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背靠鎳王,他向「寧王」宣戰

2024-05-08財經

作為後入局者,瑞浦蘭鈞只有一直保持技術的領先,才能保證公司在激烈的競爭中存活下來。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孔月昕

編輯|馬吉英

頭圖攝影|鄧攀

去一線逛廠房,是瑞浦蘭鈞董事長曹輝保持至今的工作習慣。

在同事們看來,曹輝對於工作的投入,可以稱之為「廢寢忘食」。「他跟公司任何一個團隊溝通時,基本上都可以無縫對接。除了工作,想不到他還能幹什麽。」瑞浦蘭鈞技術副總裁侯敏表示。

不僅曹輝「卷」,瑞浦蘭鈞內部也在積極擁抱「內卷」——「卷」技術、「卷」價格。

瑞浦蘭鈞成立於2017年,主營動力和儲能電池,是業內最先布局「動儲結合」策略的電池廠商。其背後是世界500強、全球最大的不銹鋼和鎳生產商青山控股集團。

拼命「卷」自己的結果是,成立不到5年時間,瑞浦蘭鈞就沖進了國內電池裝機量的前十。2023年,瑞浦蘭鈞實作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排名第四、戶用儲能電池出貨量排名第二、電力儲能電池出貨量排名第四。

來源:視覺中國

另一方面,電池行業競爭也進入肉搏階段。2023年年底,二線電池企業率先將每瓦時價格殺到3字頭,全行業陷入「苦戰」。在曹輝看來,電池行業正在面臨大洗牌,有些同行今年不一定能扛住。

「誰在創新層面走得快一點,就有可能實作局部反超。」曹輝表示,「二線電池企業的競爭力也非常強,而且跟一線差距在縮小。」

不過曹輝一直不認同以「最低價格」去競爭,他希望給客戶提供一個最高性價比、全壽命周期成本最優的方案。「拼到最後不是靠品牌力,而是產品的極致性價比。」

2022年,瑞浦蘭鈞釋出了「問頂」技術,該技術增加了電池整體的體積能量密度。同尺寸之下,效能更優的「問頂」電池開啟了市場,拿到多個大客戶的訂單。

但挑戰在2023年再度加劇。市場行情劇烈變動,瑞浦蘭鈞在行銷層面的變更稍晚一步,錯失部份客戶。曹輝迅速調整公司策略,搭建市場行銷體系,「過去我們一直專註於產品,以後就要產品、市場兩手抓」。

2023年12月,瑞浦蘭鈞在香港掛牌上市。「最開始創業的時候,我們沒想過要上市,只想把產品做到行業性價比最高、能賺錢。但後來我們發現行業的玩法不一樣,上市雖然不是我們的目標,但上市可以加速實作我們的目標。」曹輝說。公司上市後,發展速度加快,很多海外客戶也更認同瑞浦蘭鈞。

不過,上市後的瑞浦蘭鈞依然面臨虧損問題。2023年業績報告顯示,瑞浦蘭鈞2023年實作收入137.49億元,同比下降6.1%;年內虧損高達19.43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31.1%,毛利率降至2.1%,目前該公司已連續4年虧損。

對此,曹輝表示,進入2024年,瑞浦蘭鈞的「失血量」在急速降低,隨著搭載問頂技術的電池產品的推廣,公司盈利能力大幅增強。

在曹輝看來,瑞浦蘭鈞這幾年一直在進步,但從大數據和優質客戶的積累、渠道力,以及產品等全方面來看,公司現在跟寧德時代還存在差距,「我們一直在向他們學習」。

從0開始創業

2017年開始創業時,曹輝39歲。「我想如果再晚一點的話,我就沒勇氣了。」曹輝回憶。

彼時,曹輝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下屬的上海航天電源總工程師,此前主要從事相關電池研發。出於工作需要以及個人興趣,他當時已經有了近10年的動力電池研發經驗,也是國內最早一批嘗試做動力電池的人。由於動力電池不是上海航天電源的主營業務,也很難實作產業化落地,曹輝有了「單幹」的念頭。

