籍,而實際上這些資訊在網絡上大多可以免費獲取。

甚至一些高級專家或院士也會向國家申請巨額資金,聲稱基礎科學薄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投資巨大的研究專案有時候可能會收效甚微,這種情況讓人難以接受。比如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阿波羅計劃,盡管投入巨資成功登月,但今天依然有人質疑即使投入巨資也未必能獲得成果。

華為公司每年投入超過千億用於研發,成功研發了5G、鴻蒙作業系統以及多款世界領先的芯片,這證明我們的科技研發能力。

項立剛的言論觸及了一個敏感話題,即一些人為了爭取更多科研經費,不惜誇大中國基礎研究的不足。

許多年資深的科學家、專家在條件改善後,卻公開表示基礎科學不足,這似乎與他們自己的研究經歷相矛盾。

盡管如此,我們的國家在基礎和套用科學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未來應當集中力量攻克關鍵技術領域。

當前最熱門的關鍵技術是光刻機。雖然中國的光刻機技術與荷蘭ASML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但光刻機技術的成功並非某一國家獨有,ASML的許多部件也是來自中國。

攻克EUV光刻機的技術將極大減少我們的芯片進口,提升國家的科技自主性。

而關於基礎研究,其實許多大學生和研究生都有能力進行,只是缺乏機會。每年畢業的千萬大學生,技術力量龐大,應當得到更好 利用而不是被忽視。

最後,值得註意的是,一些專家可能出於個人利益,宣揚國內基礎研究不足以爭取更多資金,這種行為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