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以南極為例總結盤古大陸至今全球板塊等運動變化過程-巧合系列22

2024-09-05科學

【巧合?!】系列內容的連載釋出,接續【巧合?!】系列21。

在前面的連載文章中,透過力學分析和科學考察、氣候學、地質學、古生物學等證據推理論證了地球板塊的可能運動過程:

1)論述了透過陸地之間的海洋板塊擠壓痕跡,推測所有的陸地板塊原本是一個由遠古陸橋連線在一起的環狀結構(簡稱大陸環),所以才能保證南極大陸違背離極力和太陽、月球重力並未漂移向赤道等古怪現象。

2)進一步透過科考證據推理發現盤古大陸質心最大可能位於南極點,分裂後的亞歐、南極+澳洲、南美+非洲+印度、北美四大遠古板塊因離心力漂移到赤道位置。因赤道處南、北兩個海洋板塊的運動對稱擠壓和裂縫處軟流層巖漿物質上升,陸地板塊之間生長出相互連線的陸橋結構。

3)由於非洲板塊與南美板塊分離,脫離大陸環,導致大陸環在約8386±49→8300萬年前發生90度偏轉,「豎」著跟隨地球自轉,將南極+澳洲板塊頂到了南極圈內。非洲板塊約6500萬年前開始撞擊歐亞板塊。

4)約3333-800萬年前,澳洲板塊與南極板塊分裂,脫離大陸環,向赤道漂移並持續擠壓大陸環緩慢偏轉約25度,800萬年前趨於平衡穩定。

5)公元前3049年巨大小行星撞擊百慕大,導致地球自轉軸偏轉約45度,並突變加速造成全球超級海嘯災難,造成全球大量早期文化歷史斷代。因全球板塊自轉質素不平衡,在約公元前2200年-前250年內,全球板塊(含大陸環、分裂脫離環體的陸地板塊和海洋板塊)在高溫高壓的軟流層上整體高速球面滑動漂移,最大漂移點速度計算達約2.3908公裏/年。重新調整自轉平衡位置後才基本達到今天的位置,後期為板塊間的微小漂移。

6)用世界磁異常圖驗證了地球板塊90度偏轉、25度偏轉、3049撞擊等幾個階段的位置節點。

本篇以南極大陸的變化為例進行概要總結,連載正文如下:

7、以南極板塊為例總結盤古大陸至今的全球板塊、相對轉軸、緯度、陸橋、氣溫氣候及古生物變化過程

至此,我們已經解析完成從盤古大陸分裂至今所有地球板塊的全變化過程,也可以合理解答南極板塊在科學考察論文中有約9000萬年前、7500萬年前、4000萬年前、1萬年前、6000年前以及近代發現的南極冰川下的陸地地圖等多個溫暖期的問題了。下面,結合南極板塊的緯度、氣溫氣候和冰川變化,以及科考論文采樣點分析內容,對地球所有板塊的運動過程做一個總結:

註明:以南極圈緯度作為冰蓋邊界,冰蓋指冰雪長年積累無融化現象的積累區域。由於格陵蘭島、俄羅斯南部、北美南部高於北緯60度區域仍存在長期冰雪覆蓋和積累,但存在季節性融化和積累的反復過程,並會形成凍土地帶的冰川積累,所以同理以南緯60度作為南極的冰川邊界。

怕手機顯示表格有問題同時附圖:

陸地板塊、緯度、陸橋、氣候等分析-1

陸地板塊、緯度、陸橋、氣候等分析-2

因此, 南極大陸其實只有在公元前250年之後才幾乎全部處於南極圈內整體最冷 ,南極冰蓋的形成遠早於一般認為3400萬年前,且南極冰蓋及冰川位置變化過多次。

其中, 早在距今約8300萬年前之後,以威爾克斯地為中心的冰蓋(包含今澳洲板塊南部)可能就已經開始逐漸形成了;到了約3300萬→公元前3049年期間,由於南極點相對位置向威爾克斯地和毛德皇後地海岸線的中間位置緩慢移動並進入海中,所以威爾克斯地和毛德皇後地所在的東南極洲(西經30°向東延伸至東經170°之間的地區)的冰蓋繼續加厚,而南極半島和瑪麗.布特地所在的西南極洲反而可能因緯度降低、氣溫升高而融化變薄;忽略公元前3049→前2200年小行星撞擊後短暫高溫暖時期的融化情況,南極大陸從4.2千年事件開始迅速進入南極圈,全境冰蓋繼續加厚。

