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江蘇省的劉海斌夫婦在整理母親黃小妹的遺物時,意外在一個塵封已久的鐵盒中發現了一張面額高達600萬元的存單。
這張dated至1994年的存單,瞬間點燃了夫妻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然而當他們滿懷希望走進江陰農商銀行時,卻不曾想到這將引發一連串令人始料未及的事件。
從銀行的質疑到警方的介入,再到漫長的法律訴訟,這張小小的存單竟然徹底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究竟是天降橫財還是一場騙局?讓我們一同揭開這個塵封多年的謎團。
2015年春天劉海斌和妻子徐紅葉回到江蘇老家,原本只是為了整理亡母黃小妹的遺物。誰料在翻找一個老舊鐵盒時,竟然發現了一張面額驚人的存單。
那一刻夫妻倆的心情猶如坐上了過山車,既驚喜又困惑。
劉海斌作為銀行從業人員,第一反應是難以置信。他仔細端詳著這張dated至1994年2月17日的存單,手指微微顫抖。
"六百萬?"他喃喃自語眉頭緊鎖。
徐紅葉則回想起婆婆生前的種種,突然靈光一閃。"會不會是炒股賺的?"她興奮地說"記得婆婆那時候特別熱衷股票市場。
"這個猜測讓夫妻倆眼前一亮,似乎找到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由於工作繁忙劉海斌不得不先行返回成都。臨行前他再三檢查了存單的細節。"有銀行公章還有母親的簽名,應該是真的吧?"他自言自語道心中既期待又忐忑。
最後他將存單鄭重其事地交給妻子,囑咐她務必小心處理。
徐紅葉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江陰農商銀行。她本以為很快就能兌現這筆巨款,卻不料銀行工作人員的反應讓她大失所望。
"需要原件才能驗證,"工作人員冷淡地說,"影印件無法確認真偽。
這個回答讓徐紅葉既沮喪又困惑。她開始意識到事情可能沒有想象中那麽簡單。帶著滿腹疑問她再次返回家中,小心翼翼地取出存單原件。
第二天徐紅葉再次來到銀行,這次她帶來了原件。銀行接收了存單,並出具了一份證明。徐紅葉長舒一口氣,以為終於要塵埃落定。
然而當她滿懷期待地等待結果時,銀行卻始終保持沈默。
日復一日徐紅葉的心情從期待變成了焦慮。她不斷給銀行打電話詢問進展,卻總是得到模棱兩可的回答。最終她不得不求助於遠在成都的丈夫。
這個意外發現的存單,本應給劉海斌家庭帶來驚喜,卻意外地成為了一個難解的謎題。夫妻倆萬萬沒想到,這僅僅是一系列復雜事件的開端,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面等著他們。
劉海斌接到妻子徐紅葉的電話時,正在成都的銀行忙碌。妻子焦急的聲音讓他心頭一緊,預感到事情可能出了岔子。
作為資深銀行從業人員,他深知存取款業務通常不會拖延如此之久。這種反常的沈默,往往意味著存單可能存在問題。
這句話如同晴天霹靂,劉海斌感到天旋地轉。他極力辯解道:"這是我母親的遺物,怎麽可能有問題?"然而行長接下來的話更是讓他如墜冰窟。
"根據我們的初步調查,"行長緩緩道來"這張存單上的字跡模糊不清,而且與我們的歷史記錄不符。更重要的是我們的電子系統中沒有這筆存款的任何記錄。
劉海斌的大腦飛速運轉,試圖找出合理的解釋。然而還沒等他理清思路,更大的打擊接踵而至。江陰市公安局介入了調查,以"涉嫌偽造金融憑證"為由對劉海斌展開調查。
一時間劉海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不斷往返於公安局,試圖證明自己的清白。每次問詢都讓他精疲力盡,卻又無法自證。
他反復強調這是母親的遺物,絕無造假可能但似乎無人相信他的解釋。
雪上加霜的是劉海斌供職的銀行得知此事後,立即對他采取了停職措施。這一決定如同重錘,徹底擊垮了劉海斌的心理防線。
他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會因為一張意外發現的存單,陷入如此窘境。
在這段艱難的時期,劉海斌夫婦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他們不僅要面對來自警方的質詢,還要承受社會輿論的壓力。
鄰裏間的竊竊私語,親友的疏遠都讓他們感到孤立無援。每一天他們都在煎熬中度過,既要竭力證明自己的清白,又要維持日常生活的正常運轉。
然而越是艱難劉海斌越是堅信自己沒有做錯什麽。他開始仔細回憶母親生前的點點滴滴,試圖找出這筆巨款的來源。
母親是否真的在股市上賺到了大錢?還是有其他未知的收入來源?這些疑問不斷在他腦海中盤旋。
同時劉海斌也開始研究相關法律,為可能的訴訟做準備。他翻閱了大量的法律文獻,咨詢了多位律師朋友。盡管前路未蔔但他決心要透過法律途徑還自己一個清白。
