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米萊這位「電鋸狂人」上任,已經過去近半年時間了。然而,他的「休克療法」不僅沒能讓阿根廷的經濟有所起色,反而引發了一次次的罷工活動。面對這種局勢,米萊「另辟蹊徑」,當即宣布要印刷上億張萬元新鈔,就連這,也要靠中國出手。
阿根廷總統米萊
近日,阿根廷央行正式發行了面額為10000比索的新鈔,並已開始流通。這是當前阿根廷流通中,面額最大的貨幣單位,超過了之前的2000比索的最大面額。根據官方匯率,10000比索大約僅相當於11美元。
在一份聲明中,阿根廷央行表示,這批10000比索的紙幣,將簡化現金交易程式,提升交易便利性和金融體系的效率,並使貨幣流通的成本進一步降低。因此,阿根廷央行計劃在6月份實作10000比索紙幣的全面流通。同時,在今年年底的時候,20000比索的紙幣也將會逐漸進入市場,從而進一步適應阿根廷經濟狀況的變化。
近年來,阿根廷面臨著嚴峻的經濟挑戰,高度的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的問題相當嚴重。高通貨膨脹率導致貨幣價值快速縮水,居民的實際購買力大幅下降,阿根廷央行只能不斷發行更大面額的紙幣,以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市場需求。
隨著時間的推移,阿根廷發行的紙幣面值不斷增大,從2016年的500比索到2017年的1000比索,再到去年的2000比索,在面值增大的過程中,比索對美元的匯率也發生了劇烈變化,直接影響了比索的購買力。
阿根廷央行放出的10000比索紙鈔圖樣
例如,2017年首次印制時,一張1000比索的紙幣,在黑市上的價值為58美元。現在,它只值一美元。這種趨勢不僅影響民眾的日常生活和儲蓄,也對企業營運、投資決策以及整體經濟穩定性構成挑戰。
值得註意的是,印鈔並不是個簡單的活,這是一項高度復雜和技術密集型的工作,涉及多個關鍵環節和嚴格的安全措施。例如,印鈔過程中的防偽技術。現代鈔票設計必須包含多種復雜的防偽特性,確保每張鈔票難以被復制,這也是印鈔工藝中的首要任務。
另外,鈔票的紙張材料、安全管理、質素控制等環節,都不容許出現任何差錯。同時,廠商還必須在保證質素和安全的同時,盡量控制生產成本,因為大規模印鈔對國家財政也是不小的負擔。正因如此,印鈔不僅是技術和工藝的展現,更是國家安全、經濟管理和科技進步的綜合體現。
而對當前的阿根廷而言,這些技術顯然就有些可望而不可及了。因此,阿根廷第一批的7.7億張10000比索新鈔,是向中國造幣印鈔集團有限公司訂購的,在幾天前才剛剛運抵阿根廷。
此前,在阿根廷前總統費爾南德斯執政期間,阿根廷央行也曾委托中國企業印制2000比索面額的紙幣。為了應對阿根廷國內對大面額紙幣的需求增長,阿根廷央行鑄幣局還曾發起過國際招標,來采購高質素的鈔票紙,用以確保貨幣供應的穩定和安全。
但米萊如今選擇中國公司作為合作夥伴的行為,無疑是打了曾經的自己的臉。畢竟,之前米萊曾信誓旦旦地表示,絕對不會尋求與中國的進一步合作。
米萊上任時宣稱不和中國合作
然而,這種一味地加大鈔票面值的行為,雖然短期內可能減輕因高通脹導致的現金交易不便,但如果不伴隨其他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和結構性改革,不僅不能緩解阿根廷的危機,反而會帶來更大的隱患。
短期內,這種行為會加深公眾對貨幣持續貶值的預期,促使人們更快地消費或將其儲蓄轉換為外幣、實物資產等,進而加速通脹。而長期來看,過度依賴發行大額鈔票,則可能損害貨幣的信譽,降低國內外對比索的信任,影響投資和國際貿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做法只能算是飲鴆止渴。
值得註意的是,米萊政府面臨的危機還遠不止於此。就在阿根廷央行釋出公告不到兩天的時間內,阿根廷迎來了米萊上任以來的第二次全國大罷工。這次罷工由阿根廷最大工會組織勞工總聯合會發起,得到了多個工會、左翼組織和民間經濟機構的支持,形成了廣泛的反對力量,直接挑戰了米萊政府的改革措施。
此次罷工導致阿根廷公共交通系統、港口營運、超市營業、銀行服務等多個關鍵經濟領域的停擺,嚴重影響了日常經濟活動和民眾生活。阿根廷航空取消了大量航班,影響數以萬計的乘客,進一步加劇了交通混亂和經濟損失。
罷工導致火車停運
而上一次如此大規模的罷工,還是在今年的1月份,當時是米萊上台執政的第46天,也是阿根廷自1983年以來,歷屆總統任內最快出現的罷工活動。
美媒特別指出,與1月份的第一次全國性大罷工相比,此次全國罷工所引發的風險更高,所帶來的後續影響也更大,給阿根廷的經濟再次造成了重大打擊。
自從去年12月上任以來,米萊就提出了以「休克療法」為核心的一系列措施,但在實施過程中,這些措施不僅一再縮水,也並沒有給阿根廷帶來有利的改變,許多民眾為此付出了沈痛的代價。目前該國的貧困人口比例已經將近60%。
如今看來,不管是大規模印制新鈔,還是此起彼伏的罷工活動,都意味著米萊所謂的「執政大計」,並沒有迎來他預想中的局面,更沒有得到阿根廷民眾的支持。
現在,阿根廷連印鈔,都得求助自己曾經「抵制」過的中國。這已經徹底暴露出米萊政府對當前局面的無力感了。再這樣下去,阿根廷未來究竟會走向何方,恐怕將成為真正的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