而對於南極半島及周邊南極海岸附近,距今8386±49→8300萬年前期間大陸環偏轉90之前處於赤道,氣候炎熱;大陸環90偏轉後處於靠近南極圈寒帶的溫帶;約3333萬→公元前3049年隨大陸環偏轉25度變得越來越溫暖;公元前3049年撞擊後位置更溫暖甚至炎熱,但極其短暫;然後在公元前2200→前250年期間迅速向南偏移至南極圈附近變冷。

冰蓋的變化過程也合理解釋了為什麽今天看到的南極冰蓋的最厚位置並不在南極點附近,而是在東南極洲的中部?為什麽東南極洲比西南極洲的整體冰蓋要厚? 如下圖所示,因為只有東南極洲的冰蓋從8300萬年前之後一直在增加積累;而西南極洲在約8300→3333萬年期間低於南緯67度,可能類似俄羅斯凍土地帶,約3333萬年後緯度越來越低至53度以下更加溫暖。南極半島還要低至南緯約60→40度以下,肯定不存在冰川。3049撞擊後,南極洲整體緯度更是低至南緯25-65度之間,所有冰川必然部份融化,但僅持續了約800年,於公元前2200→前250年迅速全部進入南極圈,南極全境才開始全年無融化積累過程。

南極板塊的漂移階段分析圖

因此,科學考察論文中不同時期的南極溫暖分析應該與采樣點地理位置有關:

① 【Nature:白堊紀超級暖期南極大陸存在溫帶雨林】論文采樣點為 羅斯冰架位置 ,約8386±49→8300萬年前時期大陸環90度偏轉後進入的寒帶冰川區域,所以 采樣的沈積物體現了大陸環偏轉前後動植物大量死亡的突變情況

② 在南極半島北端占士.羅斯島發現距今約7400→7000萬年前期間的南極甲龍化石,巧合的是,【極地研究】期刊的一篇論文透過對占士.羅斯島植物碎片化石的研究顯示,約7500萬前曾經發生過森林火災,也就意味著南極半島該區域當時是森林。按照本書推理, 占士.羅斯島當時位於古南緯約49度(今南緯約64度)左右,屬於溫帶

③ 【科學報告】中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杜文·莫爾斯(Thomas Mrs)及其同事透過蛙類化石(智利蟾科(Calyptocephalellidae),也被稱為「頭盔蛙」(helmeted frog)科)證明南極半島約4000萬年前處於暖溫帶氣候。恰好,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者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透過對南極發現的遠古貝殼化石研究表明,推測至少4000萬年前南極的平均氣溫達到了14攝氏度為溫帶。而按照本書推理體系,論文中發現化石的 西摩島與發現南極甲龍的占士.羅斯島非常接近,在約3300萬年前的之前時期大概處於古南緯49度左右,符合溫帶氣候條件

④ 最神奇就是今天南極冰蓋之下陸地形狀的古地圖了,如下圖所示:

南極大陸的古地圖

古地圖考證為土耳其帝國艦隊的海軍上將皮爾.雷斯於1513年繪制。古地圖嚴重變形源於地球球面轉換成平面的形變及古代航海測繪誤差大所導致,不過根據該南極古地圖比例,探險發現的南極河床以及對比今天南極冰蓋之下探測的地表陸地形狀基本對應,這就太神奇了!這也就意味著繪制南極陸地該區域的圖紙時,南極該地區還不存在冰蓋甚至冰川覆蓋!

很神奇嗎?但相對於與公元前3049年之前的亞特蘭家族跨越大西洋殖民美洲相比,還是遜色很多!因為3049大海嘯時就已經有一百多米的跨洋船只,而且德雷克海峽並不寬,還有遠古陸橋碎裂的眾多島嶼接續。所以, 五千多年前就已經可能進入青銅文明且航海業發達的亞特蘭王國,以及後期西非亞特蘭蒂斯首都國、古埃及、古希臘、蘇美爾等文化族群都應該具備足夠的跨洋航海能力,從已經被殖民統治的南美洲,沿南美海岸線向南到達南極地區進行勘察並繪制出航海圖。其中,根據本書前述分析,分封十國之前的亞特蘭王國、分封之後的亞特蘭蒂斯首都國或古埃及組織勘察的可能性最大

