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百億女富豪在上海社區群裏火了。
4月7日,一位叫徐新的業主。
她在社區群裏求助,詢問團子麪包群,她急需要麪包、牛奶。
很快,群裏就炸開了鍋,有人小心翼翼地問:「徐總……是您嗎?」
隨後,這位業主靠著這兩三句話,成功一炮而紅,群裏聊天記錄被不停轉發。
當然,也不能怪網友大驚小怪。
畢竟這位業主,可不是一般人。
(徐新)
她是徐新,著名的「風投女王」,人送外號「中國女版巴菲特」。
據今年胡潤富豪榜估計,55歲的徐新身家約160億,妥妥的百億女富豪。
而她如今所住的別墅,在浦東禦翠園,按照現在的房價,徐新的800平方米別墅,起碼價值1.7億。
最值得一提的是,徐新有一本書,裏面直言:
「22億美元算什麽?」
很難想象,如此富有的人,竟然也為幾箱牛奶、麪包發愁。
看來,我們沒有富人那麽有錢,但富人也有我們普通人的煩惱。
當然,比起這小道新聞,徐新背後的實力,更值得我們稱道。
1967年,徐新出生在重慶雙橋區一個小山溝的工廠裏。
父親就是這工廠的廠長,薪金還算可以,能夠養活一家老小。
可以說,老徐是知識分子。
他是浙江蕭山人,就讀於吉林工業大學,畢業後進入制造廠工作。
(徐新年輕時)
老徐為人要強,凡事力爭第一,絕不允許自己輸給別人。
因此,剛進工廠那會,老徐只是個鈑金工。
他默默努力,一步步往上爬,最後晉升至廠長。
很可惜的是,幼小的徐新並沒有遺傳父親的良好品質,是家裏最調皮的搗蛋鬼。
徐新不愛學習,學習永遠只有三分鐘熱度,經常趁老師不註意,逃課翹課。
每次成績下來,沒有任何驚喜,永遠都是不及格的。
每次老師來家訪,徐新都會提前摸索清楚逃跑的路線。
因為老師一上門,準沒有好事。
老師一走,老徐恨不得暴打女兒一頓。
為此,徐新掐著時間,趕在父親發飆之前,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出家門。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小徐再怎麽逃,都逃不出老徐的手掌心,他總能找到徐新的藏身之地。
一旦被父親抓住,免不了一頓毒打,而且是加倍地打。
可無論他怎麽打,徐新依舊我行我素,完全不把學習放在眼裏。
老徐真的是恨鐵不成鋼,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全都不管用。
俗話說得好,只有自己想要改變,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徐新也是如此。
當時,徐新在廠辦學校上學,初中畢業後,大家面臨著三個選擇:
要麽讀技校、要麽考取中專、要麽奮鬥一百天,拼一個普通高中。
要知道,那所公辦學校每年升學率幾乎為零。
大家都像徐新一樣,學習是假的,混日子才是真的。
所以,很多人都不約而同選擇讀技校,爭取學點技術,早日出來打工賺錢。
而且,那時技校包分配,每個月薪金還有16.5元。
當時,與徐新特別要好的幾個小姐妹,都選擇讀技校,攛掇徐新一起報技校。
可這時候的徐新,頭腦一熱,立誌要不走尋常路,考重點高中。
大家都覺得她異想天開,徐新底子薄弱。
想要讀高中,就如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做夢做得真美。
女兒終於想要上進,這不正好正合老徐的意思嗎?
