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尋找重生之路,ST康美掀起29億元追償風暴

2024-03-25財經

◎ 文 【法人】雜誌全媒體記者 嶽雷

因業績造假逐漸淡出投資者視線的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ST康美,600518.SH),近期釋出兩條重磅訊息,再度掀起波瀾。該公司透過法律途徑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向昔日公司核心人物及廣東正中珠江會計師事務所(下稱「正中珠江」)發起追償,總金額高達29.48億元。同時,該公司全資子公司普寧中藥城被債權人推向破產清算邊緣。

在ST康美投資者眼中,那段驚魂往事,依然歷歷在目。曾經,「黑天鵝」留下的漣漪,仍不時在市場中蕩漾。經過漫長的沈寂與蟄伏,ST康美如今站在了嶄新的起點上,這家曾經閃耀資本市場的明星企業,易主後能否實作涅槃重生,引發市場關註與猜想。

▲圖片來源:資料圖

輝煌與沈淪

在A股記憶長河中,「康美藥業」的過往令人唏噓。自1997年創立之初,該公司在創始人馬興田、許冬瑾夫婦率領下,憑借成功研發一批國家級新藥,迅速在行業內聲名鵲起,被視作中國醫藥行業的璀璨明珠、行業翹楚。

在資本的熱捧下,「出道即巔峰」的康美藥業,在成立僅3年後便登陸A股市場,此後更以驚人速度躋身「千億市值俱樂部」,成為醫藥板塊中備受矚目的優質白馬股。

馬興田,這位昔日的草根創業者,也受益於這場資本盛宴,實作了從平凡到非凡的蛻變。一段時間以來,他的個人財富與康美藥業股價同步攀升,使他快速崛起為百億身價的「藥王」。在胡潤百富榜和福布斯「中國上市公司最佳CEO」榜單上,他的名字頻頻出現,風光無限。然而,命運的輪盤總是充滿戲劇性。就在康美藥業創立20周年之際,突如其來的「打假風暴」改變了一切。

隨著證監會調查的深入,康美藥業財務造假的真相浮出水面。經查,2016年至2018年間,該公司虛增營業收入291.28億元,虛增利潤41.01億元,虛增貨幣資金更是達到886.81億元。同時,該公司還涉嫌在年報中隱瞞控股股東及關聯方的非經營性資金占用情況,這一行為導致相關年報存在嚴重虛假記載及重大遺漏。

▲圖片來源:資料圖

資本謊言織就的神話,破滅時異常慘烈。康美藥業因財務造假案被冠以「A股史上最大造假公司」的標簽,隨之,狂風驟雨般的負面影響使得該公司迅速陷入股價暴跌、市值縮水、聲譽掃地的至暗時刻。在市場對「造假王」的嚴厲絞殺下,康美藥業的市值從逾千億元高峰墜落到不足100億元谷底,5.2萬名投資者人均損失高達27萬元。

「那段日子像是一場噩夢。」近日,曾是康美藥業投資者的王先生對【法人】記者回憶說,看著股價一路狂瀉,希望隨之破滅。「我曾經堅定看好這匹‘大白馬’,扛到最後卻血本無歸。」

就在投資者對康美藥業的未來感到絕望、以為它即將結束市場之際,轉機在2021年6月意外降臨。在當地政府積極協調下,已經「披星戴帽」的康美藥業,生產經營和資產負債被全面托管。在這場拯救行動中,廣藥集團扮演了「白騎士」的角色,透過旗下廣州神農氏中醫藥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廣州神農氏」)出資數十億元,救下了瀕臨破產和退市邊緣的康美藥業。自此,康美藥業成為廣藥集團麾下一員。同年年末,廣州神農氏主導了康美藥業的破產重整工作,使得這家被市場判了「死刑」的公司,成功清償全部債務,擺脫歷史遺留的重負。

與此同時,那起震驚全國的財務造假案迎來判決結果。時任康美藥業董事長的馬興田作為造假案的始作俑者,因操縱證券市場罪、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資訊罪及單位行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並處罰金120萬元。時任康美藥業副董事長的許冬瑾及其他11名涉案高管,因參與相關證券犯罪被分別判處有期徒刑並處罰金。證監會評價此案時表示,處理結果實作了「懲首惡」的目標。

康美藥業的「馬興田時代」至此落幕。這一時刻距離公司上市整整過去了20年,距離他成為百億富豪僅過去了7年。從此,康美藥業邁入「廣藥新康美時代」。

追償與破局

據了解,起死回生的ST康美,眼下急需找到一條能夠快速「回血」、走出困境的路徑。然而,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和歷史遺留的諸多問題,並非一件容易事。

從最新業績預告來看,ST康美2023年歸母凈利潤預計在9000萬元至1.35億元,但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其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仍為負數,且預計虧損金額高達6.5億元至9億元。值得註意的是,這已是ST康美連續第5年處於實際虧損狀態,數據凸顯出該公司面臨的嚴峻財務壓力以及「造血能力」羸弱。

