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數碼

關於水月雨的「梅蘭竹菊」四君子,聊點不一樣的

2024-01-13數碼

水月雨的「梅蘭竹菊」到去年底梅正式釋出後,就算是全部登場了。早在第一次聽到蘭的時候,我就覺得水老板是要在這個系列身上下一步「大棋」。而如今四君子全部登台亮相,雖然在四款產品的最終定位和形態上與我的預計有一些出入,但其受歡迎程度遠超我的預期,尤其是套用了DSP技術的幾款產品頗有「出圈」效應,而偏「傳統」的竹2和蘭也是備受好評。作為一個本就喜歡推薦低價位產品的隨身音訊圖文作者,這次就索性集齊了「梅蘭竹菊」全系列,給大家做個「總集篇」類別的介紹。

去年底廣州展逛展的間隙拉住徐大為問了一些關於梅蘭竹菊產品定位的問題,結合我自己的理解和這幾款產品在燒友中的反響來看,這樣定價相對較低但產品品質拔尖的產品,受歡迎程度是不言而喻的。還是那句話,我個人並不喜歡「卷」這個字眼用在音訊產品身上,總覺得從行業角度來講或許太過功利;但從消費者(燒友使用者)受益的角度來看,我又非常期待廠商們「卷」得飛起來造福大家,畢竟玩HiFi的人多起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才是大家都喜聞樂見的事情。從這個層面來講,水月雨確實做得非常好。

「四君子」系列的釋出順序是竹——蘭——菊——竹2——梅——竹2DSP,其中竹1和竹2屬於同型號叠代升級,產品形態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固定線改為了可換線)所以算作一款。從價格定位上看,竹2是99元,菊是119元,蘭是199元,梅是398元,竹2DSP是129元,分別占據從百元上下到近400元的價位;從產品形態上看,菊和梅、竹DSP是內建DSP的USB-C口耳機,而竹2和蘭是傳統3.5mm插頭的耳機,並且都設計成了可換線,可以更換平衡線材。

(由於菊、竹2、蘭我都寫過評測,為避免重復,已經寫過的內容我不會再贅述,對於此三款產品,更多傾向於更加凝練的聲音描述和整體評價。)

竹&蘭

——傳統「硬剛」的實力型選手

竹和蘭這兩個產品在釋出的時候都一定程度上以「卷」為標語進行宣傳,並且不是那種光靠吹某一兩個核心賣點的片面自誇。這兩款產品我也有幸都寫過評測,如今放到一起來搞橫向縱向對比,仍然是非常「強悍」的實力型選手。和同價位競品相比,仍然是各自所處價位數一數二的耳機產品。

竹1&2

竹1到竹2,主要升級點在於更改為可換線設計,同時外觀工藝更加精細,面板的花紋也更加簡約美觀,尤其是竹2那個金閃閃的黃銅CNC導管妥妥的「一看就好聽」……基本上這倆產品放一起即使不考慮聲音,大部份人都會選竹2,側面也說明了竹2的升級是「升」在了點上的。

但竹1畢竟是系列的開端,作為百元內「成建制」開卷的第一槍,水月雨還是給足了誠意,同價位出色的聲音素質和奠定了系列外觀風格基礎的腔體、深沈的色調,以及最終成熟的聲音表現,收獲了系列的第一批粉絲。小巧方形的外觀和上開式的包裝盒也形成了系列產品的外在風格。

竹2的聲價比,某種意義上來說比上位的蘭還要強,初聽之時給我的「震撼」其實是要大於蘭的,畢竟在100元內價位竹2面對的對手可比蘭要更多,在賣點上也更加五花八門。竹2引以為傲的同價位頗高的硬素質加上飽滿的中低頻、硬朗而有光澤感的高頻是這個價位諸多競品所不具備的,雖然柔潤度不是強項(也有「水式調音」的因素在裏面)但作為泛流行+中小編制古典完全合格的產品,有充分的理由讓預算百元的有線耳機需求者選擇它。更別說竹2還內建了「換線強八分」的天生buff在身上,這也是竹1所不具備的。換根百元上下的4.4mm平衡線,竹2的音質會產生質的飛躍,即使和三四百元的同類產品相比也不落下風,這也為購買了竹2的燒友想要稍微進階時提供了一個折騰方案,而未必需要重新買一條耳機。