他立馬「煽風點火」,給女兒科普大學的美好。
開始張羅著給徐新找家教,開小竈惡補知識。
最後,中考那年,徐新超常發揮,順利考上重點高中南開中學。
1984年,徐新鉚足勁兒,一舉考進南京大學,選擇英語語言文學專業。
南京大學可是名校,在那裏匯聚了各地的學霸,簡直就是神仙打架,學術氛圍濃厚。
對於南京大學,徐新最深的記憶就是,什麽都要搶。
每天早上,大家站在冷風中,排著隊等閱覽室開門。
一開門,大家蜂擁而上,開始搶小說看。
如果中途離開一會,你想看的小說,很可能又被別人拿走了。
為了看小說,徐新可以一整天都泡在閱覽室裏,午餐晚餐都不吃,只為了早點看完那本書。
南大的「拼命三郎樓」,永遠都不熄燈,一到考試期,那裏幾乎人滿為患。
有時候大冬天,徐新搶不到位子,她就裹著大衣,在走廊裏邊跺腳邊背書。
後來,徐新逐漸意識到,外語並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於是經常跑去旁聽經濟學課。
即使沒有學分,只要自己沒有課,徐新風雨兼程,也沒有缺席過一節經濟課。
而這就悄悄為徐新以後的人生,埋下了種子。
可以說,如果在中考前夕,徐新沒有醒悟過來,或許她最高的成就也只是工廠工人。
但我相信,就算她的覺悟期來得很晚,她也不會過得很差。
人生最壞的結局,不過就是大器晚成。
只要你在這期間,不停地磨練這座「大器」,成功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然而,徐新這座「大器」才剛成,就又蔫了不少。
畢業後,頂著南大名校的光環,進入中國銀行工作,成為一名普通的櫃員,月薪1000元。
按理說,這已經是人人艷羨不已的工作,可徐新卻沒落著什麽好處。
每天,徐新需要做的工作,可以總結為「三部曲」:
影印、登記、蓋章。
徐新就像個毫無感情的機器人,不停重復著這三樣活兒。
但徐新絲毫沒有抱怨,她要求自己,即使是最簡單的活,也要盡力做好,更要做出色。
在無人過問的地方,徐新默默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同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觀察老前輩,偷師學藝。
實力有了,還怕沒有機會嗎?
後來,她終於爭取到參加銀行競賽的資格,過關斬將,最後成功拿回第一名。
沒過多久,徐新又當上「三八紅持旗手」。
要知道,當時2000名員工競選,只有徐新當選。
之後,徐新一路高歌猛進。
當上團支部書記,獲獎無數,在銀行總部出盡風頭。
可這種工作,永遠都存在著天花板。
一旦觸及到天花板,即使再努力往上沖,你很難有明顯的進步。
徐新就是這樣,即使獲得很多榮譽,可她覺得,自己早已停滯不前,人生好像一眼望到盡頭。
當時,右安門立交橋正在修建。
每天,她騎著單車上班,路過那裏,都會在心裏暗暗發誓:
「在這座橋修好之前,我的生活一定要有變化!」
徐新開始尋求突破改變。
結果,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機會就找上門了。
中英兩國合作,培訓英國註冊會計師,中國銀行有個名額。
好巧不巧,當時中國銀行裏,只有徐新是英語專業出身。
領導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將她的名字上報給上級。
雖然懂英語,可對於會計,徐新一竅不通。
而且與她一起考試的,都是本專業的碩士、博士。
徐新夾在中間,好像註定只有當炮灰的命。
