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識得廬山真面目 首屆「中國·雲霧」學術研討會5月在廬山召開

2024-03-24科學

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訊 全媒體記者 沈冠楠 報道:「今年5月份將在廬山市舉辦一項氣象學術盛會——‘中國·雲霧’學術研討會……」3月22日,記者在江西省氣象局召開的紀念世界氣象日專題報告會上獲悉,首屆「中國·雲霧」學術研討會將會邀請眾多的國內氣象知名學者齊聚一堂,共同聚焦雲霧形成機理及觀測技術、人工影響雲霧試驗、雲霧旅遊經濟開發等主題進行重點學術交流。

「蒼潤高逸,秀出東南」,被譽為「人文聖山」的廬山,也是一座氣象景觀名山。東偎鄱陽湖,北臨長江,豐沛的水汽讓廬山一年中將近兩百天被雲霧繚繞,也被稱作「雲霧窟」。廬山位於副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平均相對濕度能達到78%,4到9月甚至能超過81%,氣流在這裏和山地的默契配合,生成的水汽凝結不易擴散便成了雲、霧,根據氣象觀測記錄,廬山年平均霧日約200天,最多的達223天,最少的也有158天。早在20世紀50年代,廬山便建立了雲霧觀測試驗基地,開展人工增雨試驗。科研人員還在廬山探索消霧技術,相關成果已在國內很多機場、港口中套用。可以說,廬山是中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發源地之一。

如今,從觀天識雲到化雲為雨,為進一步發揮廬山雲霧觀測試驗對促進人工影響天氣科技發展的重要作用,2021年,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江西省氣象局和華雲公司在廬山建設國家級廬山雲霧綜合試驗基地,該基地集雲降雨物理研究、人工影響天氣科學試驗和技術研發為一體,是國內一流的雲霧物理綜合試驗基地和開放式試驗平台。「目前,廬山雲霧物理綜合試驗基地的氣溶膠-雲霧和降雨綜合觀測數據,支撐了東亞季風區的氣溶膠垂直結構特征、梅雨降雨期的雨滴譜特征等研究,廬山雲霧觀測數據集建成,為雲霧物理、東亞季風影響等研究提供了基礎數據,特種資料為重大天氣過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服務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等。」省人工影響天氣中心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