此外,ST康美的全資子公司普寧中藥城近期因無法清償到期債務,被債權人推向破產清算的邊緣,令ST康美雪上加霜。盡管ST康美回應稱,普寧中藥城對其業務收入影響較小,且普寧中藥城未達到資不抵債的境地、仍有營運基礎。但市場普遍認為,如果普寧中藥城最終進入破產清算程式,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及市場的普遍擔憂,可能會對ST康美整體營運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圖片來源:ST康美公告

當下,ST康美正處於內外交困的尷尬境地。為了扭轉不利局面,公司轉變策略將目光放在追討歷史欠債上。3月22日,財經評論員鄭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決策折射了ST康美急需尋找新的資金來源,以穩定公司財務狀況的現實。」

此前,ST康美作為全國首例證券集體訴訟案的被告,曾被廣州中院判令向5.2萬名投資者賠償損失約24.59億元。該公司經過破產重整,完成了這筆巨額賠償的支付。如今,ST康美決定進一步擴大追償範圍,將馬興田、許冬瑾、邱錫偉(康美藥業原高管)與中介機構正中珠江一起列為被告,並將追償金額從24.59億元提高到29.48億元,旨在實作一次重大的「財務回血」。

在鄭宇看來,ST康美透過追討歷史欠債破解當前困局,是一種積極的嘗試。「如果能夠成功追回賠償款,相當於一次規模巨大的註資,將有助於緩解公司的經濟壓力,並為未來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時,也將為公司樹立積極的形象,向市場傳遞出重振旗鼓的訊號,以及維護投資者利益的決心。」

然而,追討歷史欠債並非易事。3月21日,北京聖運律師事務所主任王有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ST康美的追償行動具有充分法律依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證券市場虛假陳述侵權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幹規定】第二十條規定,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在組織、指使發行人實施虛假陳述後,發行人有權要求他們賠償實際支付的賠償款及相關費用。本案中,多個被追償物件在財務造假案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廣州中院在證券集體訴訟案的判決中明確了各方責任劃分標準。因此,ST康美的追償行動合法且合理。

不過,對於此次追償行動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王有銀不太樂觀:「這起案件的關鍵點在於被追償物件是否具有實際賠償能力。如果被告方並無財產可供執行,即使勝訴也可能無法真正獲得賠償。此外,法律程式本身需要時間和成本,對於陷入困境的企業來說,負擔較重。」

蛻變與重生

歷經驚濤駭浪,ST康美正處於嶄新的起點,能否成功摘掉ST帽子,不僅關系到公司的興衰榮辱,也牽動著市場的敏感神經。鄭宇對此表示:「摘帽既是企業財務狀況復蘇的標誌,也是重塑信心的必經之路。」

早在去年,ST康美向上交所遞交摘帽申請,讓市場看到了其擺脫泥潭的曙光。然而,歷史遺留的訴訟問題和盈利能力的不足,迫使該公司不得不撤回申請,暫緩摘帽步伐。這一決策在鄭宇看來,展現了ST康美管理層對現狀的清醒認知和穩健前行的策略。「ST康美面對的挑戰並不簡單,除了歷史訴訟和盈利難題的雙重壓力,還要經受市場與監管的嚴格審視。」

然而,困境之中孕育著希望。當前,中國中醫藥行業迎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政策春風和市場活力為行業發展註入強大動力。【中醫藥行業發展藍皮書(2022年)】顯示,中藥工業總營收和利潤總額近年來顯著增長,預計未來幾年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大。到2025年,中醫藥行業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8萬億元。對於謀求翻身的ST康美而言,無疑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

此外,廣藥集團的入主,為ST康美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資源整合優勢。在廣藥集團加持下,ST康美有望圍繞「廣藥新康美 天下健康美」的戰略定位,打造以中藥飲片為核心的智慧型中醫藥大健康品牌企業。這一戰略轉型,不僅有助於提升公司的市場競爭力,更有望為中醫藥行業發展貢獻新的力量。

對此,3月21日,醫藥行業資深分析師杜峰對記者表示:「盡管遭受財務造假風波沖擊,但ST康美仍是國內為數不多的中醫藥全產業鏈企業,其綜合實力在行業中依然不容小覷。」他指出,ST康美業務涵蓋了中醫藥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從前端中藥材培育種植,到中藥飲片生產制造加工,再到流通環節的中藥材貿易及零售配送,形成了完整閉環。去年,ST康美成功化解了中藥市場原材料價格暴漲的危機,即是這種全產業鏈布局模式的優勢體現。

重來不易,在這場蛻變與重生的征程中,ST康美尚需在諸多領域深耕細作。鄭宇認為,長期飽受虧損困擾,使得ST康美在與競爭對手的較量中略顯力不從心。如何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將追債的「點滴回血」轉化為內生增長的「源源造血」,進而實作企業穩健而持續的發展,成為該公司刻不容緩的關鍵命題。

編審|渠 洋

責編|王 茜

校對|張 波 張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