既然底子不如別人好,那就拼腦子吧。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徐新將整本會計書從頭到尾背了下來。
結果,等到磨刀霍霍走向考場時,徐新一緊張,腦子一片空白,全忘了個一幹二凈。
好在考題全是英文,徐新不懂會計,但懂英語。
反觀那些會計學霸,指不定還不懂英語。
最後,徐新憑借著英語功底,竟奇跡般地透過考試,獲得進修機會,到香港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培訓3年。
1992年,25歲的徐新只身來到香港,一切推翻重新開始。
那時,會計師事務所采用點鐘制,徐新不懂粵語,就沒有客戶願意點她的鐘。
看著香港同事們天天與客戶接洽,而自己卻只能漫無目的的坐著幹等。
最要命的是,每天工作完,他們都需要填工作表,寫上每天的工作內容。
這對其他同事來說,小菜一碟,如實填完即可,可徐新卻很為難。
她沒有客戶,自然填不了。
看著同事們滿滿當當的工作表,而自己一如既往的空白,徐新心裏很不好受。
但她沒有就此埋怨自己,而是絕地求生,找到了新的出路。
她突然想起,自己雖然不會粵語,但事務所又不是全部面向香港客戶。
於是,她找到日本專案經理,希望他能給她引薦日本客戶。
這樣,她就能以英語與他們交流,從而解決自己目前的處境。
換作是普通人,處於這種情況下,或許早已陷入自我否定之中。
由於圈子效應,當我們處在一群優秀的人中間,我們很容易被對方的光芒蒙蔽雙眼。
誤以為自己一無是處,不如他人。
可徐新直接跳出圈子,雖然他們都懂粵語,沒事我還懂英語,不比他們差。
聰明的人,不是做到事事完美,而是他們懂得揚長避短。
別拿自己的短處去與別人的長處比,我們也有自己的閃光點,同樣值得別人羨慕。
在事務所三年,不比在中國銀行工作那會好過。
每天的工作排得滿滿的,領導分配給自己的任務,必須當日完成,做不完就別想睡覺。
徐新拿出了南大拼命三郎的勁兒,每天拼命工作,擠時間學習粵語、填補會計知識。
就這樣,徐新3個月內學會粵語。
3年內透過18門考試,順利拿下英國註冊會計師資格。
培訓結束後,在領導的內推下,徐新到百富勤公司投資部面試。
經過幾個小時的攀談,對方當場歡迎徐新加入。
而這時,宗慶後去了趟法國,瞬間被打通任督二脈,發現了純凈水的商機。
1996年,在徐新的幫助下,宗慶後與法國公司、百富勤公司合資成立5家公司,生產純凈水產品。
徐新在投資部首戰告捷,拔得好彩頭。
結果,好景不長,兩年後亞洲金融風暴來襲,百富勤被打得措手不及。
不到兩回合便倒地不起,關門大吉了。
優秀的人不缺舞台,徐新立即跳槽到霸菱投資集團,任投資中國區董事總經理,成為亞洲第一個員工。
然而,在金融風暴影響下,霸菱也自身難保,徐新接下的也是爛攤子。
她當時手頭上的投資基金只有2500萬美元,必須要將1分錢花出10塊錢,甚至100元的價值,爭取為集團尋到好的投資專案。
那時,正是國內互聯網神話締造的開始。
徐新當即將目光投向互聯網行業,找到了丁磊。
(丁磊)
當時,丁磊才剛起步不久,公司就只有十幾個員工。
他們第一次迎來這麽大的金主,就連工程師都已經緊張得不敢正眼看徐新。
反倒是丁磊,大大方方地與徐新握手,見到徐新,丁磊先來了個下馬威:
「Kathy,我這個人不喜歡管人,我要做一個快樂的技術總監,你幫我找個CEO吧!」
當時,徐新哪有這方面的經驗,只能硬找
結果,沒為丁磊錦上添花,反而給他請來「仇主」。
徐新的設想是,CEO高於創始人一等,幫助創始人管控公司。
可要是說,創始人與CEO理念一致,這樣的配置倒沒什麽關系。
可偏偏CEO上位後,與丁磊意見不合,兩人吵得不可開交。
最後CEO每天上班,除了帶公事包,還不忘帶保鏢護駕。
這事還沒完,麻煩事就又找上門了。
