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中國天眼」首席科學家李菂:打破邊界

2024-01-14科學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FAST首席科學家。2019年起,他帶領團隊在快速射電暴領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連續兩年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23年度科技人物李菂

獲獎理由

他是「中國天眼」的建設者,更是這一大國重器科學目標的掌舵人。他帶領團隊探索億萬光年外的宇宙深處,解析恒星的形成,被稱為世界上望得最遠的「科學天團」。該團隊的成果連續兩年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也讓中國在射電天文學這一前沿領域躍居國際第一梯隊。他堅信好奇心是科研的原動力,基礎研究並非一定是為了「有用」。置身天文學這一古老又現代的領域,他致力於帶領團隊去拓展人類的認知邊界。

與李菂的聊天不用擔心冷場,他願主動開啟一個話題。采訪還沒開始,他先遞來一個信封,裏面是四張關於「中國天眼(FAST)」的紀念卡片。2021年以來,李菂團隊分別借用【千裏江山圖】【富春山居圖】【洛神賦】和【故宮圖冊】的意境,記錄FAST的主要成績。仿王希孟的【千裏江山圖】的一張最為知名,這是為了紀念團隊在2019年探測到數以千計的快速射電暴FRB121102。

快速射電暴,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射電波段最明亮的爆發現象,持續時間大約只有千分之一秒。這幅仿【千裏江山圖】中,起源未知的快速射電暴脈沖,跨越星系際,「漂流」進「中國天眼」,化作江河形狀。水流每一個波動起伏,都來自於天眼真實的脈沖訊號,層巒起伏的山脈,是觀測到的不同時段快速射電暴爆發的數量。

李菂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FAST首席科學家,今年51歲,不似人們印象中科學家正統、嚴肅的形象。他在國家天文台只是研究員,沒有行政職務。一人間的辦公室,有小沙發、茶幾、寫字的白板、半人高的冰箱、書桌。白板上寫滿計算公式,但旁邊的冰箱上貼滿冰箱貼。書架上,王小波、夏目漱石、余秀華的作品和【普通天體物理學】【恒星的形成】擺在一起,展示櫃陳列著動物木雕、貝殼、海螺等,記錄他不同階段的足跡。

他從不會只談科學,話題涉獵很廣,可以從電影聊到直播、考古以及美食,他喜歡在PPT中使用趙孟頫的字型。他也會看科幻小說,最喜歡的作品是【銀河帝國】和【三體】,特別是後者。2023年10月,他參加世界科幻大會,遇到劉慈欣,他會跟大劉合照。看書時,他不會糾結太陽能不能發送重力波訊號這類問題。「科幻的核心不是科,而是幻,我不會刻意去找bug破環了享受‘幻’的樂趣。」李菂說。

但讓李菂投入精力最多的還是FAST。FAST全稱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坐落在貴州,形似一口大鍋,是全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也是中國國民度最高的大科學裝置。據李菂介紹,FAST在正式執行的近3年時間內,已承擔超過400個觀測專案,來自超過30個國家的首席科學家參與其中,誕生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九篇【自然】、兩篇【科學】、相關成果連續兩年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偶然與必然

問及為何FAST近幾年系統性地產出成果,李菂在接受采訪時,多次用「我們運氣比較好」解釋。FAST的概念在1994年被已故的中國天文學家南仁東提出,2011年專案開工,2016年落成,2020年透過國家驗收,開始常規執行。

天文學是建立在觀測基礎上的學科,某種程度上,FAST產出大成果是「可預知的」。其靈感源自於美國的阿雷西博望遠鏡,建設於1963年,口徑305米,在FAST落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擁有一系列載入教科書級別的發現。它曾探測出世界第一例雙中子星,這一發現獲得了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外它還首次發現毫秒脈沖星、太陽系外的行星系統。巧合的是,在FAST正式執行的2020年,阿雷西博望遠鏡因年久失修坍塌, FAST失去了最強勁的對手。而下一個「勁敵」——由中國在內的全球十多個國家合建的超級大科學裝置「平方公裏陣列射電望遠鏡(SKA)」,2021年才開工。這意味著,FAST在未來10年都將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李菂這一代天文研究者,幸運地趕上了視窗期。

另一個好運是,快速射電暴(FRB)是當今最熱門的天文前沿領域之一,FAST恰逢趕上研究的時機。快速射電暴一次爆發的原始能量,理論上夠人類社會用一萬億年。但直到2007年,人類才知道它的存在,但僅爆發一次後便無蹤跡。2015年,阿雷西博望遠鏡捕獲第一例重復快速射電暴FRB121102——李菂介紹,「121102」這一串數碼,代表這一訊號出現的時間,即2012年11月2日。但直到現在,人們仍不知道快速射電暴的性質、物理機制以及真正的起源,這吸引全球天文學家投入研究。

