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經濟到了最關鍵的時刻

2024-10-18財經

基本面決定了一個經濟體的投資、消費和就業,它更像一個結構性問題,深紮於基本盤中。

9月份,很多人的判斷是,近期短線有個牛市,但經濟基本面沒有變。

在很多稿子中,我們也常常看到經濟基本面這個詞,那麽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到底是什麽?

基本面,其實就是當下宏觀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它廣泛存在並深紮於宏觀經濟的基本盤,它不決定未來的經濟走向,但卻影響著未來經濟的方方面面,而我們的宏觀救市,也是根據基本面而定的。

而中國當下的經濟基本面,不外乎以下幾點。

01

房地產行業依然下行

根據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陸挺的預測,中國還有多達2000萬套的爛尾樓沒有得到解決。過去我們的解決方式是保交樓,透過地方和國企入股為爛尾樓兜底,這種方式的效果是非常好的,但背後所需要的資金,可能在萬億元。

而目前保交樓的進度較為緩慢,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對整個大盤起到的拉動效應,還是非常薄弱的。

這也導致,房地產依然下行。目前房地產占中國家庭財富的比重大概在60%左右,根據國外一些財經媒體的預測,房地產下行已經讓每個家庭平均財富縮水了10萬元以上,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碼。

縮水的財富,就意味著更強的儲蓄意願,地產的下行已經嚴重拖累到了消費的恢復。

地產不行,消費就很難恢復,消費沒有恢復,企業盈利就會受到挑戰,最終投資下降,新增就業崗位下降,形成了一個螺旋式的下跌。

房地產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比我們的預估還要大。

02

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8月份中國的青年失業率在18.8%,這還是剔除掉在校學生後的結果,如果按照過去的青年失業率標準,那麽這個數碼幾乎肯定在20%以上。

作為對比,今天世界上主要經濟體的青年失業率都沒有高。當然青年就業的嚴峻性,本質上也和消費密切相關,有消費才有供給,有供給才會有新增的就業崗位,當消費不足企業擴張意願不足的時候,就業端就會萎縮。

從目前的就業數據來看,這一塊的表現並不好,甚至青年失業率還有擴張的趨勢。

除了青年失業率之外,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最近幾個月也在走高。今年5月份的時候失業率還在5%,8月份的時候這個數碼上漲到了5.3%。

5.3%的失業率看起來不高,但要知道,2008年的金融危機時,中國的失業率也只有4.2%,今天的失業率已經高於2008年的時候了。

從統計局的數據來看,最近幾個月的各項失業指標,都呈現一個上漲的趨勢,情況不容樂觀。

當人們失去了工作和收入來源的時候,消費就會跟著下降,最終還會擠壓到就業端,形成一個閉環。

03

供大於求的現象現階段沒有緩解的辦法

供大於求,事實上也可以稱為產能過剩,今天我們看到的咖啡、奶茶、服裝、汽車、甚至是房子,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價格戰。

本質上,這是產能過剩帶來的。

其中又以房地產的影響最大,因為這很難透過刺激去解決。咖啡、奶茶服裝,這類行業產能過剩,只要降價的話,總歸還是會有人買單的。

但房地產不同,一旦房地產失去了投資增值的金融內容,那麽唯一剩下的就只有居住內容,但考慮到未來中國人口的下降趨勢不斷加快,房地產行業面臨的供大於求,幾乎是無解的,因為人口下降的趨勢無解,因此對那些三線城市以下的房地產而言,供大於求也幾乎是無解。

04

外部環境沒有改善的跡象

我們引入市場經濟已經四十多年了,單純地從經貿和技術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引入市場經濟對外開放,其實就是對歐美開放,就是對日韓開放。

這不是觀點,而是事實。

對外經貿關系上,對華投資前十大經濟體,幾乎都是歐美日韓,在雙邊貿易額上,盡管最近幾年東南亞和東盟追上來了,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也都是日韓歐美。

