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歐盟電動車關稅表決風波:德國領銜反對,法國力挺

2024-10-08財經

2024年10月4日,歐盟關於中國電動車的關稅投票結果揭曉,這一決定無疑掀起了一陣波瀾。在27個成員國的表決中,10國同意、5國反對、12國棄權。盡管這一結果象征著加征關稅的提案獲得透過,但背後的分歧和矛盾愈發明顯,歐盟內部的裂痕甚至比想象中更加深刻。

歐盟的這一舉措,可以追溯到2023年10月。彼時,歐盟啟動了針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反補貼調查,逐漸顯露出對中國電動車產業的警惕。經過一年的調查和磋商,2024年6月,歐盟初步達成對各大中國新能源汽車廠商加征不同程度關稅的共識,最高達36.3%。10月4日的投票則是這一行程的最終確定時刻。

投票前,歐盟內部意見明顯割裂。德國直言不諱地指出,加征關稅對提升歐洲汽車行業的競爭力毫無幫助。西班牙表示不應征收此類關稅,匈牙利總理更直言此舉將摧毀歐盟經濟。各國的立場鮮明,導致投票結果獨特且引人註目:棄權的國家數目超過同意的國家。這一局面在歐盟歷史上實屬罕見,揭示出歐洲內部在應對中國電動車挑戰上的深層次矛盾。

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次無效投票。支持的國家僅有10個,少於12個棄權國家,但歐洲議會的規則機制賦予了這一票決特殊的權力。反對提案的國家需滿足兩個條件:超過15個國家明確反對,且反對國的人口占總人口的65%以上。而此次僅有德國、匈牙利、馬爾他、斯洛文尼亞和斯洛伐克五國明確反對,無論從國家數目還是人口比例來看,都未達標。

這些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使得歐盟內部份歧加劇。法國作為提案的主要推動國,一直以來都在力求透過關稅的設定,保護本國汽車產業不受沖擊。相較之下,德國憑借著強大的汽車制造實力,反對加征關稅的意願更為強烈。德國的汽車工業在全球特別是中國市場上具有重要地位,來自中國市場的巨大銷量對其極為關鍵。法國的情況則完全不一樣,法系車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較為微弱,因此法國無所顧忌地推進提案。

在這些鮮明立場之外,棄權國家顯得尤為關鍵。西班牙在7月時表現出傾向支持的意願,但隨著9月首相的訪華,這種意願有所動搖,最終選擇棄權。對此,一些分析認為,西班牙希望在中歐合作和歐盟整體戰略之間找到平衡。而西班牙的這種態度正是眾多棄權國家的一個縮影,它們徘徊於兩者之間,搖擺不定,透露出對中歐貿易的復雜態度。

中方對此的反應同樣引人關註。中國商務部明確表示,敦促歐盟透過磋商解決貿易摩擦,指出單方面加征關稅只會擾亂正常的國際貿易秩序,並將延緩歐盟自身向綠色產業的轉型。而對於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而言,電池技術的領先地位和成熟的產業鏈是其制勝關鍵。歐盟若想轉型,必須與中國開展技術和資本層面的深度合作,否則僅透過關稅壁壘無法實作產業升級。

未來的風向標在於中歐之間的進一步談判。歐盟此次投票結果雖然透過了關稅提案,但內部的嚴重分歧顯示出未來道路的曲折。對於中國來說,保持開放態度,配合調查,並提出價格承諾,無疑展現了合作誠意。如何在全球經濟和環境挑戰前找到平衡點,是雙方需要共同回答的問題。歐盟若繼續高舉保護主義大旗,引發的結果可能是自我孤立。而中評繼續推進新能源汽車的全球布局,提高技術和產品競爭力,是一次深思熟慮的挑戰。

來自歐盟內部的分歧無疑讓這一決策顯得尷尬。英國的脫歐風波尚未平息,歐盟內部的裂痕已繼續顯現。若歐盟繼續在此問題上持強硬立場,無視內部和外部的不同聲音,極有可能重蹈英國脫歐的覆轍。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各國間的相互依賴已然形成,關稅作為工具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真正的進步需要開放合作,技術共享,共同面對挑戰。

國際貿易的核心在於合作共贏。單方面的關稅壁壘只會帶來短期的保護,長期來看,必然損害整體利益。歐盟必須認識到這一點,與中國進一步磋商,探討更合理、更有效的合作模式。中方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優勢和市場潛力,是歐盟綠色轉型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中歐之間的合作,能為全球新能源產業帶來新格局,新機遇。

對話與合作永遠是解決問題的金鑰匙。面對全球經濟與環境的雙重挑戰,只有透過坦誠合作,才能共創美好未來。這次投票和未來的談判,將成為中歐關系的新篇章。讓我們期待一個更開放、更合作的時代到來。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任何隔絕和保護主義的措施都將面臨失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不僅是技術和市場的勝利,更是全球合作的典範。歐盟應放眼未來,在合作中實作共贏。期盼中歐能夠找到新的合作與發展模式,共同推動全球經濟的繁榮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