不管怎麽講,在梅發售之前,蘭都是系列家族中最耀眼的那一個,也一度是我心目中整個系列的No.1。

蘭的包裝盒比竹和菊都要大上一半,白色的盒子顯得樸素典雅。耳機本體是不銹鋼+粉末冶金外殼,不僅僅用了金屬還確保了這個金屬的質感、觸感都很棒。外觀設計比起前代的竹1來說提升了太多,細節工藝一絲不茍,沈甸甸、涼絲絲的手感人見人愛,面板上的「蘭」圖案美觀度也很高;佩戴上也完全沒有鼓脹感。

蘭的存在意義,在於200元價位上存在的一款素質越級(並且越得還有點嚴重)的耳機產品,讓喜歡水月雨產品聲音風格的燒友能夠在這個級別輕松尋獲一款聲音通透、中正、均衡的高素質耳機產品。當然,和竹2一樣,如果給蘭換根稍微好點的平衡線,可以瞬間把音質上限再往上捅個一倍。即使到現在,200元內能和蘭比拼素質的競品依舊是鳳毛麟角。

蘭的聲音風格和後來的竹2是有明顯區別的,雖然都是幹凈清澈的水家聲底,但竹2明顯對中、低頻有針對性最佳化,更加適合偏重泛流行曲目的音樂愛好者;而蘭則具有更加純粹的均衡度,三頻能量分布十分平均,高頻也幾乎沒有刻意修飾的痕跡,用老話說就是更加「HiFi」。分開來看的話,蘭的低頻量感、中頻厚度和密度、高頻的亮度都那麽恰到好處,對於入門初燒培養相對正確、健康的聽音觀很有幫助。同時,蘭的聲場表現符合水家一貫的風格,那就是開闊、層次分明但橫向的寬度並不會刻意拉得很大,反倒是縱深表現很好。動態和瞬態表現均屬優秀,沒什麽可挑剔的。

竹(1&2)和蘭的產品思路很清晰,針對的目標人群也很明確,那就是使用播放器或小尾巴的入門燒友,相對傳統的3.5mm插頭與線材方便使用者使用,同時可更換的特性也便於大家感受換線給聲音帶來的變化。素質層面也分別是100和200內價位的佼佼者,不同的風格分別適合不同的人群。總而言之是各方面都可以用「漂亮」二字來形容的出色產品。

菊&梅&竹2DSP

——需求導向的融合型產品

菊和梅以及最近剛推出的竹2DSP都是主打內建DSP的TYPE-C插頭耳機,就當今普通使用者和入門級發燒友的使用環境來說,是更貼近使用場景和需求的產品。畢竟這年頭已經不是所有喜歡音樂的人都願意隨身帶個播放器了,甚至小尾巴也會有體積和電量方面的困擾,加上iphone如今也統一為TYPE-C插口,所以小體積低功耗的TYPE-C插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對普通使用者來說,除了聽歌同時手機不能充電之外,方便程度基本可以媲美當年手機「極為先進」的3.5mm耳機孔了。

菊作為三款DSP產品裏售價最便宜的,主打一個「價低質不低」,合金熔鑄成型的外殼,10mm復合腔體動圈,內建DSP最佳化音質。雖然這個外觀看起來比竹2更像是竹1的「親戚」,但細節處理和面板的花紋設計比竹1還是上了一個檔次。同時,菊的功能性比起傳統形態的竹和蘭明顯要強,無論是內建DSP的buff,還是MEMS麥克風,加上方便的插頭,比傳統耳機更加貼近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也能一定程度上搶走TWS的部份市場。

