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潮評丨給現金支付留一席之地

2024-05-15財經

潮新聞客戶端 評論員 朱浙萍

圖源視覺中國

一段時間以來,拒收現金現象時有發生。中國人民銀行5月14日對外公布,2024年1月以來,中國人民銀行依法對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赤峰市松山區分公司等7家拒收人民幣現金的單位及相關責任人作出經濟處罰,對單位的處罰金額從3000元至5.5萬元人民幣不等。這一舉動釋放鮮明訊號:公眾自主選擇支付方式的權利不容侵犯,要堅決向「現金歧視」說不!

近年來,隨著國內移動支付技術發展,從掃碼付款到刷臉消費,出門不帶現金已成為常態。然而,時代列車雖快,也不該把任何人拉下。現實中,還有不少人群,特別是老年人有著使用現金的習慣,無論於法於情,拒收現金都背離了一個文明社會該有包容和溫度。

拒收現金,看似小事,實則違法。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以人民幣支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另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20第18號)要求,各類主體均應尊重公眾支付方式的選擇權,不得采取歧視性或非便利性措施排斥現金支付,造成「數碼鴻溝」。

事實上,除了直接拒收現金,有的地鐵站售貨機紙幣投入口貼著「不支持紙幣及硬幣」,有的景區只有網上預約而關閉了現場購票視窗等,這些「挖溝」行為,都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暴露相關主體法治意識和服務意識的淡漠。

不禁要問,這些經營戶哪來的「現金歧視」?梳理他們拒收現金的理由,從「無法找零」「沒有保險櫃」「現金容易遺失」到「不接受拆分支付」「商業模式創新」等不一而足。背後真實的目的,無非是一些商家為了圖省事,壓縮成本,為了自己的「小算盤」忽視社會效益「大賬本」。

值得註意的是,近日媒體調查發現,除了一般商業場所,全國多地政務服務中心都有明確拒收現金的現象,工作人員給出的解決方案,大多是找年輕人幫忙繳費。政務服務中心帶頭拒收現金,帶來的不良示範效應更加值得警惕。

近年來,各地大力推進數碼化改革,讓數據代替民眾「跑腿」,確實提升了民眾的辦事效率和獲得感。但作為公共服務機構,更要確保服務供給的平等性和公平性,顧及不能使用智能器材的少數群體,若只要效率忽略溫度,就背離了數碼化轉型的便民初衷。

破除人為制造的「支付壁壘」,需要有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中國人民銀行表示,將持續開展拒收人民幣現金整治工作,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人民幣法定貨幣地位。在此背景下,一些商家不要想著「頂風作案」。消費者也要增強維權意識,對拒收現金的行為敢於說「不」,與有關部門一起共同睜大「監督之眼」。

總之,數碼支付萬般便捷,也不能把現金支付當成「棄子」。從維護人民幣的順暢流通,到捍衛人們選擇支付方式的權利,再到推進社會適老化改造,無論從哪個角度,都必須給現金支付留一席之地。尤其一些公共服務機構,當帶頭作出表率。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