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超26萬億元!他們都買了什麽?

2024-02-06財經

截至2023年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26.80萬億元,全年累計新發理財產品3.11萬只,募集資金57.08萬億元;理財產品投資者數量增至1.14億個,為投資者創造收益6981億元;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占比為96.93%,較年初增加1.46個百分點……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近日釋出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3年)】(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3年,銀行理財市場穩健執行,產品凈值化轉型持續推進。

距離上一輪「贖回潮」事件已經過去一年時間,銀行理財市場正在擺脫「陰影」,產品存續規模有所回升,新發產品數量較2022年增加,投資者情緒逐步恢復。但在「打破剛兌」背景下,投資者風格偏好更趨穩健,買短期和買穩健產品成為主流,銀行理財大幅增配存款類資產……

「銀行理財業在2023年初經歷了探底調整後,下半年整體規模穩中有升,業績表現回暖,投資者對於理財產品的認可度有一定修復。」冠苕咨詢創始人、資深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周毅欽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投資者教育不斷深入,當前投資者投資理念更加理性,理財公司應對市場的各方面舉措也不斷成熟。

理財機構多措並舉促市場規模回升

2023年,銀行理財市場逐步修復,產品存續規模較當年低點(一季度)明顯上升,但尚未回升至2022年水平。【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共有258家銀行機構和31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共存續產品3.98萬只,較年初增加14.86%;存續規模26.80萬億元,較2022年末的27.65萬億元仍有下降。

2023年初,受多重因素影響,理財市場規模延續承壓態勢,一季度末規模降至25萬億元左右,為年內最低點。一年來,銀行和理財公司多措並舉應對市場變化,比如部份理財公司調整資產配置策略,推出攤余成本法以及混合法估值產品,平滑凈值波動;部份理財公司透過自購提振投資者信心;多數理財公司下調產品固定管理費、銷售服務費等讓利投資者。

「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投資者信心和市場預期。隨著理財凈值持續修復以及銀行和理財公司不斷加強與投資者溝通,銀行理財規模在波折中有所回升。」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渺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從破凈率來看,2023年銀行理財市場進一步映證了凈值修復的趨勢。招商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誌明分析稱,2023年一季度,隨著債市回暖,理財產品凈值持續修復,破凈率迅速從20%下降至5%以內,4月至6月破凈率呈現震蕩態勢,三季度破凈率有所擡升,四季度破凈率震蕩。截至2023年12月末,理財公司公募理財產品破凈率4.36%,較2022年12月20行事曆史高點(22.7%)大幅下降。

從投資者最為關心的收益水平來看,2023年各月度銀行理財平均收益率2.94%,雖然較2023一季度的水平有所下降,但較2022年2.09%的平均收益率提升。不過,仍有不少投資者反映「高收益的穩健型理財越來越少了」。

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近期銀行理財收益表現較強,但在控制存款成本、股市震蕩、有效需求不足等多因素影響下,收益中樞仍有下行壓力。高收益資產難覓,理財實際收益降幅大於居民預期,可能加大銀行理財規模增長難度。

個人投資者投資風格更偏穩健

「資管新規」釋出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種類不斷豐富,滿足了投資者多樣化的投資需求,投資者數量持續增長,2023年理財投資者數量也維持了增長態勢,其中機構投資者新增趨勢值得關註。

【報告】指出,截至2023年末,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達1.14億個,同比增長17.84%。其中,個人投資者數量為1.13億個,占比 98.82%;機構投資者數量占比略有提升,數量為134.60萬個,占比1.18%。

「機構投資者主要來自於有理財需求的企業客戶,包括部份央國企及上市公司,也包括大量的中小微企業。」周毅欽告訴記者,機構投資者數量明顯上升,說明銀行和理財公司在個人理財業務穩健發展的基礎上,正在努力挖掘對公業務潛力,進而為銀行理財業務和市場規模帶來更多的增量。

【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末,持有理財產品的個人投資者中數量最多的仍是風險偏好為二級(穩健型)的投資者,占比33.95%。風險偏好為一級(保守型)、四級(成長型)和五級(進取型)的個人投資者數量占比較年初均有所增加,分別增加2.02個百分點、0.14個百分點和0.46個百分點。

與之相對應,截至2023年末,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及以下的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 24.87萬億元,占比92.80%,規模和占比均較去年同期上升。