菊的聽感,應該說比竹和蘭都要更符合大眾的喜好,因為其在潤度、飽滿度、低頻彈性這幾個「非硬素質」的方面妥妥超過了兩位大哥——當然,這歸功於DSP對音質的最佳化,大大提升了菊聲音的親和力和部份「軟素質」,使得菊在聽感上不像前兩款產品那麽「硬核」,而是以舒適的、符合大眾口味的聲音來達到一個「出圈」的效應。就我個人曾經拿菊和竹2給幾個普通同事盲聽的經歷來看,超過一半的人認為菊比竹2好聽,這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菊的出現,至少證實了兩件事:一是內建DSP對於聲音的正向加成是毋庸置疑的,為之後的FREE DSP、梅、竹2DSP打下了基礎;二是TYPE-C插頭+麥克風+DSP的產品形態無疑是受歡迎的。

梅可以說是全系列中最為「集大成」的作品,它擁有系列最強音質、最完善的產品形態、最高端的單元配置和最精致的設計與做工。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都以為蘭才是「梅蘭竹菊」的老大,梅應該是一個產品形態更加有意思的產品,但聲音不會比蘭好,最多持平。結果我只猜對了前半句(產品形態更加有意思)卻沒想到梅在單元配置上直接來了個藍寶石動圈+平板單元的組合,把蘭的音質頭把交椅也給搶了……

現在看來,梅作為系列最後一個亮相的「壓軸」產品,擁有更「終極」的音質和產品形態也無可厚非。TYPE-C插頭+FREE DSP+三鍵式線控麥克風+雙單元兩分頻+全新設計的外觀與面板,在功能、外觀、音質層面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下面慢慢來說。

比起通體「金屬坨坨」的三個小弟,梅透過醫用樹脂腔體+3D打印和金屬面板的結合,兼顧了美觀與佩戴舒適度,並且引入了撲克牌裏的「梅花」圖案作為基礎構成元素來設計面板花紋,可謂頗具巧思。同時隨著光線變化,梅的面板會產生十分明顯的明暗反差,相當好看;唯一缺點可能就是這種亮面金屬的面板對劃痕和指紋的抗性要低於啞光的金屬表面了,日常使用還是得多加愛惜才行。

包裝方面梅不出意外地享有和蘭同等的「大號包裝盒」待遇,開啟後地結構也大同小異。在梅的配件裏最搶眼的莫過於這條FREE DSP可更換線材(梅特調版),這也是梅的「線上互動式可調DSP」的基礎;其次梅標配的這個拉鏈收納包質感和顏值簡直爆表,強烈要求水月雨後續單獨上架。

梅對我來說最特殊的地方在於打破了我的一個習慣:通常內建類似「EQ」的音訊器材,我都是能不開就不開的,因為腦子裏總會先入為主覺得「最原始的才最好聽」。但梅就像愛歐迪的MP3一樣,不調這個「EQ」的聲音淡而無味,並且一旦開啟了可調DSP這個「魔法盒子」之後,根本停不下來,比啥都不調好聽太多了!考慮到篇幅和文章內容的關系,本文並不會圍繞這個「線上互動式DSP」展開過多的介紹,但不得不說的是「MOONDROP Link 2.0」APP中,「官方配置」和「精選配置」裏提供的那些可選調音實在太有意思了,我花了整整一個星期嘗試各種調音和自己調音,並樂此不疲。官方的那些模擬其他型號耳塞的調音方案,還有下載量最高的那幾個使用者上傳的調音,能夠在不同頻段調整梅的聲音特性,能夠自己折騰出一個貼合自己聽音喜好的調音來,絕對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如果大體上忽視不同調音的差別而單聊梅本身的音質和風格,也不是不可以,畢竟再怎麽調,也改變不了耳機本身的聲音底子,就像套用「May x Solis II」的聲音配置並不會把梅變成日輪2一樣,梅的音質還是會有一個本身所處的區間。