2023年,李菂曾參加一次民間科學獎項的申請,一位評委提到,他們在函評環節收到一類有代表性的意見,直言李菂團隊的研究成果,都來自於FAST,因此相關榮譽和功勞,應該給「天眼之父」南仁東。這個問題很尖銳,但李菂的回答是,「當然是這樣。在觀測天文學領域,沒有先進的器材,肯定做不出成績,天眼的功勞,當然主要歸功於老一代前輩。」他在所有公開演講中,都會強調以南仁東為代表的幾代人對於FAST的重要性。作為有機會使用FAST的學者,李菂認為,他們是這一大科學裝置的建設者,也是受益者,「在正確的時間,在正確的位置,盡可能把它用到最好」。

王培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2014年博士畢業後加入李菂的研究團隊,共同參與脈沖星系統發現、快速射電暴研究等多項前沿研究。在王培看來,FAST能在快速射電暴領域有突出表現,的確有偶然性,多數快速射電暴只爆炸一次,捕捉它,要靠運氣。但在他看來,作為FAST首席科學家,李菂敏銳的學術判斷力也起到關鍵作用,「他可以從學科發展規律上,把握我們應利用FAST做哪些研究,才能在未來5到10年保持世界領先,他對我們來說更像是一個旗艦掌舵者,把握學科發展的方向」。

2017年,「中國天眼」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因肺癌去世。2018年,李菂接棒FAST首席科學家。實際上,最初幾年,也是李菂壓力最大的階段。盡管2017年,國家天文台已利用FAST第一次探測到脈沖星,意味著中國射電波段的大科學裝置具備系統產生原創發現的效能,但它尚未正式透過驗收。李菂面臨兩大壓力:一是FAST何時能有重大發現;另一個是,國內外的使用者會將FAST與國際上的望遠鏡對比,「他們是按照運動員的要求進行評價,更苛刻」。王培註意到,李菂當時並沒有把壓力傳導至團隊,但李菂的頭發在那段時間白得最快。

FAST的五大科學目標在建設之初已被明確,包括巡視宇宙中性氫、觀測脈沖星、搜尋地外文明訊號等。2019年,李菂團隊在50天內,意外探測到1652次FRB121102的爆發事件,超過此前快速射電暴領域所有文章發表的爆發事件總量。「當時還在FAST的偵錯期,我們看到這個數據都不敢相信,甚至懷疑是不是做錯了。」王培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也在那時,李菂意識到,原來FAST對極端活躍的重復快速射電暴,探測靈敏度非常高。王培提到,他們自此開始有規劃地關註快速射電暴。

2020年5月,李菂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迄今為止唯一一例持續活躍的重復快速射電暴FRB 20190520B,並找到其持續射電源對應體,為人們理解這一擎天神秘現象打下基礎,也是FAST後續多項研究的基礎。王培解釋,FAST是多科學目標巡天,團隊肯定會挖掘這些數據,「但大家有了之前的探測經驗,當我們看到2019年5月20日的數據時,會很快註意到它是特殊的,這才會有後續深入的挖掘,否則很有可能就把它當做普通的東西丟在一邊了」。

2022年以來,李菂團隊持續對快速射電暴的起源與演變進行研究。2023年5月,國際學術期刊【科學】發表了圍繞「中國天眼」發現的最新成果,李菂組織的國際團隊,透過對快速射電暴FRB 20190520B持續17個月的長期監測,揭示了快速射電暴可能的雙星起源。

不給自己設限

2020年之前,FAST在偵錯期,作為建設者,李菂時常往返於貴州和北京間。2020年1月11日,FAST透過國家驗收,李菂的身份從工程師轉變為天文觀測者。「我們回到了一線科學家的自然狀態,每天有各種各樣的數據要監測和分析,有文章要改,只需要考慮如何做出超越性的研究。」李菂說。也是從2020年開始,趕上周末不出差,李菂會在微信上臨時組局,請組內的研究員、博士後和學生在北京探店、喝咖啡。「臨時」是有意為之,李菂不想讓這個局成為領導的硬性任務,當天問,只有真正有空的人才會出來。

喝咖啡並不純粹是為了休閑娛樂。上班時,大家在一起多是開組會,李菂日程安排得緊張,難有時間在學術上自由討論。組咖啡局時,大家都背著電腦,喝著咖啡,李菂會給學生改論文,或者來一場「coffee chat」,聊天散漫,一坐便是一下午。

不同於其他學科,人類對浩瀚的宇宙仍知之甚少。王培向【中國新聞周刊】形容,射電望遠鏡,是另一種「感官的延伸」,幫助人類去看人眼看不到、但思維可以觸達的地方,觀測宇宙不同階段的演化過程。射電望遠鏡每觀測一次,相當於對天體輻射的電磁波進行一次的完整采樣,所得數據中,99.99%可能都是雜訊。如何從雜訊中剝離出有價值的訊號,要有好的觀測工具和技術,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要提出一個好的想法或問題,這比解決10個普通問題更重要。