最關鍵的是,古地圖還標註了南極半島附近沿海地區的牛、羊、猴類等動物圖樣,說明 該地圖原始稿必然在約公元前500年之前 。因為,800萬→公元前3049年小行星撞擊前的南極半島處於約南緯26-40度很溫暖,地圖上最右側勘察船只標記的位置接近毛德皇後地西端海岸,也在南緯50度以上;3049撞擊後部份都進入熱帶,南極半島大概在南緯13-27度;關鍵是公元前2200→前250年約42度高速漂移,假設全部超過南緯50度動物全部死亡,漂移時間(2200-250)×(50-13)/42=1718年,2200-1718=482,近似因為約公元前500年南極動物全部死亡。

而且, 該地圖原始稿 也必然晚於亞特蘭王國殖民美洲時期,即瑪雅元年公元前3114年之前之後,因為地圖很明確是從南美穿過德雷克海峽達到南極洲,必然需要先抵達南美洲。

因此, 該地圖最原始的稿件應為公元前3114年之前不久-前500年期間繪制。本書分析的古埃及約公元前2750年-前2627年期間和約公元前1353年-前1335年期間2次到訪過美洲,可能性最大,亞特蘭殖民美洲時期也不能完全排除。 從1513年復制地區的時間點來看,很可能是在哥倫布1492 年重新發現美洲大陸之後,有人從瑪雅或印加等美洲地區的古文獻中找到後復制,也不排除是源於古埃及等王室古文獻、墓葬中的發現後復制的。

至此,南極大陸的氣候及古生物變化情況全部解析、推測和印證完成,全球其它地區可同理推測。

Ø 四大遠古陸橋是不是陸橋假說所指的陸橋呢?

最後再回答本章最開始提出的一個疑問,四大遠古陸橋到底是不是「陸橋假說」理論中猜測的陸橋呢?應該就是,不過還要加上一個冰期因素,比如白令海峽陸橋可能在約8333萬年前時就已經斷開了,動物又是怎麽過去的呢?

因為約開始於200-300萬年前的第四紀冰期導致海平面相對於今天最大下降約130-150米,而今天的白令海峽平均深度才42米,所以 在第四紀冰期階段白令海峽陸橋可以完全浮出海面 。而且除了大冰期,距今8333萬年前之後還有很多小冰期,陸橋同樣可能裸露出來。但在全冰雪覆蓋的極寒時期,陸橋區域沒有植物資源,古生物是無法跨越陸橋的,所以可以認為陸橋通道依然是關閉的,動植物遷移通道只有在大冰期末期相對溫暖的間冰期才會開啟。

參考竺可楨院士中國氣溫圖中距今約8000→5000年的氣溫大幅陡升,應該也表明了全球冰川的快速融化速度,因此 第四紀冰期全球冰川開始融化的時間應該比距今8000年早,全球快速融化過程的截至時間應該比距今5000年晚 。透過對白令海峽兩側野牛等化石的基因關聯性和碳檢測年代分析, 距今約1.34-1.3萬年前時期的白令海峽陸橋通道是開啟的,也就意味著陸橋地表至少在暖季時土壤沒有冰雪覆蓋並有動植物存活。

根據美國新墨西哥州白沙國家公園發現的化石足跡,確認了蒙古利亞人種族群約2.3萬年前之前就從亞歐板塊擴散遷移至北美(這並不代表美洲本地還有更早期的土著人類),再進一步擴散遷移至南美。 由於人類可以透過糧食和物資儲備比動物更耐寒,所以美洲的蒙古利亞人種族群最大可能也是透過白令海峽陸橋穿越至美洲。

德雷克海峽陸橋和亞澳陸橋在冰期的情況由於缺少動植物遷移的數據資料,無法分析。

(未完待續,下一帖論述: 本書論證體系與目前主流理論的差異、創新和修正

特別註明: 個人版權,禁止摘抄!歡迎轉載和合作,但請務必原帖轉發,或註明作者 。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們與我共同研究,探討人類和地球的歷史真相!科學就是在不斷分析推測與驗證的持續過程中進步,尋找人類與地球的歷史真相,以借鑒指導地球人的未來之路!——作者:牛春詠 (聯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感興趣的朋友們別忘了多多點贊、評論,推廣更多的人參與科學探討,尋找人類和地球歷史真相,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和支持,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