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張江之星」閃耀時

2024-02-19財經

編者按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建設全球科創中心、孕育城市創新「核爆點」,上海必須堅持服務賦能,聚焦初創企業所需,讓更多創新能力強、成長空間大的企業脫穎而出、發展壯大。

張江高新區作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主戰場,自2021年起著力實施「張江之星」企業培育,聚焦上海三大核心產業領域和特色產業領域,著力強化企業賦能,不斷提升服務能階,最佳化打造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

「聚是燎原火,散是滿天星。」兩年來,領軍型、成長型、潛力型企業三重「星光梯隊」初具規模,在「把基礎研究和套用開發結合起來、把底層技術和市場前景結合起來」的道路上積極探索、創新突破。

「‘張江之星’閃耀時」欄目將在張江高新區的科創「星圖」上,近距離探訪一顆顆正蓄力迸發耀眼創新光芒的企業之星。

創新藥一定要賣得很貴?做過醫生、從事藥物研發30年的劉彥君並不這麽認為。

五年前,他來到寶山區北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園創立寶濟藥業(英文名Bao Pharma),就是希望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以更低廉的成本生產出基因工程難以生產的藥物,最大範圍惠及患者。

五年後,寶濟已成為寶山區生物醫藥領域合成生物學企業的龍頭。劉彥君希望,再過五到十年,寶濟要成為上海乃至中國合成生物學生物醫藥領域的龍頭企業,「寶山有個Bao Steel(寶鋼),在改革開放前40年鼎鼎有名。希望未來40年,Bao Pharma能夠成為寶山的一張名片」。

醫者做藥

創新首先要解決臨床急需

師從「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劉彥君曾是一名臨床醫生。目睹臨床上有些疾病,手術也救不了,他在上世紀90年代赴海外求學,轉向藥物研發,希望普惠更多患者。

2001年回國之後,他先後在復旦張江、上藥集團從事新藥研發,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做創新藥,不能只從論文裏找靶點,做「書呆子」新藥,也不能跟於人後做「緊跟式創新」,而是要首先考慮解決臨床之急需。

2019年,54歲的劉彥君決定創立寶濟藥業,希望用十年時間,踐行自己的這一理念。寶濟創立之初,就選定了兩個研發方向,一是重組人透明質酸酶皮下輔助輸液平台,一是重組IgG降解酶。

曾經奔波於醫院的門急診科室,劉彥君洞察到一些經常被新藥研發者忽視的「臨床急需」——輸液介質。別小看「掛鹽水」的這瓶溶液,改進好了,可以節省大量醫療資源、大大提升患者與家屬的就醫體驗。

在當醫生時,劉彥君就曾思考,醫院輸液室為何總是擁擠不堪?因為病人輸液時間動輒一兩個小時,甚至長達五六個小時。尤其新興的抗體藥物的靜脈輸液,往往需幾小時才能完成給藥。例如,傳統方式輸入抗體藥物CD38需要3至7小時,如果改用透明質酸酶皮下給藥,可能只需十幾分鐘就可完成。不僅患者和家屬少吃苦頭,還大大減輕了護士的工作量。」劉彥君透露,目前該產品已完成臨床Ⅲ期,寶濟正在與國內外抗體藥物企業合作,幫助抗體藥物開發安全性更好、便利性更佳的皮下給藥方案。

重組免疫球蛋白(IgG)降解酶同樣是寶濟從臨床需求出發的一個獨具慧眼的選擇。當大多數生物醫藥研發企業將目光緊盯各種抗體的時候,寶濟卻選擇研發抗體的降解酶。「這是因為我們看到在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中,有很多希望抗體暫時‘離場’的套用場景。」劉彥君認為,做藥只想著靶點和適應癥,創新的格局就小了,而從醫療中實在而真切的套用場景出發,才能精準捕捉具有大量市場需求的藥物創新目標。目前,該專案已完成臨床Ⅰ期,國際上開發類似產品的,僅有一家瑞典企業,而且寶濟開發的是二代低免疫原性的安全改良藥物。

合理回報

把「難做」的藥做便宜

市場需求巨大,是否意味著藥企可以定高價、發大財?劉彥君認為,醫藥是個特殊的行業,「寶濟只求合理的市場回報」。

與西方高定價支撐的醫藥體系不同,中國的醫保支付體系決定了在中國研發的藥物要讓更廣大人群負擔得起。因此,寶濟從新藥研發之初,就想盡辦法用更優的技術手段、更具規模的生產方式,來降低新藥的成本。「這樣即便把藥價降到白菜價,藥企也照樣能掙錢,這樣才更符合治病救人的本質。」劉彥君說。

這句看似合情合理、平平無奇的話,真要做到卻需要下決心敢啃「硬骨頭」。眾所周知,新藥研發的「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要做到低成本就必須開拓新技術。

「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手段,開發常規基因工程難以表達的藥物」就是寶濟的一條重要發展路線。從工程技術上看,抗體藥物的研發相對比較容易實作,然而透明質酸酶和IgG降解酶的表達就相對困難,而且表達量非常低,因此就需要對底盤細胞進行改造,並不斷嘗試,才能實作高產量、低成本的目標。

合成生物學新藥研發離不開人工智能(AI)系統的套用。早在數年前,寶濟就開始介入AI藥物設計領域,並在成都投資成立AI藥物設計公司。去年,公司還申請到政府支持的相關AI藥物設計專案。

不掙快錢

要做生藥界的「華為」

與敢啃「硬骨頭」相關聯,就是坐得住「冷板凳」。劉彥君為寶濟藥業設定的目標是「做生物醫藥界的華為」。

不追熱點、紮實深入一線調研,寶濟用最樸素的方式應對跌宕起伏的生物醫藥資本市場——時刻回視寶濟的制藥初心「透過規模化的制造來滿足更多患者的需求,做讓人人都能負擔得起的新藥」。

「我們的定位是在上海做出更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透過小規模大批次,將單個細胞表達目的蛋白藥物的產量提高10倍、20倍,從而使得能耗和綠色低碳都能達到先進的標準要求。」劉彥君說,自己非常幸運落戶在寶山區。近年上海推動「張江研發+上海制造」,布局了上海生物醫藥「1+5+X」產業空間,寶濟所在的北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園就是五個市級特色生物醫藥產業園區之一。而且,寶濟還成為扶持力度全國領先的2022年寶山區生物醫藥專項政策2.0版的最早一批受益者,獲得了市區兩級多個專案支持。

「這使寶濟順利跨過了企業初創的關鍵期,得以快速成長。」劉彥君說,他希望,寶濟藥業能在2025年登陸科創板,並在國內發展成熟後走向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