每次聚會前,王培都會整理一些最近想做卻沒有做、或看上去「不靠譜的想法」,在一個「不靠譜的時間和地點」,跟李菂簡述,看是否可行。王培提到,天體物理的關鍵在於如何把一個問題想明白。李菂跟大家交往沒有架子,願意跟團隊年輕人平等交流。有時候,李菂也會分享他在研究中的思考或在國外交流的見聞,話題很發散。但王培也註意到,有時候大家提到的想法確實很好,他們會記下來,正式調研可行性。

在李菂看來,國內缺乏在非嚴肅的場合討論學術的輕松氛圍,他也有意識想打破沈悶的學術研究邊界,把同事中拉到真實生活中,這可能會產生更有效的思想碰撞。目前,他們團隊不少創新探索或發表的成果,都和當時的討論息息相關,其中包括「宇宙觸角」。

12月15日,【中國新聞周刊】在李菂辦公室采訪時註意到,茶幾上擺著一個3D打印模型,據介紹,這是其團隊最新構想的一種非典型「望遠鏡」。這一「望遠鏡」外形不像熟悉的「太陽竈」,而是一個平台上有多個「觸角」,它實際上由鐵絲網構成,每一個「觸角」相當於一個天線接收單元,李菂稱其為「宇宙觸角」,目前還在概念設計初期。傳統望遠鏡只能接收固定方向的光,但鐵絲網接收的光照可以來自各個方向,它的優勢在於,當「宇宙觸角」布局足夠多,它探測到快速射電暴的數量也可能會超越「天眼」。王培記得,2023年年中,大家原本只是想在FAST的基礎上更新器材,聊到技術方案,大家提到能否改變望遠鏡的外形,又發散到算力並網、超算中心等國內產業新趨勢,最終想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

在王培看來,李菂在研究中也從不給自己設限,總是在超越原有領域,尋找新的目標。在美國讀研究生期間,他的導師幾乎從不限制他,任由他根據興趣和好奇心自由探索。加入FAST之前,李菂在美國射電天文領域已有建樹。2002年,李菂從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畢業後,先後在美國哈佛—史密松森天體物理中心做天文學者,在美國太空總署和加州理工學院做研究員。他原創過一種宇宙氫的全新觀測方式,2010年,因對世界最大空間望遠鏡赫歇爾望遠鏡的貢獻,獲得美國太空總署優秀團隊獎,成為該團隊獎獲得者中唯一的中國籍科學家。

2002年,剛畢業的李菂在國內開會時遇到南仁東,主動詢問FAST籌建是否需要年輕科學家加入,當時遭到南仁東的拒絕。「他說你別回來,你這種在國外現在就是充電,你回來就是放電,所以你還是回去接著充電。」李菂說。2008年,李菂被中國科學院聘為兼職FAST專案科學家,2012年回國,加入國家天文台,參與FAST建設。研究快速射電暴前,李菂主要研究方向是分子譜線的射電觀測,研究恒星形成。快速射電暴等領域與之相比,都用射電望遠鏡觀測,但兩者研究的自由度、關註的物件、所處理的數據也完全不同,需要研究者付出巨大的努力。

經歷了FAST探測到FRB121102和FRB20190520B兩大裏程碑事件後,李菂團隊更清楚自己的優勢,以及未來應做什麽研究。2021年以來,王培發覺,李菂思維的「叠代速度」在明顯變快。快速射電暴作為新興領域,國際同行競爭激烈。想要研究它,大致有三個階段:一是先發現數量足夠多的快速射電暴,二是在此基礎上深入觀測,最後去尋找它的定位。這三步中,FAST因高靈敏度、觀測距離遠,與其他望遠鏡相比,只在第二個環節有優勢。用王培的話說,「中國的相關研究沒有形成閉環」,想要長期發展,需要把其他兩步補齊。

「宇宙觸角」能捕獲訊號的效率遠超「天眼」,是李菂近期研究的重點方向之一。但另一面,它需要的計算量巨大,要結合大型智能計算。李菂會推薦同事走出本專業,去和超算領域的專家學者交流和合作。王培提到,目前,這種靈活的合作方式,逐漸成為了團隊的風格。為了解密快速射電暴的來源與特性,他們還會跟高能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等其他學科的專家合作。

作為天體物理學家,李菂記不住天上有多少星座,讓他著迷的是探求宇宙演變機制。「我們所做的事,不光是領先世界,而且是領先全人類。在天文這種‘遠離現實’的基礎研究領域,只有人類迄今為止沒有做過的事情,才是值得做的事情。」

在他看來,做好一件事情有兩個前提:熱愛,擅長做。兩者的順序不能調換。「一個人如果對一件事足夠感興趣,未來會擅長做它。但如果一個人只會編程和計算,對天體物理沒太大興趣,寫論文都會痛苦。」「基礎研究有它的特性,一開始要坐很長時間的冷板凳,或者獲得的正反饋沒有那麽多。你最初對它的好奇心和興趣,是決定未來能走多遠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李菂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發於2024.1.1總第1123期【中國新聞周刊】雜誌

雜誌標題:李菂:打破邊界

記者:楊智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