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中國最珍貴資源之一!被低估的黃土地,也能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2024-08-18科學

中國從豐富的煤炭儲量到珍貴的稀土礦藏,這片大地似乎無所不有。除了這些廣為人知的資源,其實還隱藏著一種常被忽視的資源——黃土。

黃土的價值相比起黑土常常被低估,它往往只是被視為水土流失這一災難的「罪魁禍首」,然而,對我們而言真的只是土嗎?它的真正價值,在中國被極大浪費了。

黃土真的比不上黑土地?

在大眾的認知中,黃土地的價值遠不如黑土地那樣顯眼。根據中國科學院首次於2020年釋出的【東北黑土地白皮書】顯示,東北黑土地總面積為109萬平方公裏,其中典型黑土地耕地面積為1853.33萬公頃。

這片土地是中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生產的玉米、水稻和大豆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41%、19%和56%。東北黑土地被譽為國家糧食生產的「穩壓器」和「壓艙石」,對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關鍵作用。

相比之下黃土地卻往往被視為貧瘠、不易耕種的區域。尤其是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大量泥沙每年註入黃河,成為黃河下遊河道淤積的主要來源,更是加劇了黃土在公眾心目中的負面印象。

事實上黃土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數百萬年前,尤其是從250萬年以來,持續的風成沈積作用使其厚度不斷增加。另外黃土的堆積還受到季風氣候的影響,東亞季風的增強促進了黃土的形成和堆積。

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黃土堆積最厚的地區,部份區域的黃土厚度超過200米,平均厚度為105.7米主要成分為石英、長石、雲母等礦物顆粒,其獨特的物理性質使其在許多方面具備潛在的套用價值。

在中國的傳統陶瓷文化中,黃土可是個傳國寶藏級別的存在。無論是日常生活用品還是精美的藝術作品,它都能用自己獨特的質感和色澤為作品增添無與倫比的魅力。

雕塑家黃土水就用黃土創作的【歸途】,他把黃土與現代雕塑技法結合起來,作品既有厚重的歷史感,還帶著濃厚的地域特色,換了一種方式表達了對自然與人類關系的思考。

黃土的用途可不止於藝術,黃土也是一本記錄著地球歷史的書,從新生代晚期到現在,全球自然環境和氣候的變化都被它仔細地「記錄」下來。

科學家們透過研究黃土堆積中的粒度、磁化率、碳同位素和生物化石等,可以解鎖地球氣候變遷的規律和植被演化的秘密。例如中國科學家們就透過對黃土高原的研究,成功重建了過去幾百萬年間的氣候變遷圖譜。

黃土在中國西北的另一大妙用就是蓋房子,用黃土搭建的房子成本低廉,還特別適合當地的氣候。能夠在夏季保持室內涼爽,在冬季提供溫暖,稱得上是天然的「空調房」。

如今隨著建築技術的進步,黃土還被用來制造新型環保建材,比如壓縮土磚和土壤水泥復合材料。這些新材料保持了黃土建築的優良特性,還進一步提高了強度和耐久性,適用於更多的建築用途。

暴殄天物?

雖然黃土有著巨大的價值,但它之前的保護狀況很難不讓人捏一把汗。因為黃土是松散的沈積物,結構不太穩固,抗侵蝕能力非常低,再加上垂直節理發育,很容易發生崩塌。

這才讓黃土高原成了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方之一,每年有大約16億噸泥沙沖入黃河。

政府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實施了一系列生態工程,比如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封山育林等。這些措施讓黃土高原的生態狀況大大改善。就拿三北防護林來說吧。

這個超級工程覆蓋了中國北方13個省市自治區,總面積相當於406.9萬平方公裏,占了國土面積的42.4%。透過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飛機播種等方法。

森林覆蓋率從5.05%增加到了14.95%,61%的水土流失區域得到了有效控制,45%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也開始好轉。

比如在青海省,累計完成了89.13萬公頃的防沙治沙工作,荒漠化、沙化土地在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改善得相當明顯。

黃土區真能撐起糧食大旗?

功夫不負有心人是不假,可是我們也不能高興的太早。因為黃土的保護不僅僅是生態問題,還在於它在「替中國開拓疆域」中的獨特作用。

這裏的「開拓疆域」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土地擴張,而是指透過開發利用黃土資源,實作國家整體發展的戰略拓展。

中國的糧倉多年來一直依靠東北平原和長江流域這兩個「老牌選手」來撐場子。這些地方因為肥沃的土壤和豐富的水資源,一直是全國糧食的「大戶」。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個地方也開始碰到了問題,快速發展的城市化行程就圈走了不少本屬於農耕的地盤,工業化和農業過度開發,則更是把鍋給砸了。

這些問題讓土壤質素下降,水資源也跟著緊張起來。讓傳統農業區的糧食生產壓力倍增,日子過得不再像從前那樣順風順水。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西北的黃土區開始展現出它的潛力股特質。這裏地廣人稀,土地資源豐富,雖然自然條件有點「硬核」。

但如果能夠科學規劃和開發,黃土區有望成為中國糧食生產的新明星,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增添一份強有力的保障。

具體來看,比如築壩蓄水就是給黃土高原裝上了大水罐,解決了長期以來的缺水問題,讓農田得到了穩定的灌溉,作物在幹旱季節也能茁壯成長。

而治溝造地則是把那些崎嶇不平的溝壑變成了平坦的耕地,土壤結構得到改善,農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這些措施一實行,黃土高原的糧食產量馬上就猛增了47.05%,糧食自給率飆升到了108%,這意味著黃土高原不僅可以自給自足,還能為全國糧食供應出力,從而極大地增強了國家的糧食安全。

我們已經看到了,經過科學合理的開發和保護,這片曾經「名聲不佳」、甚至被人嫌棄的土地,如今正搖身一變,成為國家糧食安全的新寵。

生南為橘,生北為枳。黃土的未來,將取決於我們能否繼續以智慧和創新去挖掘它的潛力,讓其不僅是過去歷史的見證,更是未來繁榮的基底。

參考資料:

新華社:綠色,在黃土高原上鋪展——黃河中遊水土流失治理記
科普中國:世界土壤日|見證千年歷史,黃土地如何承載著文明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