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歐盟沒料到,中方反制出乎預料,訂單暴跌30%

2024-10-21財經

十月伊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稱,將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征關稅,言此乃為護其本地新能源汽車產業之舉。

出乎意料的是,中國迅速作出反應,對歐盟的白蘭地產品施行了臨時反傾銷稅,法國白蘭地行業首當其沖,訂單驟減30%。

在這場貿易爭端的帷幕之後,究竟隱匿著何種錯綜復雜的背景?其真相究竟何在?歐盟為何沒有預料到中國如此迅速的反制措施?

馮德萊恩的決策究竟能否切實助力歐盟的企業?這一問題值得深思。其決策是否真具實效,能否為歐盟企業帶來切實的益處,尚需進一步觀察。這些問題引發了外界的廣泛關註。

歐盟的決定:加征關稅保護本土企業

時間回到2024年10月初,歐盟各國代表齊聚布魯塞爾。會議的焦點是討論如何應對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進口潮。

過去幾年,中國電動汽車憑借其價格優勢和技術創新迅速占領了歐盟市場,特別是在一些價格敏感的國家,像西班牙和意大利。這使歐洲本土的汽車制造商,尤其是那些初啟轉型之旅的傳統車企,承受了相當的壓力。

馮德萊恩在會議上明確表示,歐盟需要采取更加積極的措施保護本土企業,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

這不僅僅是關乎經濟利益的問題,還涉及到歐盟的「碳中和」戰略。她覺得,唯有加征關稅,方可切實遏制中國電動車的進口,從而為本土企業提供更多的喘息之機。

於是,歐盟成員國展開表決,最終以占據絕對優勢的票數,成功透過了一項草案。草案表明,自 2024 年 11 月伊始,針對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將加征多達 20%的關稅。

馮德萊恩在隨後的一次新聞釋出會上表示,這項措施是「必要的」,並堅稱這是為了防止中國車企對歐盟市場的「沖擊」。

中國的迅速反擊:白蘭地行業首當其沖

歐盟一方或許未曾料到,中國的反制舉措竟幾乎瞬間降臨。其速度之快,令其猝不及防,彰顯了中國捍衛自身權益的決心和力量。

數日後,中國商務部發表聲明稱,將對歐盟的白蘭地產品采取臨時反傾銷舉措,稅率竟高達 30%。

訊息一經傳出,法國的白蘭地行業瞬間深陷困境。其發展態勢急轉直下,面臨諸多嚴峻挑戰。中國乃是法國白蘭地的重要出口之地,每年法國白蘭地出口額中,超四分之一皆源於中國市場。

政策的頒布給法國的白蘭地生產商帶來了沈重的沖擊,使其陷入困境,發展遭遇巨大阻礙。

據法國白蘭地協會的數據,自中國宣布反傾銷稅以來,法國的白蘭地訂單減少了30%。法國西南部的白蘭地生產地區,當地酒廠的負責人表示,他們的銷售額在一周內急劇下滑,許多長期合作的中國買家取消了訂單。

有酒廠主無奈地表示:「我們根本沒想到中國會反應得這麽快,這對我們的打擊太大了。」

歐盟的反制措施顯然激怒了中國,白蘭地行業只是第一個受到沖擊的領域。中國還表示,正在考慮進一步的反制措施,可能會涉及更多的歐盟產品。

這讓歐盟各國,尤其是那些與中國有著緊密貿易聯系的國家,如德國和意大利,感到深深的擔憂。

面對中國的反擊,歐盟內部開始出現不小的分歧。法國政府立即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如何應對白蘭地行業的困境。

法國政府承諾,將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為白蘭地生產商提供財政補貼和降低國內稅負。這些措施是否能在短期內挽救法國白蘭地行業,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歐盟其他國家的企業也開始感到壓力。德國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和意大利的奢侈品行業都對中國市場有著高度的依賴。

他們擔心,自己可能會成為中國下一輪反制措施的目標。一些德國企業已經開始向政府施壓,要求重新審視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政策。

