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磋商中,中企私下妥協歐盟,商務部:扛壓方顯英雄本色

2024-10-17財經

10月4日,歐盟委員會釋出了一個重大決定:自10月31日起,對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17%至36.3%的反補貼稅。

歐盟認為對中國汽車征收關稅是保護本土車企應對中國電動車產業崛起的直接舉措。

然而,就在中歐雙方就此進行磋商之際,歐盟在私下裏的舉動,實在令人無奈。

據中國商務部10月12日釋出的聲明指出,歐方在與中方磋商的同時,又與部份企業單獨進行價格承諾談判。

在我與歐盟的談判處於關鍵時刻,部份中國企業迫於壓力,竟然在私下裏單獨與歐盟接觸,試圖尋求個別妥協。

這一行為引起了中國商務部的強烈不滿,並行出了正式警告。

那麽,談判是如何演變到這種地步的?中國企業與歐盟進行私下接觸究竟意味著什麽?歐盟采用了哪些策略?

«——【·歐盟決定加征反補貼稅·】——»。

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征收反補貼稅的決定並非一時興起,而是經過深思熟慮、早有預謀的應對措施。

自2023年10月起,歐盟委員會便展開了對中國電動車的調查,認為中國政府對本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提供的補貼造成了這些車輛在歐洲市場上的不公平價格優勢。

中國企業在電池技術及供應鏈方面表現出的強勁競爭力,給歐洲本土車企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是歐洲對中國電動車征收反補貼稅的根本原因。

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歐洲市場的占有率不斷提升,歐洲的貿易保護主義也開始慢慢擡頭。

法國總統馬克龍直言,歐洲必須減少對中國制造的依賴,以防止其本土產業被「壓垮」。

最終,歐盟決定采取反補貼稅的方式,透過加征關稅來削弱中國電動車的價格優勢。

歐盟內部就對華加征關稅的決定展開了激烈爭論並出現了明顯分歧。

10月4日,歐盟成員國對此進行了投票表決,盡管最終成功獲得透過,但投票結果清楚地體現了歐盟內部的矛盾和不一致。

10票贊成,5票反對,12票棄權,這個結果清楚地表明了歐盟在面對中國電動車議題時所持的不同立場。

支持加征關稅的國家主要以法國為代表,他們認為這是保護本土產業的必要手段;而反對加征關稅的國家,比如德國和匈牙利,則認為這違背了全球自由貿易原則。

德國的大眾、寶馬和戴姆勒等車企也對加征關稅表示不滿,認為這種措施會削弱全球合作,從而損害歐洲車企的長期競爭力。

«——【·積極磋商與反制措施並舉·】——»。

我方針對歐盟的加稅決定迅速作出了反應。

早在歐盟正式宣布加稅之前,中國便開始積極與其展開磋商,力求透過對話化解爭端。

中國提出了一項折衷方案,建議將出口到歐盟的電動汽車價格設定為不低於3萬歐元(約23.2萬人民幣),以此換取歐盟免除反補貼稅。

然而,歐盟並未接受這一建議,他們認為中國電動車的價格優勢非常明顯,即使設定價格下限,也無法有效保護歐洲本土車企。

9月初,中國采取了反制措施,正式宣布對歐盟出口到中國的白蘭地等商品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這對中國白蘭地生產商,特別是幹邑地區的酒企產生了直接影響,激起法國國內的強烈反對。

此舉被視為對歐盟加征關稅措施的直接回應,引發了法國國內的強烈抗議。

盡管如此,中國依然致力於透過磋商化解問題,中國商務部和機電商會代表整個電動車行業與歐盟進行了多輪深入談判,努力為行業爭取最有利的結果。

然而,雙方在核心問題上的僵硬立場使得談判進展並不順利,導致雙方始終未能達成共識。

«——【·私下接觸中國企業·】——»。

在磋商陷入僵局的背景下,歐盟采用了一種頗具爭議的策略,旨在制造中國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分歧。