首先,梅的音質是強於蘭的,不僅僅是因為單元配置更加強大,其聲底和調音理念也存在比較大的差異。如果說蘭是入門級有線耳機「守門員」的話,那麽梅實際上已經把自己的聲音水準上探到更高的「進階級」了。其聲音的寬松度、從容度和三頻能量分布帶來的「高級感」實際上跳脫了蘭的那種「秀肌肉」類別的高素質,更側重於均衡耐聽、寬松潤澤的聽感。換個說法的話,我認為梅是全系列裏聲音最不「水月雨」的一款產品,卻也恰恰因為這一點,憑借梅的「一機之力」把整個系列的定位拔高了一檔,讓「梅蘭竹菊」不再是一個只在入門價位搏殺的低端耳機系列。

這裏BTW一下,除了調DSP之外梅也是需要煲機的,我正常使用一周後的聲音和剛到手時已經有了巨大變化。排除DSP幹擾的話,我認為梅的中頻故意放棄了過高的密度而適當增加了厚度,營造出一種蓬松的、顆粒感較強的中頻人聲和樂器表現;低頻註重彈性而量感適中,便於維持整體的風格一致性;中高、高頻方面解析力出乎意料地不錯,毛刺感極少,亮度和樂器音色表現很棒,延伸也很出色。聲場方面這次居然弱化了邊際感,聽水月雨的耳機第一次產生了聲場「向兩邊化開」的感覺,結合本就優秀的層次感和解析力,讓梅的音質妥妥地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此外,為了更清楚地知道梅的聲音上限,我果斷拔掉了標配的這條FREE DSP線,換上ddHiFi的nyxpro,插上播放器來看看梅的硬實力,結果也印證了我對梅音質的猜想。在沒有DSP加成之後,梅的聲底和上一段描述的沒有太大變化,只是在更好的線材和更充足的驅動力之下,自身音質水平得到了充分施展,硬素質方面不僅同價位絲毫不怵,甚至可以挑戰自家更高價位的產品;並且由於寬松潤澤的聲音特性,聽感還比一些自家更高階產品要好。

竹2DSP

竹2DSP是我已經動筆寫這篇文章之後剛剛釋出的系列新品,為不影響這篇文章的釋出時間,這裏就著開箱後的第一印象簡單說幾句,具體點的後面單獨給竹2DSP做個分享。

看字尾就知道竹2DSP也是以DSP功能為賣點的,只是由於剛剛上市,APP裏還沒有太多使用者上傳的調音方案,有三種官方調音可選。從產品構成上來看竹2DSP是由竹2的腔體+帶DSP功能和麥克風的線材組成(當然肯定不是梅那條線)。聲音方面還是竹2的基礎素質,只是在可自主調音的加持下,聽感會變得更有意思起來,竹2本身偏硬朗的線條和力量感也不再是不可改變的,DSP果然是個好玩的東西,不知道水月雨後面會不會再出個蘭DSP,實作全系列「DSP」化……

小結

如今,「梅蘭竹菊」已經全部登場,其中部份型號還有了衍生的平行版本供使用者選擇,可以說水月雨在這一系列身上已經完成了初步的布局。不得不說「線上互動式DSP」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產品線發展的行程,或許水月雨自己在系列之初都沒想到這東西會這麽受歡迎。而比起傳統EQ而言,水家的DSP能夠在不損失音質的情況下實實在在地最佳化耳機的聲音,同時還大大提高了耳機的可玩性,以後除了換前端、換線、換耳套之外又多了一個「換調音」的玩法。

此外在音質層面,經歷了多款產品的蛻變,「梅蘭竹菊」已經從入門價位「硬卷」變成了追求更多玩法、更高品質的一個耳機產品系列,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系列還只是一個開始,未來的「梅蘭竹菊」還會打破自身的界限,在設計、功能、音質、內涵方面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不妨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