徐紅葉也沒有放棄。她四處奔走尋找可能知情的親友,希望能找到有關母親這筆存款的蛛絲馬跡。然而她的努力似乎都石沈大海,沒有人能提供有用的資訊。
就在這樣的壓力和困惑中,劉海斌夫婦度過了漫長而艱難的日子。他們既要應對警方的調查,又要面對銀行的質疑,還要承受來自社會的異樣眼光。
但他們始終堅信,真相終將大白於天下。隨著調查的深入,案情變得越發撲朔迷離,而更多的挑戰還在等待著他們。
為了查明真相那張命運多舛的600萬元存單被送至西南政法大學的法醫鑒定中心。劉海斌夫婦懷著忐忑的心情等待結果,希望能借此洗清嫌疑。
然而2016年終於出爐的鑒定報告不僅沒有厘清疑雲,反而讓案情愈發撲朔迷離。
鑒定專家指出存單存在三處可疑之處。首先存單上的簽名模糊不清,難以辨認真偽。其次核查章內的數碼幾乎無法辨識,仿佛被歲月抹去了痕跡。
最令人不解的是,存單上的公章並非江陰農商銀行的印章,而是江陰市夏港信用社股金專用章。這些發現如同一盆冷水,澆滅了劉海斌心中僅存的希望。
面對這些質疑劉海斌感到既困惑又無助。他不禁捫心自問:"難道母親真的留下了一張假存單?還是有人在中間做了手腳?"這些疑問如同一團亂麻,讓他夜不能寐。
與此同時江陰農商銀行也提出了自己的質疑,進一步加深了案件的復雜性。
首先銀行稱這種存單款式是1995年才開始使用的,而存單上的日期卻是1994年。這個時間差異讓人不得不懷疑其真實性。
其次銀行表示自1992年就已啟用電子存款系統,但在數據庫中卻找不到這筆巨額存款的任何記錄。
最後銀行認為1994年600萬元無疑是一筆驚人的巨款。
這些質疑如同一把把利劍,直指存單的真實性。
隨著調查的深入,這起原本簡單的存單兌現案件,逐漸演變成了一個充滿懸念的謎題。劉海斌意識到要還原真相,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他依然沒有放棄,決心要查個水落石出。
面對重重質疑和不利證據,劉海斌決心透過法律途徑尋求真相。2015年他正式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江陰農商銀行歸還存單原件,並支付600萬元本金和累計超過200萬元的利息。
這一決定標誌著這場關於存單真偽的拉鋸戰正式進入法律程式。
然而首次判決結果令劉海斌大失所望。法院駁回了他的訴求,認定存單存在重大疑點。這次失敗對劉海斌來說無疑是一次沈重打擊,但卻沒有動搖他追尋真相的決心。
相反它更加堅定了他繼續戰鬥的信念。
在這漫長的訴訟過程中,劉海斌付出了巨大的經濟和精力代價。僅訴訟費用就高達6萬多元,對於一個已經失業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筆巨款。
但他始終相信只要堅持下去,真相終將大白於天下。
讓劉海斌感到不解和憤怒的是,江陰農商銀行在收到西南政法大學的鑒定報告後,竟然聲稱已經銷毀了那張600萬元的存單原件。
這一舉動不僅讓劉海斌失去了關鍵證據,也更加堅定了他繼續追查的決心。
盡管屢屢受挫劉海斌仍然沒有放棄。2021年在經過了長達6年的法律爭戰後,他再次提起上訴。這一次他的訴求依然是要求銀行歸還存單原件並賠償損失。
面對法官劉海斌聲音沙啞但堅定:"我不是為了錢,我只是想還原真相,還我和母親一個清白。
這場曠日持久的法律戰役不僅消耗了劉海斌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也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他失去了工作家庭關系變得緊張,甚至有人開始質疑他的動機。
但即便如此劉海斌依然堅持著自己的信念。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案件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註。有人同情劉海斌的遭遇,認為他是銀行系統漏洞的受害者;也有人質疑他的動機,認為他可能在試圖詐騙。
無論如何這個關於600萬元存單的故事,仍在繼續上演真相似乎仍被迷霧籠罩。
當記者將麥克風遞到劉海斌面前,詢問他為何如此執著時,這位歷經滄桑的中年男子眼中閃過一絲復雜的神色。"我並非貪圖財富,"劉海斌聲音低沈而堅定,"我只是想弄清楚母親未能告訴我的事。
"他坦言從未預料到一張存單會引發如此漫長而艱難的抗爭。
支撐劉海斌繼續前行的,不僅是對母親的信任,更是洗刷冤屈的決心。這場持續多年的官司不僅耗盡了他的積蓄,也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然而他依然堅持著,希望有朝一日能還原真相,還自己和母親一個清白。
劉海斌的經歷在社會上引發了廣泛的討論。有人質疑他的動機,認為他可能在試圖欺騙銀行;也有人同情他的遭遇,認為他是金融體系漏洞的受害者。
無論如何這個關於600萬元存單的故事,依然在繼續上演,真相似乎仍被重重迷霧籠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