徐新投資丁磊500萬美元,幫助他推動公司上市。
當時股價一股5元,上市後股價暴漲,漲至30元,可把丁磊樂壞了。
結果事實證明,那只是一瞬間的海市蜃樓。
剛上市沒多久,網絡泡沫破裂,股價應聲下跌,一下子跌到6毛錢,這下丁磊傻眼了。
簡直是一念之間,天堂與地獄的差別。
股價跌了,冤有頭債有主。
董事會集體討伐他,之後又被ICC調查,丁磊愁得整宿睡不著。
那時,開董事會,5個小時內壞訊息一個接著一個。
徐新坐在其中,如坐針氈,更別提丁磊。
30歲生日那天,徐新請丁磊吃飯。
丁磊喝得酩酊大醉,老淚縱橫,跟徐新暢談人生理想。
他說,他只有兩個夢想:
一是做中國最大的網絡遊戲公司;
二是幫股東賺到錢。
這一下子感動到了徐新,以至於後來,董事會決定將公司賣掉,徐新堅決反對。
她反過來安慰董事們,「我們現在在地獄,地獄的最大好處就是‘沒有更差的了’。
我們只會往上走,往天堂走。」
而且她堅信,丁磊帶著那麽頂尖的技術團隊,一定能化危機為轉機,殺出重圍。
公司股價在6毛錢徘徊了兩三年,那時候,丁磊才26歲,卻仿佛將別人30年才遇到的苦,全部吃了一遍。
好在最後熬過來了,如今丁磊的公司,發展勢頭強勁,有目共睹。
2004年,徐新結束董事會,收益達8倍多。
如果沒有徐新敏銳的嗅覺,看到公司的發展潛力,很可能它就沒有如今的輝煌。
有時候,相信相信的力量,遠比認清現實,來得更重要。
而這還只是徐新小試牛刀,重頭戲還在後頭。
在霸菱6年裏,徐新為集團爭取到的回報值在3倍以上,平均投資回報率100%。
最值得一提的是,投資的10家公司裏,出現過4位元首富。
2005年9月,徐新決定單幹,辭職成立今日資本。
創業前期,就是不停的燒錢。
最可怕的是,錢燒完了,公司還沒找到出路。
很不幸的是,徐新的公司就是這樣。
剛開始,徐新幾乎將全部家底投進去,顆粒無收,員工薪金發不出去。
那段時間,徐新一方面緊急變賣家產,給員工發薪金,穩住士氣。
另一頭,帶著團隊到處跑,到處找錢。
每天,徐新平均進行三四場演講、答辯會,每次就要花費一兩個小時。
最忙的時候,徐新一天之內跑了3個國家,坐飛機坐得快暈機了。
忙活了一年,2006年10月,她終於融到了第一只基金,規模2.8億美元。
之後,徐新與合夥人開了3天3夜的會,確定三個投資領域。
鑒於丁磊的成功,徐新依舊先將目標領域釘選在互聯網,尤其是B2C互聯網。
她一眼看中劉強東。
徐新立即跟劉強東打電話,約在北京香格裏拉飯店見面。
談了四個多小時,當即就確定投資意向。
當時,劉強東比較謹慎,徐新問他需要多少錢,他只敢提200萬美金。
徐新一聽,這是要做大事,200萬美金哪夠?一口價給他1000萬美金。
徐新這麽砸重金,劉強東膽子也大了起來,拿著錢馬上就幹了兩件事:
擴品類;
建倉儲物流。
在徐新的指點下,劉強東開始打口碑,推出211。
意思就是,顧客早上11點下單,當天送達;
晚上11點買東西,第二天就送達。
結果,Jing 東做大後,想要搶蛋糕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當時,他們的毛利是5%,已經很便宜了。
可競爭對手在他們的基礎上,又往下壓了7%。
也就是說,對手已經是虧本買賣了。
這意圖很明顯,就是不惜一切代價,要將Jing東打下台。
公司內部開會,商討要不要應戰回擊,當時其他人都不屑一顧,覺得沒必要。
他們認為,對方咋呼幾下,就銷聲匿跡了,撐不了多久的。
徐新卻提出,必須反擊,現在對方還小,他們回擊勝算很大,等對方真的強大起來,再來回擊可就來不及了。
這場戰必須得打,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那為何不趁早除掉?