在對外開放的早期,進來的外資、技術也都是歐美,這是事實。

當然,他們也不單純是好心,投資是逐利的,技術也是為了市場,因此這是雙方共贏的結果,不存在什麽誰更占優。

但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的出口已經和全球經濟深度捆綁了,今天要是徹底和歐美斷開經貿關系,這是不現實的,但回顧這幾年的外部環境,歐美的確有很大的責任。

但對我們來說,不利也是真的不利,最近一年時間,外資撤離的速度和撤資的規模,都創下一個記錄。

僅僅是在華的日企就有上萬家,加上歐盟、美國這些經濟體的企業,這個數量和資金規模都是非常龐大的,他們對宏觀經濟起到的裨益,是我們無法忽視的。

外資為什麽撤離?

安全因素是一個方面,這幾年的外部環境的確很復雜,各種經貿關稅問題不斷交鋒,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外資的離開。

但更多的,投資收益下降,或許才是主因。

此前美元還沒有降息的時候,5個點的收益,的確可以吸引全球大部份的資金回流到美國;另外隨著中國消費本身的不足,也導致了一些外資把投資目光放在其他新興經濟體。

在多種因素的交織下,外資撤離的速度也是較快的。

05

最後一點,引導家庭更多消費而不是儲蓄,還沒有實作

這一點比較復雜,但和我們的基本面關聯可能也是最廣的。

在房地產、基建投資都不斷飽和的大背景下,從出口導向型經濟體轉型到內需主導型經濟體,這是我們近乎唯一的路徑。至少從現有的經驗來看,這是唯一的路徑。

但這條路也並不好走。

今年初耶倫訪華的時候,就公開呼籲要引導家庭更多消費,而不是更多儲蓄。耶倫給出的數據是中國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偏低,同時家庭的儲蓄率也較高,需要引導更多消費而不是更多儲蓄。

這怎麽引導呢?

其實就是構建更強的社會保障體系。

人們之所以願意更多儲蓄而不是更多消費,原因還在於不確定性和沒有安全感,哪怕失業、害怕失去收入、更害怕醫療疾病等等。

而保障民生,是減少儲蓄率的關鍵一步。

今天流傳的10萬億,5萬億的資金其中有很大一部份都是到民生行業,但眼下具體的細節也沒有出台,這個時候,由於保障體系的薄弱,宏觀經濟一旦遇到不確定性,人們沒有信心,就像驚弓之鳥一樣,家庭就會減少消費,繼而瘋狂儲蓄。

今天銀行裏一共躺著300萬億的巨額儲蓄,哪怕是在降息的情況下,一年僅僅是利息支出就高達幾千億,這對銀行系統乃至整個宏觀消費而言,都是一個巨大的風險。

宏觀經濟的基本面是什麽?

  1. 房地產下行

  2. 產能過剩

  3. 消費不足反噬就業

  4. 不確定性引發消費降級繼而增加儲蓄

那麽我們應該怎麽辦?

就像很多專家學者建議的那樣,發錢,用大規模5萬億甚至是10萬億的資金,去撬動經濟基本面,最終引導經濟高質素增長。

如何撬動呢?

就是先構建民生,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收入分配機制;先把人們的安全感和底線建立起來,然後一步步引導人們把儲蓄的錢,拿出來消費和投資。

只有先保障底線,然後人們才會看到希望和信心,最終才會敢於消費,如此,我們才算是進入到一個正軌。

發錢當然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通脹,但眼下的問題已經不是通脹不通脹的問題了,而是有可能通縮了,CPI零點幾的增長趨勢,非常微弱。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只能先解決更大的問題,通脹的負面影響,完全可以無視。

這個時候還擔憂通脹,就如同已經快做手術了,卻擔憂做手術這件事本身對人體的危害一樣;做手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更大的病癥,和做手術帶來的負面效果相比,是不值一提的。

end.

作者:羅sir,關心經濟、社會和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