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為什麽南方的河流多以「江」命名,北方的河流多以「河」命名?

2024-10-16科學

如果細心翻看一下中國地圖,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南方的河流多以「江」命名,如長江、珠江、贛江、湘江等。北方的河流多以「河」命名,如黃河、渭河、汾河、遼河等。更神奇的是,「南江北河」這一現象早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唐代的經學家孔穎達在【尚書·禹貢】的註中就提到: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為江。宋代的史學家宋祁也在自己的筆記中提到:「南方之人謂水皆曰江,北方之人謂水皆曰河」。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南江北河這一現象是怎麽形成的。

先秦時期,中國的河流多以單個漢字來命名,並且這些字大都是河流的專有名詞。「江」就是長江,「河」就是黃河,「渭」就是渭河,「淮」就是淮河。漢代之後,隨著古漢語的發展,人們開始習慣在河流名後面加上一個「水」的通名。「江」、「河」、「淮」、「渭」就變成了江水、河水、淮水、渭水。唐宋之後,以「某江」、「某河」代替「某水」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南江北河」的格局逐漸形成,至明清時期各河流名稱基本定型並沿用至今。

既然「江」與「河」本是長江黃河的專有名詞,並且「水」、「川」、「溪」等也可以用來稱呼河流,為什麽最後是「江」「河」演變成河流的通名,並形成了「南江北河」的現象?

首先必須要說明的是,長江黃河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兩條大河,對生活在南北方的古人們產生的巨大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黃河,古稱「河」、「河水」,因泥沙含量高,早在漢代時期就有了「黃河」這一稱呼。

【尚書·禹貢】中記載:「(黃河)北過降雨,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說的是黃河在流入大陸澤後,分為九條支流,各自入海。可見,「河」在先秦時期除了指黃河幹流,也可以指黃河的支流。並且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黃河下遊決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在華北平原形成了面積巨大的黃泛區,而每當黃河改道之後,對於黃河及被奪河道的河流的稱呼便會出現問題。

舉一個例子,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黃河奪泗水河道入淮水,原來的泗水、淮水就變成了黃河的下遊,那麽對於長期在此生活的百姓,該如何稱呼眼前這條河流呢?繼續稱泗水、淮水?但這分明是改道的黃河,於是尷尬了一段時間後便有了泗河、淮河的說法。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口的流動,「河」逐漸成為北方河流的通名。

再說長江,長江,古稱「江」、「江水」,有觀點認為「江」字是源自南方百越、三苗邊民等民族語言的借入字,類似於藏族人將湖泊稱為「錯」,將河流稱為「曲」一樣,古代南方民系將河流稱為「江」,所以中原華夏先祖向南擴張時,將其作為長江的專有名詞。但「江」實際上又是一個南方通名,所以當華夏先祖繼續向南擴張時,他們又發現了更多的「江」。

【尚書·禹貢】中同樣有記載:「江漢朝宗於海,九江孔殷......三江既入,震澤厎定」,「九江」指的是匯入長江的支流,「三江」則是指長江下遊流入太湖的支流。

由於南方的「江」實在太多,所以除了長江仍然稱「江」,其他的「江」大部份都按照先秦時期的以單音節字命名的習慣重新命名。秦漢以後,人們開始習慣以「某水」稱呼河流,南方的「江」自然也跟著變成了「某水」。不過到唐宋之後,不論是南方的「水」還是北方的「水」,都開始被「江」「河」取代,這是南江北河格局形成的關鍵節點。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近酒】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一如前面所說,長江黃河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兩條大河,對生活在南北方的古人們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並且在先秦時期,就有用「江」「河」指代長江黃河支流的習慣,而唐宋又是魏晉南北朝數百年大動亂後,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新的穩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都較以往出現了顯著變革與發展,河流名稱的改變發生在這一時期也就不難理解了。

另一方面,從詞義的角度分析,「水」的常用義指無色、無味的液體,在使用上有很大的寬泛性,用作河流的通名只是其中一種特殊用法。而「江」「河」在古代專指長江黃河,用「江」「河」作為河流的通名,既避免了「水」的寬泛性,又克服了「川」、「溪」、「沱」、「淵」等稱謂的局限性,就像之前在河流名稱後面加一個「水」字一樣,這是漢語發展的一個過程。