與此同時,青山集團在印尼開發的紅土鎳礦,在制造不銹鋼後會剩下大量的鎳、鈷,為了能有效回收利用這兩種金屬,董事局主席項光達想到了開發電池。在一些交流場合認識曹輝後,項光達邀請他一同創業。

2017年,也是中國動力電池行業迎來快速發展的階段,在政策推動下,各大電池廠商開始高速增長,寧德時代也首次成為全球出貨量最高的企業。

但曹輝表示,當時寧德時代強勁的發展勢頭並沒有讓自己背負太大壓力,「2017年,我創業前,寧德時代在當時看來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不過它迅速地進行了改變,近幾年基本上該補的都補上了,所以發展得很成功。但當時我們覺得,我們有自己很獨特的技術,在內控管理也不一定比他們弱,不一定幹不過它。」曹輝說。

攝影:鄧攀

創業之後,瑞浦蘭鈞的發展也仿佛坐上了「高速列車」——2017年年底公司註冊,2018年開始基建,2019年電池開始投產交付,2020~2022年的3年時間內,營收達到100多億元。對此,曹輝形容「像瘋了一樣」。在他看來,他們團隊每年都像在跑步,抵達一個小山坡後,休整一下,又開始爬坡再跑,每年都在變化。

在此期間,瑞浦蘭鈞也從只有幾個人的小團隊,發展為現在1萬多人的大公司。「2017年底,全公司一起吃年夜飯慶祝,我們只開一桌就行了。」曹輝調侃。

從產品力、渠道力等綜合實力來看,行業裏競爭力最強的電池企業依然是寧德時代,但瑞浦蘭鈞也試圖在局部領域進行「彎道超車」。「去年送樣,在很多客戶那裏,我們的測試指標已經超過了寧德時代。」曹輝告訴【中國企業家】。這背後,與瑞浦蘭鈞在2022年8月釋出的「問頂」技術密不可分。

技術革新

最初創業時,瑞浦蘭鈞基於SCL變極耳技術,成功解決了雙刀模切(用於精確切割電池隔膜或其他電池元件的高效自動化加工技術)的一個問題,這讓瑞浦蘭鈞模切的數量比寧德時代還要少一半,也沒有毛刺。「公司前兩年也是靠這個技術養活的。」曹輝說。

但電池行業的技術進步讓公司的發展越來越被動。刀模很快被機械模切取代,近兩年激光模切已經成為主流。

對於「後入局者」瑞浦蘭鈞而言,只有一直保持技術的領先才能保證公司在激烈的競爭中存活下來。

在思考技術創新時,恰好一位歐洲大客戶對曹輝提出了一個問題:「同樣的化學體系,為什麽圓柱電芯的單體能量密度要比方形的高?」

盡管曹輝用專業知識解釋了客戶的疑問,但這個話題依舊對他產生極大觸動。「圓柱雖然可以提高空間利用率,但相比較而言,方形結構才更受控,也更有優勢。」做出方形電池的想法越發強烈。

不過,對於已經發展了一百七八十年的鉛酸電池產業而言,它一直是「一蓋板、一殼、一電堆」的結構。如何打破這個傳統思維,成了曹輝等人進行技術創新最難的一件事。

曹輝想把過去的「一個蓋板」變成「幾個部件」,但改變設計就需要改變工藝和器材,乃至於改變完整結構。「現在說起來感覺很簡單,但這件事沒有提出來的時候,大家都在嚴格遵循過去的‘約定俗成’,解決這個就相當於要‘捅破兩層紙’。」曹輝解釋道。

之所以能快速打破思維定式,得益於瑞浦蘭鈞技術團隊一直以來的技術頭腦風暴。侯敏稱,大概每隔兩個月,各個部門的技術高層就會組織一次跨團隊的頭腦風暴。關於改變電池結構的問題提出來後,他們迅速組織了一場頭腦風暴會議,碰撞出了5個可行性方向。