10月初,歐盟開始秘密接觸部份中國電動車企業,試圖透過與個別企業達成價格承諾協定,繞過中國政府的整體談判框架。

歐盟希望借此削弱中國政府在談判中的整體實力。

至於具體細節,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一些中國公司,尤其是那些嚴重依賴歐洲市場的公司,擔心高額關稅會對其市場份額造成嚴重影響,因此開始考慮與歐盟單獨達成協定。

對這些公司而言,盡快解決關稅問題、保持市場競爭力是當前的首要任務。

然而,這一舉動激起了中國商務部的強烈反應。

10月12日,中國商務部正式發出警告,指出歐盟在與中國進行整體磋商的同時,卻在背後與部份中國企業進行單獨的價格承諾談判。

商務部要求歐盟停止這種「小動作」,否則可能會影響到整體談判的結果。

這種做法明顯破壞了磋商的基礎和雙方的互信。

中國商務部的警告還特別強調,那些試圖與歐盟私下接觸的中國企業,必須以國家和行業的整體利益為重,避免因個人利益而影響中方在整體談判中的布局。

中國政府堅定地表示,將繼續在國際貿易中維護公平競爭的原則,並且已準備好應對歐盟加征關稅的措施。

對於某些中國電動車企業而言,面對歐盟的關稅威脅,市場現實仍然是不容忽視的壓力。

近年來,中國電動車品牌在歐洲市場取得了顯著成功,特別是在中高端市場,已經贏得了相當一部份歐洲消費者的認可和青睞。

一旦歐盟征收高達36.3%的反補貼稅,這些企業的成本將大幅上升,導致它們被迫提高在歐洲市場的售價。

這可能會導致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價格優勢迅速消失,從而影響市場份額,給企業造成巨大打擊。

因此,一些企業選擇與歐盟進行私下接觸,試圖透過妥協來避免關稅的沖擊。

據悉,一些中國電動車企業在與歐盟的談判中已經做出了讓步,願意接受一定的價格上漲,以換取歐盟部份取消反補貼稅。

這些企業的妥協顯然是出於自保的考慮,但在國內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和其他相關行業協會均對此表示擔憂,認為這些企業的單獨談判可能削弱整個行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歐盟與中國在電動車領域的爭端將持續發酵,未來走向仍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歐盟的立場似乎難以改變,尤其是在法國等主張加稅的國家的強烈推動下,歐盟欲透過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來為本土車企爭取更多的市場空間。

另一方面,盡管中國展現出極大的誠意,渴望透過對話解決問題,但面對歐盟的強硬態度和分化策略,談判的難度正在不斷加大。

部份中國企業私下采取的妥協行為不但未能簡化談判的復雜性,反而可能使中方的整體立場變得更加微妙。

如果歐盟不肯讓步,未來雙方的磋商將繼續進行,但中歐之間可能將面臨進一步的貿易糾紛。

中國可能采取更多反制措施,擴大對歐盟出口商品的反傾銷範圍,甚至對歐盟出口到中國的燃油汽車實施更嚴格的限制措施。

這將給歐洲車企帶來更大的壓力,尤其是那些在燃油車領域逐漸衰落的大型企業,因為他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結語·】——»。

中歐電動車爭端不僅僅是普通的貿易糾紛,更是涉及技術、產業和全球市場格局的一場深刻較量。

歐盟試圖透過加征關稅來保護本土車企的行動,引發了中國的強烈不滿和回擊,在整個談判過程中,兩國的每一個決策都充滿了復雜的利益考量和艱難的選擇。

在這場談判中,歐盟試圖離間中國企業和中國政府的策略激起了中國的強烈反應,而中國企業的部份妥協行為也讓局面變得更加錯綜復雜。

這場爭端的結局不僅將影響中國與歐盟的電動車市場格局,還可能對全球汽車產業的未來走勢產生深遠的 echo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