還有一點要著重說明的是,盡管唐宋時期就已有了南江北河的現象,但「河」的數量是遠遠多於「江」的。例如在【宋書·河渠誌】記載的118條河流中,稱「某河」的有78條,稱「某水」的有24條,稱「某江」的只有16條。統計當今河流的通名,以「河」命名的河流更是多達27000多條,遠多於800余條的「江」,即便在南方也是如此,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受後來大規模移民影響。

兩宋之交的靖康之難,明清時期的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等大規模移民從根本上改變了南方很多地區的人口和文化構成,使「河」在南方也紮下了根。不過由於南方大江的名稱早已固定且影響的範圍巨大,所以南方的「河」多集中在大江的次級支流和小型河流上。例如紅軍四渡赤水的赤水河,本來叫赤水,後來明朝在赤水邊設了一個衛所,移居而來的軍戶們就按照自己的習慣稱其為赤水河。類似這樣的案例還有很 多,一般看到叫「某水河」「某溪河」「某川河」這樣的河流名,大多是受移民影響。

南京附近的「河」

同時由於南方多山,各地區之間的交流在古代並不通暢,也使得一些古老的和具有方言特色的河流名稱得到了保留。例如湖南、江西等地就保留有大量的以「水」命名的古河流名。

又如浙江、福建、台灣、粵東等東南沿海地區的河流絕大多數都以「溪」命名。廣東珠三角地區也有用「湧、沖」等稱呼河流的習慣。

長三角地區的河流稱謂更是豐富多樣,有 「港、塘、涇、浜、浦、溪、蕩、漾、灣、渠」等十數種命名方式。

同樣由於地區間的交流不便,也使得南方的河流在不同的河段普遍都有不同的名稱。例如珠江幹流在廣東境內稱西江,在廣西境內稱潯江、黔江、紅水河,在雲貴上遊稱南盤江。

這裏我們總結一下。秦漢之後,大部份河流都以水命名。由於河水和江水在各自流域內的影響實在太大,「水」這個通名漸漸被人放棄,北方人開始以河稱呼北方河流,南方人開始以江稱呼南方河流。

北方中原地區自先秦時期就已經被整合成一個整體了,各地區間的交流融合十分成熟,所以「河」取代「水」的過程十分順利。而南方各地區相對獨立封閉,彼此間交流並不緊密通暢,這個我們看南方方言的分布就很容易理解,所以「江」的傳播只發生在長江較大的支流上,中小型河流的生態席位仍然被「水」「川」「溪」及各種方言占據。

「河」在北方完成統一後,又伴隨著移民潮向南方傳播,於是很快擠占了南方中小型河流的生態席位,形成了如今的格局。也正因為只有少數南方大中型河流稱江,才使人們形成了江大河小、江清河濁的刻板印象,而這正好解釋了為什麽東北的大河也稱為「江」。

東北的主要河流有遼河、黑龍江、松花江、嫩江、烏蘇裏江、鴨綠江、圖們江。遼東地區自春秋戰國時期就已被納入中國的化內之地,與中原地區交流密切,因此遼河與北方的其他河流一樣,經歷了從「遼」到「遼水」再到「遼河」這樣一個演變過程。

再往北的黑龍江流域,進入隋唐後才開始被人們所熟悉,而這一時期也正是「江」「河」的概念擴充套件,演變為河流通名的階段。隋唐時期,中原人稱黑龍江為「黑水」、「望建河」,松花江為「那河」,牡丹江為「忽汗河」,鴨綠江為「鴨淥水」。

結果到了兩宋時期,隨著遼金的崛起,宋人對東北的河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並且在靖難南渡後,很自然的接受了南方河流的命名習慣,於是就有了混同江、宋瓦江、鴨淥江等稱呼。

當然,東北的「江」 只存在於這僅有的幾條大河上,其他中小型河流仍多以「水」命名。直到明清時期,隨著河流命名習慣的形成,「河」迅速搶占了東北中小型河流的生態席位,黑龍江、松花江、牡丹江、嫩江、鴨綠江、圖們江反倒成了少數的「另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