徐新的想法,與老劉不謀而合。
老劉也想打啊,可這不錢已經花完了,他沒錢打了。
徐新立即追投2000萬美金,有了錢,劉強東才敢上台應戰。
加上先前的1000萬,徐新總共在劉強東身上砸了3000萬美金。
當時,為了鼓舞士氣,徐新承諾,只要公司營業收入增長100%,那她願意拿出18%股權作為員工期權。
結果,沖勁過猛,營業收入增長200%。
劉強東打了場漂亮的翻身仗,成功穩住局勢。
可以說,徐新是他們的救世主。
她總是有敏銳的直覺,看得比別人遠,能從危機中看到商機。
劉強東的逆襲,正也證明了一句話:困難就像彈簧,你弱他就強,你強他就弱。
投資丁磊,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徐新還能撈走一大筆利潤,她說自己是被幸運之神眷顧的寵兒。
然而,接下來她可就沒那麽走運了。
2011年,徐新看中一個電商平台。
可當時競爭對手是Wei 品會,兩家客單價都定在200至300元。
見對手上台了,Wei品會立馬下調客單價,消費者一對比,馬上跑去他家。
接著,他們立馬與供應鏈合作,直接斷了對手的後路。
而且,他們的老板直接打電話給品牌商,命令他們48小時內下架對手的產品,否則就要跟他中止合作。
當時,Wei品會還是一家獨大,品牌商哪敢得罪金主。
只好乖乖聽話,直接將他們逼到絕境。
最後,這次投資,徐新血本無歸,4300萬美金虧光了。
當然,徐新早已在投資江湖闖蕩多年,自然不會輕易低頭認輸。
為了挽回局面,她又轉投資Wei 品會,最後賺了50倍。
2014年5月22日,是劉強東的大喜之日。
他的公司成功上市,上市當天市值立馬飆升至286億美元。
作為他幕後的舵手,徐新自然也樂呵呵。
當時持有7.8%股份,價值達到26億美元,徐新投資回報率高達150倍。
此後,憑借著犀利的眼光,徐新一路高歌猛進,投資了不少潛力股,賺得盆滿缽滿。
做創投人的17年裏,徐新投了17個專案,幾乎百發百中,收益頗高。
做創投女王的這段時間,徐新已經練就了一套獨特的打法。
她個人稱為「殺手的直覺」,但我更願意稱它為「狙擊手射擊」。
徐新不是毫無選擇,逮住大企業大平台,就盲目投資。
她只投第一,行業內第一的企業,這個「第一」不是既定的「第一」,是有潛力成長為「第一」的公司。
當初,徐新投資丁磊,正是因為丁磊的那番理想吶喊打動了她。
丁磊短短的兩句話,就讓徐新明白,丁磊雖然此時還是無名之輩。
但他已經將自己的公司定位網絡遊戲,而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一頓瞎折騰。
頂著員工壓力,堅決投資劉強東。
正是因為兩人第一次見面,徐新瞥見劉強東電腦桌布上的一句話:
只做第一,不做第二!
這與徐新的投資理念不謀而合,遂執意決定與他合作。
商業世界,一直遵循著一個規律:二八定律。
顧名思義就是說,商場裏只有20%的人掌握著行業內80%資源,從而咬下80%紅利。
剩下80%的人,只能各憑本事撕咬稀少的20%。
因此,只有第一,才能活下來。
而且第一要遙遙領先於第二,發展至第二無法企及的高度,才能永立不倒。
商界就是這麽現實,王興也認為,發展到最後,無論是哪個行業、哪個領域,最後都會落入721格局。
也就是說,第一拿70%資源,第二拿20%資源,剩下的10%留給中小企業嘗嘗鮮。
小白兔活不長久,等老虎一發威,它們只能成為老虎的獵物,吞並吃掉。
如今,各行各業幾乎已經形成壟斷,超級大平台固定。
其他人就算再怎麽折騰,也只能在老大籠罩的陰影下匍匐前進。
如今互聯網浪潮已經過去,我們很難搶占到大額紅利。
目前我們能做的就是,專註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等待下一波浪潮到來。
我們要趕在浪潮造勢之前,加速成長,才能在下一波浪潮做時代的弄潮兒。
否則我們只能是浪潮裏的細沙,不用浪打,風一吹就散作一團。