經過3個月的摸索試驗,瑞浦蘭鈞終於找到可行方案。「發現行得通後,我們就堅定不移地把每個細節分解下去,從設計到工藝制造管控點的調整,同時我們也做了一些專利知識產權的部署。」侯敏說。

釘選可行性方案後,瑞浦蘭鈞花3年時間,才真正完善研發實驗、工藝實驗、裝備改造、生產細節等流程,期間攻克了近百項難題,才真正解決了「問頂」技術的研發生產。

攝影:鄧攀

「打個比方來說,就是過去建一個100平米的房子,空間利用率只有85%,但我現在改變了總體建築的模式,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幾的利用率,讓它裝滿了,到了頂端,就起名叫‘問頂’。」曹輝解釋。

2022年8月,瑞浦蘭鈞在北京釋出了「問頂」電池技術,該項技術透過結構創新和電化學體系最佳化,不僅使磷酸鐵鋰電池的體積能量密度達到450Wh/L,助力電動汽車續航突破700公裏,同時保證了電池的安全性和長壽命。

侯敏認為:「我們目前把方形電池做到比能量(電池儲存能量的能力)的天花板。到現在我們還在不停地突破自己的天花板,不斷創新,今年下半年,我們可能還會有更新的技術釋出。」

「問頂」技術正式釋出後,迅速吸引了很多國內外客戶的關註,也加快了瑞浦蘭鈞技術研發的速度。

而瑞浦蘭鈞也在持續加大研發方面的投入,研發費用從2019年的0.48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2.57億元。財報顯示,2023年,盡管瑞浦蘭鈞的財務虧損持續擴大,但公司依然保持了對研發的高投入,研發開支為9.91億元。

補短板

成立初期致力於構建技術護城河的瑞浦蘭鈞,幾乎完全忽視了在行銷和渠道方面的建設。

因此,盡管「問頂」技術的釋出為瑞浦蘭鈞帶來一波關註,2022年瑞浦蘭鈞甚至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但在發現「電池還能這樣做」後,同行迅速開始進行模仿。

曹輝回憶,瑞浦蘭鈞的「問頂」技術從2022年的「人無我有」,變成了2023年的「大家都有」。在產品和技術沒有比對手存在明顯優勢的情況下,服務很重要。但包括曹輝在內的全公司上下,並沒有樹立起做市場行銷和服務的意識。仍保持著原有行銷市場節奏的瑞浦蘭鈞,迅速被競爭對手的行銷和服務「打敗」了。

「早期市場人員還會向我反饋客戶的意見,如產品哪裏不好,‘問頂’出來後,我給客戶送樣,客戶裏十有八九都說好,但依然賣不出去。」曹輝說。

訂單量的減少讓曹輝等人非常著急,他去問過市場人員和客戶才知道,自己忽略的市場行銷推廣成了大問題。彼時瑞浦蘭鈞的市場人員非常少,市場部人均能做到10個億的銷售額,「盡管他們很努力了,但客戶根本服務不過來」。

曹輝了解到,這導致當時客戶想找瑞浦蘭鈞的人根本找不到,公司在服務上的口碑變差了,而且降低了瑞浦蘭鈞的行業知名度。「年代不一樣了,酒香也怕巷子深。」曹輝反思道,「一堆友商圍著我們的客戶轉,我們還‘躲在家裏’等著客戶上門,能拿到訂單才怪。」

2023年,曹輝帶領團隊開始變革,招聘行銷經理,搭建系統化的行銷體系,向華為等公司學習體系化建設,進行區域化網格化的渠道建設。「現在就是要一邊拼產品一邊拼服務,如果友商降價了,我們還死守著原來的價格不放,這是不現實的。」曹輝說。

在曹輝看來,2023年是他最重視市場的一年,去年的經歷也給到他一個很大提醒:「管理沒有哪一年不變的,每一年的主旨以及當年要做什麽都在變化。」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