【德國經濟周刊】報道稱,德國的汽車制造商已經對馮德萊恩的決策表達了不滿。他們認為,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關稅並不能真正幫助本土企業,反而會引發中歐之間更大的貿易沖突,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德國的出口行業。

面對各方的質疑,馮德萊恩依然堅持自己的立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她再次強調,加征關稅是為了保護歐盟的汽車產業,並否認政策是為了配合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封鎖。

歐盟內部的一些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的電動車實際上並沒有對歐盟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構成實質性威脅。

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2022年歐盟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份額為19%,而在2023年,數碼僅下降了1個百分點,至18%。

顯然,中國車企的進入並沒有對歐盟市場造成太大的沖擊。相反,歐盟車企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自身的高制造成本和技術瓶頸,而非外部競爭。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馮德萊恩的這項政策更多是出於政治考慮,而非經濟現實。她希望透過舉措向美國表明,歐盟願意在對華政策上與其保持一致。這一決定卻讓歐盟的企業,尤其是那些依賴中國市場的企業,陷入了困境。

中歐貿易戰的持續升級

隨著中歐之間的貿易爭端持續升級,雙方的經濟關系也變得愈發緊張。據估算,這場貿易戰可能會影響到超過150億歐元的雙邊貿易額。

而原計劃的中歐第九輪貿易談判也因雙方的對立情緒而變得撲朔迷離。雙方都在等待對方先做出讓步,但目前來看,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更令人擔憂的是,歐盟對中國的出口正在持續下滑。數據顯示,過去三年裏,歐盟對中國的出口已經下降了30%。

僅2023年上半年,歐盟對華出口同比減少了28%,其中受影響最嚴重的行業包括汽車、機械器材和化工產品。

這些行業都是歐盟的傳統強項,而中國的反制措施可能會進一步削弱它們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

有傳言稱,中國可能會在十一月進一步推出新的反制措施,目標可能是歐盟的高附加值行業,尤其是科技和機械器材領域。

這些行業是歐盟對華出口的重要支柱,特別是德國的機械器材行業,每年對中國的出口額超過200億歐元,其中35%的市場都在中國。

中國的策略非常明確:透過精準打擊歐盟的關鍵行業,迫使歐盟政府在談判中讓步。同時,中國也在向歐洲企業傳遞一個訊號,即如果他們不願意被卷入這場貿易戰,現在還有機會「自救」。不少歐洲企業已經開始與中國接觸,希望能夠避免成為這場沖突的犧牲品。

隨著中歐貿易戰的不斷升級,歐盟內部的分歧也愈發明顯。一些企業已經公開表達了對歐盟政策的不滿,認為政府的強硬立場正在損害他們的利益。這讓馮德萊恩和歐盟各國政府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的企業界紛紛要求政府重新審視對華政策,尤其是在加征關稅的問題上。一些企業甚至威脅,如果歐盟繼續采取敵對政策,他們將不得不將部份生產線轉移到其他市場,以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

貿易戰的未來走向

當前的局勢看似緊張,但中歐之間的合作大門並沒有徹底關閉。中國在多次公開聲明中表示,願意透過對話解決分歧,但絕不會接受「強迫性」的條件。歐盟方面也意識到,繼續加劇貿易沖突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有分析指出,未來幾個月內,雙方可能會在某些領域達成妥協,尤其是在綠色能源和科技創新方面。

這些領域是中歐共同的利益點,如果能夠找到合作的平衡點,中歐貿易關系或許能夠逐漸回到正軌。

結語

馮德萊恩及其團隊原以為透過加征關稅能夠幫助歐盟的本土企業獲得更多的有利競爭,但現實卻遠非如此。

中國的迅速反擊讓歐盟措手不及,法國白蘭地行業的困境只是中歐貿易爭端的冰山一角。

未來的幾個月,對於中歐雙方來說,將是至關重要的談判視窗期。如果雙方能夠在談判桌上找到共同點,中歐貿易關系有望得到修復;但如果沖突繼續升級,歐盟的經濟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資訊來源: 【歐洲經濟觀察】(2024年10月釋出),【德國之聲】(2024年10月)。

【財新周刊】(2024年10月釋出),【德國經濟周刊】(202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