對此,王一峰表示,客戶風險偏好「兩極分化」延續——居民整體風險偏好仍然偏低,一級(保守型)和二級(穩健型)投資者數量合計占比穩定在五成左右;四級(成長型)、五級(進取型)投資者數量占比較上年提升。「當前理財客戶整體風險偏好依然偏低,但高風險偏好客戶占比回升,有助於後續理財公司更好地發揮多資產、多策略的配置優勢,進一步豐富含權理財產品譜系。」王一峰評價說。

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受青睞

臨近春節,兼具穩健收益和較高流動性的現金管理類理財在「年終獎理財」中脫穎而出。據普益標準數據,2024年1月份,徽銀理財、信銀理財釋出的3款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超過4%,另有27只產品收益率在3%以上。

理財「活期化」的特點在2023年銀行理財市場中日益顯著,更加符合投資者「求穩」的市場需求。【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末,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8.54萬億元,占全部開放式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為40.32%,較年初上升2.02個百分點。

另外,固收類產品仍是市場「主力軍」。【報告】顯示,截至 2023 年末,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為25.82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達96.34%,較年初增加1.84個百分點。

普益標準釋出的研究報告指出,隨著凈值化時代全面到來,經歷過「破凈潮」的投資者投資風格愈發謹慎,且更註重多元化資產配置。從銀行理財產品的新發趨勢和存續規模來看,部份投資者對短期限產品和長期限產品,也就是現金管理類產品和封閉式產品偏好均有所上升。另外,非現金管理類中的日開型產品關註度也有提升,體現出當前投資者流動性偏好增強。

「具有低波穩健特征、申贖便利的固定收益類產品成為2023年新增資金的主力。」王一峰表示,「在流動性合理充裕、國債收益率震蕩走低等因素影響下,市值法純債產品凈值表現較優,特別是短期限固收類產品客戶接受度更高,成為重要的吸金產品線,渠道端對這類產品的定位有貨幣+、活錢理財等。」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也談到,2023年中國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呈現先穩後升的趨勢。現金管理類和固收類產品在市場規模修復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增速回升的主要推動因素。

中小銀行發力代銷賽道

2023年末,浙銀理財獲批籌建,成為中國自2018年12月以來獲批設立的第32家理財公司。理財業務公司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機構隊伍的專業化、特色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2023年,理財公司的市場絕對主力地位進一步鞏固。截至2023年末,理財公司存續產品數量和金額均最多,存續產品只數1.94萬只,存續規模22.47萬億元,較年初上升1.01%,占全市場的比例達到83.85%。

不過,理財公司批設進度明顯放慢,2019年共有11家理財公司設立,2020年設立數量為9家,2021年降至2家,2022年為8家,而2023年僅有1家理財公司(法巴農銀理財)設立。至此,股份行已完成對理財公司的布局。

周毅欽表示,2023年理財公司獲批籌建步伐有所放緩,既有理財市場中主流銀行都已基本成立理財公司的原因,也與監管部門嚴把稽核關、對於理財公司設立要求趨嚴有關。「對於大多數中小銀行而言,未來很難以理財公司形式參與理財市場,建議加大對財富管理領域的賦能和轉型。」周毅欽在采訪中說。

「理財公司大規模集中設立的階段已經結束,目前處於常態化設立階段,金融監管部門按照‘成熟一家,批準一家’原則發放理財公司牌照。」董希渺表示,中小銀行應從自身發展定位和專業能力出發,理性申設理財公司。

對大多數中小銀行而言,成立理財公司難度較大,未來應如何發力銀行理財市場?對此,董希渺表示,應抓住理財產品銷售暫未對第三方開放的時間視窗,建設和完善代銷系統,培養專業的產品經理和理財顧問,大力發展理財產品及其他金融產品代銷業務,將自身打造成為「金融產品超市」,努力搶占財富管理大市場的先機。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市場有 491家機構代銷了理財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較年初增加163家。

大家都在看

力度「加倍」!重磅落地!
操作自主性不斷增強 貨幣政策「以我為主」空間充足
這家股份制銀行迎新任董事長

來源:金融時報客戶端

記者:徐貝貝

編輯:雲陽

郵箱:[email protected]

關註金融時報公眾號 看更多獨家新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